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生健康枕边书全集
621400000003

第3章 序篇3 21世纪健康新概念

序篇3 21世纪健康新概念

自古至今,人们无不珍爱自己的健康。什么是健康?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健康的看法不尽一致,近几年才逐渐有了健康的现代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该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健康水平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测量。

综合以上因素,现代新健康观可总结为: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对“健康”的新认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健康”涵盖了生理、心理与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意义的健康,指躯体与器官的健康,要求无病而且健壮;心理意义的健康,指精神与智力的正常;社会意义的健康,指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2.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与“疾病”处于同一轴线的两个不同的端点。在特定的条件下,健康与疾病共存。健康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和最高意义上的区别。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健康状态也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只有努力地追求,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一旦患了疾病以后,又能尽快地控制,并向健康的一端发展。

3.疾病包括精神与生理两个方面,病因包括生物和社会文化两部分。不少疾病从生理意义上来看,是由致病菌、病毒引起的,但从社会文化上来看,贫困、营养不良、不良卫生习惯、不健康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等是主要因素。

4.医学模式已由原来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一种崭新的观念,它拓宽了治疗与预防的领域,无论在内涵上,还是所涉及的策略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那么,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事无大小,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0世纪90年代,健康教育专家们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提出了人的健康新标准:

1.吃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表明内脏功能正常。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表明胃肠消化功能良好。

3.睡得快:上床后能很快熟睡,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也无病理性信息的干扰。

4.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心肺功能正常。

5.走得快:行动自如,活动敏捷,说明精力充沛。

6.良好的个性人格:性格温和,意志坚强,具有坦荡胸怀与豁达乐观的心境。

7.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8.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充满热情。

总之,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心理—社会—自然—生态—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也就是说,现代健康新定义被更多地打上了社会性色彩,这就要求每个人不仅要珍惜和不断促进自身健康,还要对他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