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60

第60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14)

第三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14)

胆囊炎、胆结石患者,除了少食油腻性食物,避免劳累及情志刺激外,平时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时,服用消炎利胆片是可以的,因为其可消炎利胆,若一旦出现症状,如腹痛加剧,腹胀,厌食油腻,或出现黄染时,多表明出现结石嵌顿,此时治疗的重点应该是解除痉挛,消除梗阻,在梗阻未能有效解除的情况下,继续消炎利胆片只能适得其反。另外,胆结石患者在注重保健的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复查,了解胆石的大小、位置及性状。

三、中成药外用治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而言,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受寒邪,病邪犯胃所为,冬季气候寒冷,平素患有慢性胃肠疾患者更易发生,故散寒止痛为常用方法,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对本病有明显疗效,介绍几则,供选用。

1.云南白药制剂云南白药粉剂适量,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并可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或3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换,连续3~5天;或用棉球蘸云南白药酊适量放置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并可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1换。可活血通络,散寒止痛。

2.风油精取本品数滴,滴于肚脐孔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并可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或3次。可散寒止痛。

3.速效救心丸速效救心丸方由川芎、冰片等组成,有芳香温通,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除冠心病心绞痛之外,其对胃痛、腹痛也有明显治疗效果。疼痛发作时,单纯使用本品即可达到止痛效果,方法是:疼痛发作时,取本品2~4粒舌下含服,再取本品5粒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肚脐孔或关元、气海穴,每日1换,一般用药5~20分钟疼痛可止。可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4.逍遥丸取本品10粒,研细末,清水适量调糊,外敷于肚脐孔处,放食盐少许,再用黄豆大小艾粒施灸,酌灸3~6壮,隔日1次,连续1~3次。可疏肝健脾,温中和胃。

四、中成药外治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表现在大肠部的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结构的改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本病病情缠绵,疗效反复,治疗颇为棘手。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饮食不洁,或起居不慎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酿生湿浊,下注肠道,腑气不利,气血凝滞或夹淤夹湿,伤及肠络而引发,冬季气候寒冷,调护失宜,更宜发生,当以健脾利湿,凉血解毒,敛疮生肌为治,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慢性结肠炎,可明显改善腹痛腹泻诸症,可选用下列中成药外治。

1.龟龄集将纱布2~3块,置于龟龄集酒中,而后加热,待温度适宜时取出覆盖于肚脐孔处,用热水袋保温,每次20~30分钟,早晚各1次,5天为1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温中止痛。

2.藿香正气水丁香、黑胡椒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或取吴茱萸粉10克,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可芳香化湿,理气止痛。

3.云南白药取云南白药粉1克,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或取本品1克,加生理盐水100毫升混合均匀,直肠滴入,每日2次,连续3~5天。可凉血解毒,敛疮生肌。

4.黄连素片黄连素2片,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糊状,外敷脐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或2次,连续1~2天即可。可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5.锡类散蒲公英10克,水煎取汁约100毫升,加锡类散1支混合均匀,直肠滴入,每日2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消肿生肌。

五、食管炎良方——白药藕粉糊

取纯藕粉15克,云南白药1克。将藕粉加入少许清水和匀后煮熟成糊状,调入云南白药粉,拌匀即成。患者低枕含一口,仰卧咽下;再含一口,左侧卧咽,再含一口,俯卧咽下,剩余者,仰卧咽毕,1小时内不饮水,每日2次,以午餐后和晚间睡前服最佳,可使药物充分作用于患处。连续1周。可清热生津,和胃止痛,生肌止血,适用于食管炎食管后灼热疼痛,进食尤甚,泛酸,口干口苦等。

藕,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健脾开胃,补虚止泄之功。《纲目》言其“主消渴,散留血,生肌”。其加工制成的藕粉,清热生津不滑腻,凉血止血不留瘀,营养研究表明藕粉不仅含丰富的淀粉,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成分,故老人小儿均适宜。本方以藕粉清热、生津、凉血为主,再辅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的云南白药,对食管炎见灼热疼痛、溃疡充血者,既有良好的清热生津,和胃止痛作用,又可促进局部病灶的愈合,达到生肌止血之效。为一付不可多得的治疗食管炎的良方。

六、白药入食效亦佳

云南白药为我国伤科著名中成药,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生肌之功。适用于外伤及内伤淤血诸症,内服外用均可,临床观察发现,其入食疗疾亦堪称上品,介绍如下。

1.治食管炎

一方,白药藕粉糊:纯藕粉、芝麻粉、云南白药各适量。将藕粉,芝麻粉适量加入少许清水和匀后煮沸,调入云南白药粉1克,拌匀即成。患者低枕含一口,仰卧咽下;再含一口,左侧卧咽,再含一口,俯卧咽下,剩余者,仰卧咽毕,1小时内不饮水,每日2次,以午餐后和晚间睡前服为宜,使药物充分作用于患处。可和胃止痛。

二方,内金砂仁粉:鸡内金20克,砂仁10克,云南白药、葛粉或藕粉各适量。将鸡内金、砂仁研为细末,混匀备用,每取3克,与云南白药、葛粉适量混匀,加清水适量调糊煮沸即成,分次缓慢吞服,每日3~5次。可疏肝行气,清热和胃,敛酸止痛。

2.治胃脘疼痛云南白药1瓶,红枣、饴糖各500克。每次用红枣10枚,饴糖60克,蒸熟后先食枣肉,再倒入云南白药1/8于碗内,拌匀趁热空腹饮服,每日2次,连续2~3月。可化瘀止痛,适用于血淤胃痛。

3.治慢性胃肠出血云南白药粉剂1支,山药、藕粉各适量,白糖少许。将山药粉、藕粉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和匀后小火加热,边煮边搅,待熟时调入云南白药粉,白糖拌匀服食,每日2次。可益气摄血。

4.治肺结核云南白药1克,白及30克,藕粉、白砂糖各适量。将白及研为细末备用。先取藕粉加清水适量调为糊状,煮熟后调入云南白药粉、白及粉、白砂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次,连续3~5天。可收敛止血,适用于肺结核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

5.治慢性结肠炎云南白药1克,大米50克。将大米淘净,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云南白药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剂,连续5~7天。可健脾理气,消肿生肌。

6.治痛经云南白药酊、冷开水各适量。将云南白药酊2毫升置冷开水中,混合均匀服用;再取云南白药酊适量置于下腹部关元、气海穴,用热水袋热熨,一般经过5~10分钟疼痛即止。可活血化瘀止痛。

七、老药新用治痔疮

目前在临床上不但治疗痔疮的中成药很多,而且一些原本根本不治痔疮的中成药,对痔疮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介绍几则,供选用。

1.七厘散先用温开水4 000毫升加入高锰酸钾1克,混匀,洗浴肛门约30分钟,或用硫黄软膏5支,加七厘散3克,调为糊状,涂于肛门内外患处,每晚1次,连续2~4个月。

2.云南白药每次0.3~0.4克,每日3次口服;另取本品适量,以75%乙醇酒精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治疗肛门血栓外痔。

3.如意金黄散取本品2袋,生肌散1.5克,冰片粉1.5克,凡士林250克,共调为软膏备用,使用前先坐浴,而后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将药膏敷于患处,包扎固定,适用于炎性外痔,内痔嵌顿及肛门脓肿初起等。内痔便血者,取本品30克,淀粉2克,加入热水150毫升,调成糊状,待微温,每次以甘油灌肠器抽取10毫升,插入肛门,推进药物,每日1次,并发溃疡性直肠炎者,剂量增加至20毫升,并发血栓性外痔或炎性外痔者,加用20%本品外敷,连续1~2周。

4.正骨水取芒硝、生地黄各50克,红花30克,水煎取汁于便后、睡前各坐浴15分钟,尔后在血栓表面用正骨水涂擦,每日1次,治疗血栓性外痔。

5.京万红软膏本品是治疗烧伤的特效药,用于各种内、外痔,能迅速缓解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其止血、止痛作用尤为突出。

6.清凉油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后,取本品直接涂于患者外痔核隆起处,用量以患者自觉局部有清凉感为度,每日2或3次,1周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可。

7.妇必舒胶囊本品是专门用于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的外治良药,对痔科疾病也有良效。对内痔嵌顿,取本品2粒,将药粉均匀撒在凡士林纱布上,再将纱条一端塞入肛内,一端敷于嵌顿痔核上,消毒敷料包扎固定,每日1换,7天为1个疗程。对炎性外痔及血栓性外痔,可取本品2粒,将药粉和米醋调匀,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对肛门瘙痒症,先将局部用温水洗净,用凡士林软膏适量涂于肛门部,再取本品1粒,将药粉均匀敷于已涂上凡士林的患处,使药粉与皮肤均匀接触,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八、古方新用保和丸

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等七味药组成,为消食导滞的代表方。近年来,本方被广泛用于内科其他疾病,其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价廉易得,现将其用法介绍如下:

1.急性胃肠炎多见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后发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肠鸣,腹部胀满,反酸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泻水样便,泻后痛减,舌苔厚腻。服法:每次8克,每日3次。连服3~5天。

2.慢性支气管炎用于平时喜食甜食、肉类油腻食品的患者,由于食积,久则损伤脾胃,致脾虚生痰,又因积食化热,影响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而成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内在病因,故适用于食积后发作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可起到标本同治的作用。服法:每次8克,每日3次。可服用半月左右。

3.高脂血症本方中山楂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与方中其他药物配伍,可起到减肥、消食、降脂作用。服法:每次8克,每日1或2次。

4.失眠可治疗失眠而兼食滞不化的症状,如脘腹胀满或腹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舌苔黄腻。服法:每次1丸8克,每日3次,至食滞症状消失停药。

5.胃轻瘫本病多见于糖尿病性胃轻瘫,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腹部胀满,可取本品1丸,每日3次口服,连续5~7天即可明显改善症状。

6.胃动力不足胃动力不足可见于多种疾病,西药治疗有多种副作用,而采用本品治疗,有一定效果,可取本品1丸,每日3次口服,连续5~7天即可明显改善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应用中成药知识

一、玉液琼浆说竹沥

竹沥,又名竹汁,淡竹沥,竹油等,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其制法是将鲜淡竹截成小段,两端去节,用火烤灼中部,收集两端流出的汁液,加热浓缩而成。竹沥史载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是一味较好的镇咳去痰药。《本草衍义》称其“痰家之圣剂”,常用于治疗中风痰迷,肺热痰雍,惊风,癫,壮热烦渴,破伤风等,对支气管炎等急、慢性咳嗽有较好的疗效。《本草再新》言其“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对此确为溢美之词。

在东邻日本,竹沥又有“东方神水”之称。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竹沥中存在着含锗、硅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微量元素,能活化人体细胞,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理作用。他们将浓缩后的竹沥置于色谱柱中,分离出A、B两种单一的有效成分。其中竹沥A可用于通便,竹沥B可用于降压、止血,特别是对肛裂出血和出血性痔核引起的出血疗效显著。此外,竹沥还可作为保健食品的添加剂,经矫味后的竹沥,可以添加在米饭、镘头等主食中,也可添加在糕点、饮料中,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

我国是竹的故乡,不仅竹资源丰富,而且又有制竹沥的传统经验,如浙江杭州天目山制药厂生产的“鲜竹沥”,“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有清热化痰,清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各类咳嗽等。因此,更好地开发竹沥这一“东方神水”,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二、涌泉敷药可治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