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23

第23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5)

次子李重福,后宫宫人所生。初封唐昌王,则天圣历三年,徙封为平恩王;长安四年(704),晋封为谯王,并担任过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等职。中宗即位后,按长幼顺序本应立重福为皇太子,但韦后十分厌恶重福,遂说当年重润等人被杀是重福向二张兄弟告的密。对韦后向来言听计从的中宗就贬重福为濮州员外刺史,并且不许他进京朝见。睿宗即位后,重福改任集州刺史、又转为均州刺史。还未赴任,就受洛阳人张灵均以及流贬在外的原吏部侍郎郑情的蛊惑,仓促间于洛阳起兵谋夺帝位。事发后,洛州(今河南洛阳)长史崔日知、留台侍御史李邕领兵迅速平定了叛乱。李重福走投无路,投河而死。

三子李重俊,后宫宫人所生。则天圣历元年(698)受封为义兴郡王,后进为义兴王,曾担任过卫尉员外卿之职。中宗重登帝位以后,当时重俊的长兄重润已死,二哥重福被贬在外,按理说该轮到重俊担任皇太子了。但韦后因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子,故不让中宗马上册立他为太子,只是先立重俊为卫王,兼洛州牧。

神龙二年(706),重俊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其庶子身份,使他屡遭安乐公主(韦后女)、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等朝廷权贵的凌辱。颇有政治野心的安乐公主甚至公然上表请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女。气愤不过的重俊于是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伪造圣旨,调发禁军,诛杀了武三思、崇训父子及党羽十余人,并攻入宫中索要韦后与安乐公主。不久,禁军了解真相后倒戈,李重俊为乱兵所杀。睿宗即位后,追谥重俊为“节愍”太子,并陪葬定陵(中宗之陵)。

幼子李重茂,也是后宫宫人所生。则天圣历三年(700),被封为北海王;中宗复位后进封温王,授右卫大将军。景龙四年(710),中宗暴毙,韦后为控制朝政,立年幼的重茂为帝,而自己则学武则天搞临朝称制。韦后事败被杀后,重茂让位于其叔父李旦,是为唐睿宗。景云三年(712)他被改封为襄王,迁居集州(今四川南江)。玄宗开元二年,又转为房州刺史,不久就病死了,年仅十七岁。死后朝廷追谥他为“砀皇帝”。

唐睿宗李旦共有几子

唐睿宗李旦共有六个儿子。

长子李成器,后改名为宪。其生母为肃明顺皇后刘氏,被武则天杀害。李成器出生后不久,就被封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睿宗初即位时,曾被立为太子。李旦被降为皇嗣后,李成器也被降为皇孙。唐隆元年(710),他又改封宋王。睿宗即位后,李成器虽为嫡长子,却以弟弟李隆基有兴复大功,深孚众望,坚持将储位让于隆基,为睿宗所允。玄宗即位后,任命他为雍州(今陕西西安)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后又历任尚书左仆射、太尉,改封宁王。李成器虽居尊位,却从不干预朝政,交结朝臣,以此深为玄宗所信重。死后被葬于惠陵(今陕西浦城西北),谥号日“让皇帝”。

古人称船次子李成义,后宫宫人刘氏所生。李成义刚出生时,武则天曾把他抱给高僧万回看,万回说:“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长大后必使兄弟和睦友爱。”武则天听后十分高兴。成义起初被封为恒王,后来又被降为衡阳郡王。中宗神龙元年(705),迁为司农少卿。睿宗即位后,改封申王,迁右卫大将军。玄宗开元年间,先后历任地方州刺史、司徒。李成义身材高大,很有酒食之量,于开元十二年(724)病逝。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唐睿宗之陵)。

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生母是与成器母刘氏同时遇害的昭成顺圣皇后窦氏。

四子李隆范,后因避玄宗名讳,单名范。初封为郑王,后改封卫王。武则天长寿二年(693),降封为巴陵郡王。睿宗即位后进封为岐王。玄宗先天二年(713),李隆范参与了平定太平公主的行动。后历任太子太师、太子少傅。他工于书法,雅好文学之士。开元十四年(726)病逝,追赠为惠文太子,陪葬桥陵。

五子李隆业,后单名业。生母是王德妃。垂拱三年(687),被封为赵王。长寿二年又被降封为中山郡王、彭城郡王。睿宗时,他进封为薛王,因勤于学问被授予秘书监之职。后也参与了玄宗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的行动。开元初年,历任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玄宗以其为人孝友,颇为亲重。开元二十二年(734)去世。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

六子李隆悌,后宫宫人所生。初封为汝南郡王,后因病夭折。

是谁铲除了韦氏乱党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因在铲除韦氏势力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被睿宗立为太子,后来即位,就是著名的唐玄宗。

李隆基先后受封为楚王和临淄郡王,担任过右卫郎将,尚辇奉御、潞州别驾等职,结交了一批英雄豪杰。中宗景龙四年(710)奉诏入朝,便留在了京师。他在京师又秘密聚集有才能、有智谋的人,图谋匡复社稷。李隆基尤其注意以厚礼结交禁军精锐力量万骑营中的重要将领,从而拥有了雄厚的实力。

古代名画景云元年(710)六月初二唐中宗被其妻女毒死,韦后总揽大权,临朝摄政,京城守备及禁军皆派韦氏本族子弟分领,其党羽则布满朝廷,占据要津。宰相宗楚客是韦后死党,他劝韦后革唐命,取而代之。在韦后的授意下,宗楚客还阴谋加害少帝,又和韦温、安乐公主策划杀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兵部侍郎崔日用平时依附韦、武,知道宗楚客的阴谋后,害怕受到牵连,便派人秘密报告了李隆基,并劝其先下手为强,免得遭殃。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隆基之姑母)以及公主之子薛崇暕、西京苑总监钟绍京、前邑县(今陕西大荔)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相商,决定提前动手。万骑将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也表示愿尽死力跟随李隆基诛杀韦氏。有人建议隆基事先将此事通告相王,隆基说,“不可,我等为国家除逆,事成功归相王,事败则杀身成仁,决不能连累相王,也不能让他担惊受怕。”

六月二十日下午,李隆基和刘幽求等潜入禁苑,与钟绍京相会于官署。当时禁军屯驻在玄武门,入夜,葛福顺拔剑率众冲入禁军统帅营,杀死韦璿、韦播、高嵩等韦氏外戚和党羽,控制了整个禁军。控制禁军后,隆基与刘幽求率禁军分别进攻各处宫门,进入玄武门,守卫皇帝(中宗)棺材的卫兵也披甲随从隆基进攻韦后。韦后逃入飞骑营,被飞骑兵斩杀,献首级给隆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也被斩杀,武延秀(安乐公主夫)同时被杀。随后,又逐步肃清了韦后余党。

事成之后,迎相王辅佐少帝。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逼少帝让位相王。相王推辞,刘幽求、李隆基坚请,相王同意。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不久,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唐玄宗为什么要废去王皇后

王皇后,为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氏之后,出身名门望族。李隆基为临淄王时娶为王妃,即位后被册立为皇后。她是唐玄宗的原配,也是玄宗唯一的皇后。李隆基谋划起兵,铲除韦氏之乱时,王皇后参与其中,出了很多力,并辅佐李隆基登上了帝位。先天元年(712),被立为皇后。其亲王仁皎官拜太仆卿。

王皇后性格贤淑,好施恩惠,所以很受宫中的爱戴。但是王皇后自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在中国古代,作为皇后生儿育女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生育,特别是没有儿子,会对皇后的声望和地位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时玄宗开始宠爱武惠妃,并在其挑拨下,也开始有了废掉王皇后,立武惠妃为皇后的意思,所以王皇后心里比较着急。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见状,怕妹妹皇后的位置不保,就求助于旁门左道,要一个叫明悟的和尚设法为王皇后求子。明悟先拜祭北斗星,又用霹雳木刻符并写上玄宗的名字,说:“只要皇后身上带上它,不仅会生个儿子,还能像武则天一样主政。”开元十二年(724),皇后求子的事情败露。唐玄宗在核实无误的情况下,将王守一赐死,又以此为借口废掉了王皇后,贬为庶人。同年十月,王皇后病死。

王皇后死后,后宫上下无不思念悲痛,唐玄宗自己也后悔不已。后来唐玄宗接连欲立武惠妃和杨贵妃为皇后,都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因此自王皇后以后,玄宗再也没立皇后。宝应元年(762),唐代宗恢复了其皇后的名号。

唐玄宗在马嵬驿赐死杨贵妃是怎么回事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占潼关,玄宗决定放弃长安,南逃益州(今四川成都)。六月十三日凌晨,玄宗率杨贵妃、皇太子、杨国忠、高力士、陈玄礼等少数人,在一队禁军的护送下狼狈出逃。

六月十四日上午,队伍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们饥饿疲惫,愤怒异常,怨言四起。龙武将军陈玄礼召集诸将商议:“现在天子流离,社稷不宁,生灵涂炭,这难道不是杨国忠引起的吗?杀他以谢天下,诸位以为如何?”众将士异口同声说:“这是大家的共同想法。”陈玄礼和宦官李辅国向太子李亨建议杀杨国忠以安将士之心。太子犹豫未决。恰巧这时有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要求解决吃饭问题。军土们见到这种情况,遂借题发挥:杨国忠要与胡虏谋反!于是,大家冲上来将杨国忠杀死,同时被杀的还有其子杨暄及韩国夫人等。

玄宗听到外面喧哗,知已发生事变。他也无力扭转局面,只好出来安慰将士,并令收队。但无人从命,玄宗命高力士问原因。陈玄礼等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高力士回来向玄宗转告了将士们的意见,玄宗顿觉当头棒喝,十分意外,便说:“这事我自会处理。”但玄宗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京兆司录韦谔说:“现在众怒难犯,请陛下早做决断!”玄宗反驳说:“贵妃深居宫中,怎会知道国忠谋反之事?”这时,高力土说:“贵妃的确没有罪,但将士们已将国忠杀了,而贵妃在陛下身边,叫将士们如何心安?请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安定则陛下安全。”玄宗彻底绝望了,无可奈何地做出了将贵妃赐死的决定。

玄宗回到临时住处,与杨贵妃依依惜别,命高力士将其赐死。贵妃泣不成声地对玄宗说:“愿您多保重,妾有负国恩,死而无憾。”玄宗也悲泣地祝愿:“原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在佛堂前之梨树下执行缢杀贵妃的命令。

唐玄宗共有几子?其结局如何

唐玄宗一生有三十个儿子,其中有七个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

长子李琮,很小的时候不慎被动物把脸抓伤,以致破了相,也就不便做太子了。于是太子的桂冠就戴到了二子李瑛的头上。后来武惠妃宠冠后宫,李瑛的母亲失去了皇帝的爱宠。在武惠妃的积极活动下,玄宗产生了由惠妃所生的第十八子李瑁代替李瑛为太子的想法。在宰相张九龄的极力反对下,李瑛逃过了武惠妃的诬陷。在张九龄罢相后,惠妃再一次向玄宗哭诉,说李瑛与鄂王瑶(第五子)、光王琚(第八子)联合起来要害皇帝,玄宗非常生气,而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味讨好武惠妃,谋求自己的升迁,当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只对玄宗说:“此乃陛下之家事,臣不便过问。”盛怒之中,玄宗一日连杀三子,朝野震惊。

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立第三子亨为太子。以前为了让儿子顺利即位,大力扶植太子势力,但当太子羽翼逐渐丰满之时,玄宗发现自己圣寿延长,他感到了一种潜在的威胁,与太子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他开始贬逐太子身边的得力干将,太子整天生活在紧张中,以至于急得鬓发都斑白了,表面上还装作谦恭,小心翼翼地活着。天赐“良机”,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太子有了脱离控制的可能,玄宗南逃奔蜀,太子则北上灵武,另起炉灶,最后得以保全皇位、保全身家性命,是为后来的肃宗皇帝。

棣王琰,是玄宗的第四个儿子。由于宫人争宠,他的鞋子里被宫人放上了从道士那儿求来的符,有人就把这事告诉了玄宗,诬陷说对皇帝不利。玄宗也很生气,派人搜查,果然在琰的鞋里找到了符。尽管琰再三解释说他不知道这件事,可是一想到对自己不利,玄宗还是让人把琰关到了养动物的地方,永远不得上朝。在忧惧惶恐中,棣王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第十六子是永王磷。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命他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大都督。见肃宗已于灵武即位,也跃跃欲试,起兵争帝位。第二年他兵败被杀。

其他诸子要么地位不高,要么玄宗在位时年龄尚小,要么死得较早,不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多得以善终。

唐肃宗为什么要在灵武即皇帝位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五日,即马嵬驿兵变后的第二天,唐玄宗与太子李亨便分道扬镳了。玄宗执意要去成都躲避叛军,在马嵬驿当地群众的挽留和太子身边亲信的劝阻下,李亨顺水推舟地决定留下来,走自己的路。

古代名画和玄宗分手后,太子李亨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并无成算,直到夜幕降临,太子一行仍未拿定主意。夜幕之下,李亨感到前路艰难。建宁王李倓建议说:“殿下(指李亨)曾任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将士们年节之际有些问候,我还能记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反贼,父兄子弟有不少人陷入敌手,难以信任,恐怕不能往河西、陇右去。朔方方面,兵马强盛,现在趁敌军尚未追来,不如往朔方前进,先立稳脚跟,再徐图大计,岂非上策。”众人闻言,都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太子见大家都有意北上,也就同意了。

主意定下之后,太子一行渡过渭水,经奉天(今陕西乾县)、永寿(今陕西永寿)、新平郡(今陕西彬县)、安定郡(今甘肃泾川)等地,到达平凉郡(今甘肃平凉)。在平凉修整了二十余天,补充了一些军队,声势稍振。由于不能掌握朔方方面的态度,李亨也不敢贸然前往。正当李亨在平凉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时,朔方方面派人来平凉,迎接太子前去灵武(今宁夏灵武)主持大计。原来,在灵武的朔方节度留后杜鸿渐,节度判官崔漪等人在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迎太子于灵武,利于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他们彼此都心照不宣,那就是迎太子于灵武,借此时机获取拥立之功,捞取巨大的政治利益。太子对朔方方面的态度十分高兴,迅速北上灵武。到达后,杜鸿渐、崔漪、裴冕等人即拥立李亨即位,时在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三日,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

李亨的灵武即位,本质上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不过,在当时玄宗弃京西逃,朝廷处于分崩离析的逆境下,李亨的重振朝廷,意味着担负起抗击叛军的重任,这在政治上具有号令全国,激励斗志的巨大作用。加上灵武所处的位置,足以表明李亨对战争采取进攻的积极姿态,这对人们的鼓舞就更大了。因为李亨顺应了民意,所以其即位灵武不仅没有遭到任何谴责,反而取得了全国各方面的支持与拥护。

唐肃宗皇后张氏是怎样勾结宦官干预朝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