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55

第55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9)

第三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9)

小儿高热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体温骤升,身体发热,烦躁,脉数等,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常用解热镇痛药物仅一时之效,药后体温又升,加之小儿畏针、惧药、护理困难,给家长带来经济、心理负担。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小儿发热,疗效甚佳,介绍几则,供选用。

1.紫雪散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该法可迅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减少并发症,且无副作用。

2.安宫牛黄丸取本品1粒,大黄苏打片10粒,共研细末,用温开水100毫升混合均匀保留灌肠,每日1或2次,连续1~2天。

3.柴胡注射液取本品适量装于滴鼻器中,新生儿至6个月每个鼻孔滴2滴、6个月至1岁3滴、1~3岁4滴、4岁以上5滴。滴后一般30~60分钟开始退热,每30分钟滴药1次,双鼻孔交替使用,热度下降后改为1小时滴药1次,直至正常。

4.风油精风油精1毫升,冷开水20~30毫升混合均匀,擦浴患儿上下肢两侧、背部、腋下、腹股沟及四肢关节屈侧,边擦边揉,7~8分钟,15分钟后行第二次擦浴。一般30分钟左右体温可下降并逐步恢复至正常范围。

5.柴蓝灵合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各10毫升,清开灵注射液20毫升,安宫牛黄丸1粒,混合均匀,加入10%葡萄糖液200毫升中,直肠滴入,每日1次,连续5~7天。此法适用于脑炎、脑膜炎高热。

6.银黄柴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按1∶1混合均匀滴鼻,6个月至1岁每侧1~2滴、1~3岁3滴、3~7岁3~4滴,每日4~6次,一般用药15分钟后体温开始下降,经过12~24小时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7.双黄连针剂双黄连粉针剂200毫克或双黄连注射液20毫升,加生理盐水20毫升稀释后雾化吸入,每次20分钟,每日2次,经过2~3天,体温可逐步恢复正常。

8.六神丸糊六神丸30粒1支,冰硼散15克,青黛30克,芒硝12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加老陈醋调为糊状,敷于腮腺肿胀处和涌泉穴,左侧腮肿敷右涌泉穴、右侧腮肿敷左侧涌泉穴,每6~8小时更换1次,直至发热,腮肿消失。适用于腮腺炎发热。

9.紫金锭糊紫金锭10粒,吴茱萸10克,胆南星6克,生大黄10克。上药共研细末,每取10克,用米醋适量调和搓成饼,敷双侧涌泉穴,每日1换。适用于腮腺炎发热。

10.强力银翘片每晚足浴后,取一粒强力银翘片研为细末,放于两块麝香追风膏上,而后贴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上,固定,喝一杯热开水以助睡,每日换药1或2次。一般用药1~3次后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消失,经过3~5天诸症即可消失。

九、吴茱萸贴脐合肾气丸口服可治疗小儿遗尿

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智力发育未臻完善,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形成,或者贪玩少睡,精神过度疲劳等,均可引起暂时遗尿,这些都不属于病态;若3岁以上的幼儿,尚不能自控排尿,每睡必遗,形成惯例,则应视为病态。本病若经久不愈,可影响小儿的精神和生活。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虚,肺脾不足所为,正如《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指出的“小便自出不禁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历代医家对小儿遗尿大多认为均系膀胱虚寒所致,当以培元补肾,健脾益肺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吴茱萸贴脐配合金匮肾气丸口服治疗小儿遗尿,效果尚可,介绍如下:

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脐孔处,包扎固定,24小时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同时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取金匮肾气丸,每次量3岁者3粒,以后每增加2岁加1粒,最多给8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15例,经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痊愈遗尿停止11例,好转4例遗尿次数减少,总有效率为100%。随访5例治愈患儿,未见复发。

吴茱萸温肾益气,散寒止痛,且脐孔为人身之命蒂,又与十二经脉相连,吴茱萸敷脐,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穴位刺激作用,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配以金匮肾气丸口服补肾益气,温补固涩。内外合用,补肾气,固小便,故治疗获效。

十、六神葱白泥,治疗肠麻痹

肠麻痹是由于肠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肠平滑肌动力低下,造成肠腔内气液积滞,肠管扩张,进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的一种小儿常见急症。临床上多见于严重肺炎,消化不良,败血症,痢疾以及腹部手术之后,系病情严重表现的一部分,治疗颇感棘手。临床观察发现,六神葱白泥对小儿肠麻痹有明显疗效,介绍如下,方法是: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取新鲜葱白20~30支洗净,捣烂后加入六神丸15~20粒,调匀做成圆饼状,经稍焙温后贴敷在患儿的肚脐上,盖上纱布,稍固定,根据病情每4~6小时用药1次,连续用药1~2天。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感时邪,伤及太阴,阳明经,致气血不畅,腹气不通所致。葱白具有发表解肌,通阳解毒之功。配合中成药六神丸,其主要成分蟾酥可直接收缩实验动物的肠管,同时也提高组织器官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从而能使肠管血运改善,肠管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恢复正常水平,肠麻痹症状减轻乃至消失。两者合用,药性作用快,药效增强,故而显示了明显疗效。

妇科病中成药应用知识

一、速效救心丸可治痛经

速效救心丸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缓解心绞痛的药物,为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之一。方由川芎、冰片等组成,有芳香温通,活血化瘀,活络止痛之功。除冠心病心绞痛之外,其对痛经也有明显治疗效果。

痛经发作时,单纯使用本品即可达到止痛效果。方法是:疼痛发作时,取本品2~4粒舌下含服,再取本品5粒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关元,气海穴,每日1换,一般用药5~20分钟疼痛可止。为预防痛经,可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取本品3~5粒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关元、气海穴,每日1换,至月经来潮后停用,连续使用2~3个月经周期即可。

二、孕妇不宜使用的中成药

一些西药会引起孕妇流产,胎儿畸形,因而中成药受到了孕妇的喜爱。其实,一些中成药毒性也很大,也会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或胎死腹中。一般来说,下列中成药孕妇不宜使用。

1.清热类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祛湿等功效的中成药,如六神丸,在怀孕早期服用可能引发胎儿畸形;孕后期服用易致儿童智力低下等后果。而含有牛黄等成分的中成药,因其攻下、泻下之力较强,易致孕妇流产,如牛黄解毒丸、片子癀、犀黄丸、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等。

2.祛风湿痹症类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为主要功效的中成药,如虎骨木瓜丸,其中活血之牛膝有损胎儿。类似的中成药,还有大活络丸、天麻丸、华佗再造丸、伤湿祛痛膏等。而抗栓再造丸则因大黄攻下、水蛭破血故孕妇禁用。

3.消导类即有消食、导滞、化积作用的一类中成药,如槟榔四消丸、清胃和中丸、九制大黄丸、香砂养胃丸、大山楂丸等,都具有活血行气、攻下之效,故易致流产。

4.泻下类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或攻逐水饮、润肠通便的中成药,如十枣丸、舟车丸、麻仁丸、润肠丸等,因攻下力甚强,有损胎气。

5.理气类具有疏畅气机、降气行气之功效的中成药,如木香顺气丸、十香止痛丸、气滞胃痛冲剂等,因其多为下气破气药,行气解郁力强而被列为孕妇的禁忌药。

6.理血类即有活血祛瘀、理气通络、止血功能的中成药,如七厘散、小金丹、虎杖片、脑血栓片、云南白药、三七片等,因其祛瘀活血力过强,易致流产。

7.开窍类具有开窍醒脑的中成药,如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安宫牛黄丸等,因为内含人工麝香、辛香走窜,易损伤胎儿之气,孕妇用之恐致坠胎。

8.驱虫类具有驱虫、消炎、止痛功能,能够驱除肠道寄生虫的中成药,为攻伐有毒之品。易致孕妇流产、胎儿畸形等,如囊虫丸、驱虫片、化虫丸等。

9.祛湿类凡治疗水肿、泄泻、痰饮、黄疸、淋浊、湿泻等的中成药,如利胆排石片、胆石通等,皆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泻浊之功效,故孕妇不宜服用。

10.疮疡剂以解毒消肿、排脓、生肌为主要功能的中成药,如祛腐生肌散、疮疡膏、败毒膏等,含大黄、红花、当归,为活血通经之品;而百灵膏、百降丹,因含有毒成分,对孕妇不利。

三、巧用成药治阴痒

阴痒,为妇科常见病,其临床特征为外阴部及阴道内瘙痒,常常瘙痒难忍,故而临床内、外用药甚多而疗效不甚理想,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女阴瘙痒疗效甚佳,介绍如下,供选用。

1.痰咳净临睡前洗净外阴局部后,先取本品0.2克外搽局部瘙痒处,继用0.1克塞入阴道,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2.六神丸每晚睡前外阴局部清洗后,取本品15粒塞入阴道内,每晚1次经期停用,6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3.锡类散每晚清洗外阴局部后,以喉头喷雾器抽取锡类散,而后注入阴道内,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4.冰硼散外阴局部清洗后,取本品与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按1克用150毫升的比例配成混合液,每次抽取100~300毫升注入阴道内,每日2次,适用于阴道内瘙痒。外阴瘙痒者,可将本品直接涂敷于患处,每日3次。一般用上述方法治疗1次即可获效,连续治疗3~5次即可获愈。

5.双黄连粉每次用双黄连粉针剂600毫克,先以其中300毫克加生理盐水100毫升溶化成液体,进行阴道冲洗,冲洗干净后用干棉球擦干,将余下的300毫克粉末在外阴及阴道壁上直接涂抹,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6.桂林西瓜霜喷剂局部清洗后,取本品喷洒于阴道内及外阴瘙痒处,每日1次,连续7~10次。

7.双料喉风散局部清洗后,取本品轻摇后将药末喷至阴道内及外阴瘙痒处,隔日或每日用药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8.京万红烫伤膏局部常规清洗后,而后取本品外搽会阴部瘙痒处,每日3或4次,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四、巧用成药治乳痈

急性乳腺炎,俗称“乳痈”,是产后常见病,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郁结,胃热蕴蒸,气血凝滞所为,当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治。临床观察发现,一些中成药对乳痈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介绍几方,供选用。

1.云南白药将云南白药与保险子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乳房红肿处,肿块可很快消散。或取云南白药1~2克,加适量50度左右的白酒或75%的乙醇酒精调为糊状,涂搽于乳房表面,并用敷料覆盖或暴露,2天后用同法更换白药,连续3次。可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可活血消肿。

2.六神丸取本品,内服每次10粒,每日4次;外用每次30粒,研末放入凡士林中调匀后外敷局部,每日1换,最少1次,最多10次即可治愈。或取六神丸30粒,冰硼散15克,青黛30克,芒硝12克,诸药共研细末,加老陈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乳腺肿胀处及足心左痛敷右,右痛敷左,每6~8小时换药1次,直至发热,肿痛消失。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复方丹参液患者平卧,双下肢自然屈曲,上肢平放,取患侧内关、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5号牙科针头吸取本品4毫升2支,每天注入2毫升,2日1次,连续10次。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中华跌打丸取本品3~5丸,研细,加白酒适量调为稀糊状,将药糊均匀涂敷于患处,直径以超过肿块3~5厘米为宜。然后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每次维持4~6小时,两次敷药间隔2~3小时,外敷时适时在敷料上滴入白酒,以保持湿润,借以增强疗效。连续7~10天。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5.三黄片三黄片、麦迪霉素片、苯海拉明片各1片,共研细末,水调为糊状,外敷脐孔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6.七厘散七厘散5克,大黄粉50克混合均匀,加凡士林适量调为软膏备用。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严重者每日换药2次,连续5~7天。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7.双黄连取双黄连粉针剂适量,加食醋少许调匀,浸润纱布后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扎,每5小时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多数在3天内症状减轻,7~10天可痊愈。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