书城励志50个决定你一生的做人法则
623100000078

第78章 3“避”得风头,才赢得彩头

第二十三章3“避”得风头,才赢得彩头

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必要的时候,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

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亦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能力超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就非常危险了,往往会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暕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明时度势终登皇帝之位,而杨暕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现自我,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堪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李泌的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词“归隐”。归隐的目的一个是为了生活清净,没有那么多的繁杂之事,但更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因为在皇上身边,向来是“伴君如伴虎”,现在皇上宠幸你,说不定哪天不喜欢你了就会杀了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有时候,当我们的风头过高,就要适时的避一避。这“避”一是为了防范别人对自己的不轨行为,再者,也可以使自己清醒一下,这样才能想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