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2
6172500000030

第30章 武三思权倾朝野

曾因钻营有术而得以长期专权跋扈的武三思,终于做了刀下鬼。

裙带关系

武三思,祖籍并州文水人。父亲武元庆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则天被高宗册封为皇后,武三思靠着裙带关系,年纪轻轻就被提拔做了右卫将军。高宗去世后,大权全归武后。她先是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没过几年,就正式称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周政权的出现,为武三思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提供了条件。他一方面靠自己的外戚身份,一方面又极力施展钻营本领,终于得以跻身宰辅,位极人臣。

武则天当政初期,为巩固武氏家族的统治,采取“崇周抑唐”政策。她一方面对武家子侄加官进爵,另一方面又极力排挤李唐宗室,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中宗和睿宗也不放心,把他们都软禁起来。武三思迎合武则天这一政策,建议她斩尽杀绝李唐宗室诸王和公卿百官中不愿附和武周的人。

对武则天百般逢迎

武三思还百般逢迎武则天。他领衔修撰《则天皇后实录》,借此机会为武则天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有一次,武三思私下召集在京的胡人酋长,对他们说:“当今皇上圣明,功德无量。我今天请你们来,是想叫你们都出些钱,买些铜,铸个天枢,把皇上的功德铭刻在上面,然后竖在端门外面。不知你们意下如何?”酋长们听说是为皇上铸天枢,哪个还敢不交钱。武则天知道后,十分高兴,又派大臣从民间收集了不少铜农具,凑成二百万斤。

在武三思等人张罗下,耗资巨大的铜天枢终于铸成。据说,这个天枢形状像根大柱子,高达105尺,直径12尺,柱子四周环以铜龙,柱顶是个大石盖,盖上有四只蛟,各捧一个大珠,栩栩如生。武三思亲自作文,颂扬武周功德。武则天对武三思大加赞扬了一番,亲自为天枢题名,称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又令人把她的题名、武三思的表功文、出钱的各胡人酋长的名字,都铸在天枢上。

武三思对武则天的幸臣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也不遗余力地曲意讨好,自然是想通过他们经常在武则天面前替自己讲好话。他从不直呼这三个幸臣的大名。每次这些幸臣外出时,他总是先在门口等候着,替他们牵马、执鞭。工夫不负有心人,武三思的苦心自然赢得了武则天的宠信,以致于考虑要立他做皇太子。终于有一天,武则天征求大臣的意见。不料宰相狄仁杰坚决反对,理由是梁王武三思的威望和能力都不及庐陵王李显。武则天还是犹豫不决。过了几天,她又去问狄仁杰。狄仁杰对她剖析说:“陛下如果立庐陵王为太子,就会常享宗庙。如果立梁王,武家宗庙就没有您这个做姑姑的位置了。”武则天至此才打消了立武三思为太子的想法。

拉帮结派,打击异己

武三思靠着武则天对他的宠信,在朝中拉帮结伙,残酷打击反对派。凡是愿意为他所用的人,他都加以提拔。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僚,都仰他的鼻息是从。见利忘义之徒自然也能跻身武氏集团。宰相韦方质因不愿同流合污而告病还家,武三思登门探望他时,他躺在床上相见。武三思一气之下,找个借口把他流放到了儋州(今海南岛)。

武三思手下还有一批酷吏,这些人办案子很残忍。他们经常给人罗织罪名,捏造证据,施以酷刑,逼迫招供。其中有个得力干将名叫周兴,此人不但杀人如麻,而且用刑的手段也特别残忍。

依旧权势熏天

中宗复位以后,照理说靠着武则天这层关系发迹的武三思是不会受到重用的,然而,善于投机钻营的武三思竟然通过走“后宫”门路,权势不但不减于武朝,而且更加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原来,中宗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复位以后,实权掌握在韦后手中。这位韦皇后并不是个守本分的女人,很快与武三思私通。从此以后,武三思和韦后常常混在一起。韦后对他宠幸有加,常对中宗吹枕头风,说武三思如何有才干。糊涂的中宗信以为真,遂拜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武三思靠着韦后的宠信,再次得以专权跋扈。中宗朝宰相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人,都是拥立中宗复位的功臣。他们为整肃朝政,革除弊政,限制武氏家族特别是武三思势力的发展,要中宗剥夺武家子弟的王位。对此,武三思怀恨在心。他通过韦皇后的关系,让中宗把他们通通加以贬谪。结果,张柬之被贬于泷州,敬晖被贬于崖州,桓彦范被贬于襄州。武三思还不解恨,又叫手下的酷吏到贬所去,将他们加以杀害。

恶贯满盈

武三思的胡作非为,自然引起了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公元706年,以王同皎为首的一部分反对武三思的人,准备利用武则天灵柩下葬之际,发动政变,刺杀武三思。不料,有人事先向武三思告了密。结果,王同皎等人被处死,王家遭灭门之灾。

这次暗杀事件虽然没有成功,但反对武三思的人却越来越多。一年之后,这个作恶多端的武三思,终于在太子李重俊发动的一场夺权政变中被杀,李唐王朝也算是少了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