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6179400000022

第22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4)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为巩固手中权力,对李唐宗室大加诛杀。李素节在这场祸变中也没能幸免,载初元年(689),酷吏周兴诬告他与泽王李上金合谋造反,并将他们一并逮捕。在押赴洛阳的途中,素节被缢杀于洛阳城南的龙门驿,遇害时年仅四十三岁。其子多为武则天所杀,唯独少子幸免于难。中宗复位以后,追赠素节为许王,以亲王的礼仪规格改葬,陪葬于高宗的乾陵(今陕西乾县北)。

武则天是怎样当上皇后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武则天被削发为尼,送进感业寺。次年,太宗周年祭日,高宗来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重逢。高宗做太子时曾见过武则天,两人一见钟情。此次重逢,又勾起往日情愫。高宗答应将她迎回宫中。恰巧此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为离间高宗与萧淑妃的关系,王皇后也力劝高宗接武则天回宫,这在高宗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自然无不应允。永徽四年(653),高宗迎武则天回宫,册封为昭仪。

武则天武昭仪回宫后,百般讨好王皇后,王皇后也经常向高宗夸奖昭仪。高宗也愈发喜欢武昭仪,这样萧淑妃就逐渐被冷落了,王皇后见计策得逞,很是高兴。可是高宗转而专宠武昭仪,却是她始料未及的,王皇后很后悔迎武则天回宫,于是又与萧淑妃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

武则天的目的是取王皇后而代之。因此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高宗本来就对王皇后不能生育很不满意,遭此变故,就决定废王立武。

围绕着皇后废立问题,宫廷内外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朝中大臣分成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坚决反对废王立武,理由是武则天出身寒门,又曾侍奉过太宗,立为皇后与礼不合,且有损高宗名声。即使真要另立皇后,也应另选名门,而绝不能立武则天。为此,武则天派人给长孙无忌送去重礼,恳请他支持自己,但长孙无忌不为所动。高宗几次动议,都不能获得这些重臣的支持因而十分生气,褚遂良也因此被罢官。而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等人则在朝中散布支持武则天的言论。两派相持不下之际,高宗问计于开国功臣李勣,李勣说:“这是陛下的家事,用不着去征求别人的意见。”这实际上是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坚定了高宗立武则天为后的决心。高宗便不再顾及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于永徽五年十月十三日正式下诏,废皇后王氏为庶人。十九日,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一日,由司空李勣主持,举行册立皇后大典。三十一岁的武则天正式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武则天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

永徽五年(654),武则天被唐高宗立为皇后。皇后的位置,对于封建时代的一般女性来说,已经是最高目标了,然而武则天却不满足。随着她权势的日益增长,她的政治野心也随之膨胀,武则天决心打破惯例,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女皇帝。

此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仍控制着朝政。回想起自己当皇后的过程中,这批重臣对她的轻视和反对,武则天便对长孙无忌等人恨之入骨。因此,她一登上皇后位置,便着手清除她的政敌,为掌握政权创造条件。武则天巧妙地利用了高宗与长孙无忌集团之间的矛盾。显庆四年(659),武则天授意亲信大臣许敬宗等编造朋党案,把长孙无忌牵连进去。结果长孙无忌被削官流放,并被迫自尽,长孙无忌集团其他成员或杀或流或贬,这个集团就这样覆灭了。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李义府则被提拔为宰相。麟德元年(664),武则天罗织罪名将不服从自己的宰相上官仪杀掉,从此朝臣中没有人敢与武则天作对了。早在显庆五年(660),高宗就因自己身体不好而让武后参决百司奏事。上官仪伏诛后,武后垂帘协助高宗理政,宫中称帝后为“二圣”。上元元年(674),高宗与武后分别称天皇、天后,武后几乎取代了高宗。

乾封元年(666),高宗“封禅”泰山,武则天利用此次“封禅”活动取得了以皇后身份继皇帝之后升坛主持亚献的殊荣,这是武后对登上最高权位的一次试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武则天为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用各种手段扩大自己对官僚队伍的影响,不断培植和更新拥戴自己的亲信班子。乾封(666~668)年间,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召入禁中将一批文人学土,称为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不仅进行修撰工作,而且倚仗武后权势,直接参与朝政,分割相权,成为武则天控制外廷的重要力量。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武则天由皇后到临朝称制,进而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文人学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任何可能阻挡武则天登上权力顶峰的人都是不能为她所容忍的,包括他的亲生儿子。武则天生有四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其中李弘和李贤比较有才干,而李显、李旦比较平庸。唐高宗身体每况愈下,他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弘,这将使武则天丧失辅政的权力。李弘是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对母亲干政是看不惯的。上元二年,武则天终于毒死了二十四岁的儿子。李弘之死,对高宗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高宗对李贤寄予厚望。然而,调露元年(680)八月,在武则天的操纵下,李贤被废为庶人,贬巴州。文明元年(684),李贤神秘地死去。废掉李贤的同时,立平庸的李显为太子。李显之所以被立为太子,而且后来还继承帝位,这是因为在武则天看来,这个儿子容易控制,不会影响她继续控制朝政。

古代人物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病逝。遗诏皇太子继位,军国大事听从天后处理,这为武则天上台铺下坦途。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借故将即位不足两个月的中宗废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睿宗),但武则天独揽一切大权,睿宗不过是个傀儡,由此武则天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她把东都洛阳改称神都,以便作为未来的京师,追赠武氏家族五世祖先,改易百官名称等。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活动,激起了徐敬业领导的反武兵变(684年九月)。武则天镇定自若,很快就平定了兵变,并借此次兵变杀害了不忠于自己的宰相裴炎。随后,武则天又为登基大造舆论,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神秘气氛。垂拱四年(688),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派人向武则天献上一块白石头,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字样,诡称得自洛水,武则天十分高兴。为此,睿宗率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圣母神皇”,并制作了作为执掌国柄象征的神皇玉玺。“神皇”之号是武则天由皇太后到女皇的过渡。此时,李唐皇室不甘沉沦,打起了“迎还中宗”的旗号反对武则天,韩王元嘉、越王元贞纷纷起兵,讨伐武则天,但很快被武则天平定,从此无人敢以武力对抗武则天。

永昌元年(689)元旦,在万象神宫举行的祭祀活动中,武则天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初献,皇帝和皇太子则悄悄跟在后面为亚献、终献。正式改朝换代,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在此前后,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利用当时人们对弥勒佛的信仰,和僧法明等人对《大云经》重加注解并颁行天下。薛怀义等称武则天是弥勒佛再世,应当取代唐朝为天子。从而为武则天提供了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理论的思想武器,更有利于她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天授元年(690)的重阳节,六十七岁高龄的武则天以前无古人的勇气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大周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为什么没有立武氏子侄为继承人

武则天称帝后,一直被继嗣问题所困扰。作为女皇,武则天一直在立子还是在立侄问题上犹豫不决。为了使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她对立嗣比较慎重。虽然圣历元年(698),她最终将三子李显立为皇太子,但在此之前她一度想立为皇嗣的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

武则天在立嗣问题上最初的想法是立武氏子侄。因为大周政权姓武,她本人姓武,宗庙供奉的是武氏先祖,天下最尊贵的姓氏也是武。如果以儿子为皇位继承人,则自己驾崩之后,大周政权便烟消云散了。为了保住武家天下,她只能传位给自己的侄子。为此,她将侄子提拔为宰相,交给他们朝廷大权,给予他们特殊的恩宠,一步步地栽培他们,为他们继承帝位奠定基础。

当时,最有希望继嗣的人是武承嗣,他在武则天的临朝听政和取代李唐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而且自己是姑母最年长的侄子,武承嗣认为皇位继承人非自己莫属。为此,他还多次指使人劝姑母“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皇嗣者”,希望姑母早下决心立自己为太子。

在武则天称帝之初,武承嗣立为太子的希望是比较大的,从皇室十分看重的祭祀礼仪上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在永昌元年(689)正月初一的祭拜中,武后初献,睿宗亚献,太子李成器终献。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一的祭拜中,则变成女皇初献,魏王武承嗣亚献,梁王武三思终献。可见,此时的武则天确有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打算。而武承嗣为了实现立为太子的目的,一方面拼命讨好姑母,另一方面又背地陷害武则天的儿子李旦,必欲置李旦于死地。这又使得武则天十分担心,一旦立侄子为皇位继承人,自己儿子的命运必定十分悲惨的。况且侄子和儿子比起来,毕竟是儿子更亲。为此,她对立太子之事始终没有轻易决定。她也曾就此问题和大臣讨论过多次,而大臣中有威望者并无一人支持自己的侄子,况且武承嗣的为人和才能,武则天心里也是有数的。经过多年的犹豫,在反复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武则天最终放弃了立侄为太子的打算,于圣历元年(698)召回庐陵王,立为太子。而武承嗣因立太子一事没有成功,竟在圣历元年八月一病而死。

武则天为什么要在乾陵前立“无字碑”

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今陕西乾县梁山上。在乾陵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武则天撰写,唐中宗书写,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另一块是武则天著名的“无字碑”。千百年来,围绕着武则天立“无字碑”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她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后人对她立“无字碑”的用意,多是根据评价其功过来推测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她执政期间,发展了科举制度,扶植了庶族地主,打击了士族地主;奖励农桑,发展生产;户口大量增加;破格用人,发现和提拔了许多人才;巩固了国防,弘扬了唐朝的国威。总之,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其功绩难以用文字表述。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的用意无非是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武则天是个复杂的人物,功过都很突出。她执政期间,发现和提拔了大量人才。社会经济也在向前发展,但是她的消极面也很突出,她任用酷吏,滥杀无度,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她统治后期,政治败坏。武则天逝世前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种种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不易,因此立“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太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她以阴谋手段夺得皇后之位;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她崇奉佛教,造成巨大的浪费,她执政时的经济发展处于贞观和开元两个高峰的低谷。因此,武则天上台是历史的一次逆转。她无颜为自己立传,只能用“无字碑”来敷衍搪塞。

唐中宗的皇后韦氏是个什么样的人

韦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她出身于名门大姓京兆韦氏之后,是唐中宗的皇后,历史上称之为韦后或韦庶人。

唐中宗为皇太子时,韦氏被选为太子妃。嗣圣元年(684),立为皇后。中宗被武则天废后,夫妇俩徙居房州,过起了苦难的幽禁生活。中宗性格比较懦弱,韦氏则很坚强,那个时候,韦氏成了中宗的精神支柱。当时中宗非常怕母亲武则天会杀害他,每当听有朝廷的使者来,他都惶恐得不得了,几次都打算自杀,在韦氏的劝阻和鼓励下才坚持活了下来。因为这个原因,两人多年以来,相濡以沫,感情一直很好。韦氏先后为中宗生了一个太子,四个公主。中宗对韦氏非常感激,曾经说:“如果我们有一天能重见天日,我将好好地待你,不让你受一点委屈。”

神龙元年(705),中宗终于恢复了帝位,韦氏也重新做了皇后。这时的韦氏好像变了一个人,似乎要为以前过的苦难日子寻求补偿,开始疯狂地聚敛财富,滥用手中的权力。她欲仿效武则天干预朝政。又勾结奸臣武三思,并与之私通,日夜游乐淫乱,丑声不断。她还大封亲族,让他们把持军政机要部门,诛杀了拥立中宗复位的敬晖、王同皎等功臣。韦后还与上官婉儿、女儿安乐公主等背着中宗收受贿赂,卖官鬻爵,私度僧尼,大置员外官、斜封官,引用宗楚客、叶静能、纪处纳等小人参政,使得朝政混乱不堪,同时又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她们还打击排挤太子李重俊,迫使太子起兵反抗,韦后险遭杀身之祸,她非但不以此为戒,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中宗末年,韦后为了像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立小皇帝李重茂为少帝,韦后临朝称制,并使其亲族把持了朝廷的军政大权。在这紧要关头,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起兵入宫,诛杀了韦后及其亲族,还处死了上官婉儿及韦氏同党,拥立睿宗李旦登基,唐王朝由此才得以安定,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唐中宗共有几子?其结局如何

唐中宗共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韦后所生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后宫官人所生的李重福、李重俊及李重茂。

长子李重润,韦后所生。本名重照,武则天称帝时给自己起名为“墨”,为避其名讳,于是改名为重润。重润生于高宗开耀二年(682),这时其父李显(即中宗)刚被立为太子。高宗对这个孙子异常喜爱,马上立他为皇太孙,并破例为之开府置官属,改年号为“永淳”。然而好景不长,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年仅两岁多的重润随即与父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放逐生活。则天圣历二年(698),李显重被立为太子后,重润被封为邵王。两年后,十九岁的他因与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私下里议论祖母武则天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人告发。武则天于是下令将他们杖杀(一说为被迫自缢死)。这件事对李显夫妇打击很大,因此李显复位以后,下诏追赠重润为懿德太子,并陪葬于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