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生健康枕边书全集
621400000002

第2章 序篇2 没病不等于就健康

序篇2 没病不等于就健康

你是个健康人吗?

面对这个问题,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举手,回答说:我是。我没什么毛病,四肢发达,头脑健全,不痛不痒,一切正常。

真是如此吗?未必。理由如下:没病不完全等于健康!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用事物发展的观点来看,人体每个器官每天都在运动变化中,开始是由幼小往成熟发展,到了成年顶峰之后,它就要往衰老方向发展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病变临界线,超过了临界线就是疾病。然而,临界线内的器官质量、健康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它每时每刻都要发展变化,工作压力、精神紧张、营养失衡、环境污染、自然衰老,都在促使它向疾病发展。器官变化中形成的质量差异、往疾病临界线的发展就是不完全健康。

用事物关联性观点来看,人体的各个器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各器官的质量程度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各器官的健康值是不相等的。在相互作用中,弱器官要影响、牵制强器官的发展,因此,这种不平衡就是不完全健康。

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里。饮用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等,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米、白面当中都添加了漂白剂之类的东西。蔬菜生长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牛、猪、鸡饲料中大量添加激素,严重影响了肉、蛋、奶的品质,对人体本身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当我们在沾沾自喜地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疾病。结果就是我们当中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英年早逝的案例层出不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世界上有20%的病人,75%属于亚健康人,只有5%的人才是健康人。

亚健康状况:到医院检查查不出任何疾病,但总有身体乏力、烦躁、失眠、心悸等不适之感,不用吃药这些感觉也能自行消失,但不能彻底消失,总是时隐时现。其实其潜在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它往往是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的前兆。一些学者也把这样的人叫做“半健康人”。

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在“亚健康”状态,澳大利亚达37至100万。在亚洲地区,处于这种状态的比例则更高。不久前,日本公共卫生研究所的一项新调研发现并证明,接受调查的数千名员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折磨,而且至少已有半年病史。在对中年女性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尽管没有“病”,依然活着,但“亚健康”表明身体健康已不“完美”,如不及时调解,可引起病变。健康不“完美”来自身体的方方面面,这很难通过医院现有的仪器查出问题。一个人可能各项化验都正常,却总是感到浑身无力,头晕眼涩,没有食欲。如果在旧的医疗模式下,我们就会把其当做一个健康人而不予重视,而现代医学则要关注“人”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饮食情况等,并帮助亚健康人摆脱亚健康状态,走向健康。

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时,常常有以下表现:

1.心神不安,惊悸少眠: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心烦意乱,惶惶无措,夜寐不安,多梦纷纭。

2.汗出津津,经常感冒:经常自汗、盗汗、出虚汗,自己稍不注意,就感冒、怕冷。

3.舌赤苔厚,口苦便燥:舌尖发红,舌苔厚腻,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有滞,目围灰暗:面色无华,憔悴;双目周围,特别是眼下灰暗发青。

5.四肢发胀,目下卧蚕:有些中老年妇女,晨起或劳累后足踝及小腿肿胀,下眼皮肿胀、下垂。

6.指甲成象,变化异常:中医认为,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经络、气血体能等信息层叠在指甲成象上称为甲象。如指甲出现卷如葱管、相似蒜头、剥如竹笋、枯似鱼鳞、曲类鹰爪、塌同瘪螺、月痕不齐、峰突凹残、甲面白点等,均为甲象异常,病位或在脏腑、或累及经络、营卫阻滞。

7.潮前胸胀,乳生结节:妇女在月经到来前两三天,四肢发胀、胸部胀满、胸肋串痛,妇科检查乳房常有硬结,应给予特别重视。

8.口吐黏物,呃逆胀满:常有胸腹胀满、大便黏滞不畅、肛门湿热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适,口中黏滞不爽,吐之为快。此时,应及时检查是否胃部、食道有占位性病变。

9.体温异常,倦怠无力:下午体温常在37℃~38℃左右,手心热、口干、全身倦怠无力,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结核等。

10.视力模糊,头涨头疼:平时视力正常,突感视力下降(非眼镜度数不适),且伴有目涨、头疼,此时千万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有颅内占位性病变。

所以,不要把“健康”简单理解为没有病。既然没病,就不必在意,于是发生了许多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后一天就躺在病床上再也起不来了的遗憾。病变是一个漫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今天感觉很好,不等于没有病变。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有时会突然抱死一样,故障并不是那一刻突然形成的,而是缺少了日常的维护。汽车如此,我们的身体呢?

为了避免这些“无病”致死的悲剧,有两个方略给您提醒:一是没发现疾病之前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测,检测各器官的健康指数,防患于未然;二是及早保健,给“弱势器官”加小灶,使各器官之间的健康程度保持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