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47

第47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1)

第三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1)

中成药,是中药成药的简称,它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药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丸、散、膏、丹、胶、酒、露、茶、锭等10余种剂型的现成药,如六神丸、七厘散、当归养血膏、接骨紫金丹、龟鹿二仙胶、史国公药酒、金银花露、午时茶、紫金锭等,服用方便,疗效确实,一般医院、药店均有销售。

中成药基本知识

一、服用中成药,药引送服好

服用中药时,医师常常叮嘱患者放点药引为使,其实,服用中成药时用药引送服,其效更佳。中成药疗效确实,服用方便,但其组方一成不变,不像汤药能随症加减,所以加点药引送服,可引药归经,增强治疗效果,同时也可弥补中成药之不足,减少毒副作用的产生。现将常用药引介绍如下,供选用。

1.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刺激,故常用于补气健脾,利膈利湿及滋补性中成药,如小米汤送服香连丸,大米汤送服八珍丸、人参养荣丸等。

2.藕汁有清热止血作用,如用本品送服十灰丸、云南白药等,疗效甚佳。一般每次用半杯,约100毫升即可。

3.黄酒黄酒可舒筋活络,散寒止痛。治疗腰腿痛、瘀血疼痛、跌打损伤及血瘀痛经、闭经等疾病的中成药,常用本品送服,一般每次10~20毫升。如腰痛宁、大小活络丸、云南白药、七厘散、木瓜丸等。

4.姜汤有疏风解表,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开胃消食之功。对于健脾和胃,散寒止痛,腹痛腹泻类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荆防败毒散、山楂丸等,可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送服。

5.盐汤可引药入肾,软坚散结,清热凉血。取本品2克,开水拌匀后送服,如地黄丸类、金锁固精丸、七宝美髯丹、消炎散结片、乳核散结片等。

6.茶汤有清热利湿,提神醒脑,清心除烦之功。对风热感冒所用的VC银翘片、辛芩颗粒、柴芩颗粒、清热类中成药如万氏牛黄清心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利湿类三金片等,可用本品送服。

7.葱白汤能疏散风寒,发汗解表。可取葱白2~3茎,水煎取汁送服,如治疗风寒感冒的风寒感冒冲剂、九味羌活丸、荆防败毒丸等。

8.大枣汤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缓和药性之功。可用本品5~10枚水煎送服,如归脾丸、当归丸、当归养血膏、益母草膏等。

9.蜂蜜水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功。可取本品1~2汤匙,开水冲匀送服,如人参蛤蚧散、蛤蚧定喘丸、麻子仁丸、五仁丸等。

10.竹沥汁有清热化痰,宣肺理气,清心开窍之功。可取本品1~2支,开水调匀送服,如川贝片、安宫牛黄丸、双黄连胶囊等。

二、服用中成药的几个错误观念

1.肆意加大剂量许多人认为中成药成分少、药性缓慢,加大剂量才会有效。其实,有的中成药中含有有毒成分,服用时有剂量限制的,即使是一些不含剧毒成分的药品,也不可过量使用。比如更衣丸,其主要成分是芦荟和朱砂,功效是泻火通便,适用于心肝火旺、烦躁不眠和大便秘结。朱砂为矿物类药,不易消化,适量服用可镇痛促眠,量大反起不到效果。还有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如消渴丸,其中含有格列本脲优降糖,大剂量服用可导致低血糖。

2.不对症下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对症下药。比如咳嗽,不但有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之分,治疗用的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若不能对症选用,止咳效果必定不好。如蛇胆川贝液偏寒,风寒咳嗽者不宜。消咳喘则偏热,黄痰带血者又不宜。

3.盲目与西药同服中西药有各自的理化特性,合并使用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药效。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合用,有的也可能相互干扰,降低效果,甚至发生中毒。因此,中西药联用时须谨慎,必须合用者,即使没有药物禁忌,也应相隔一些时间服用,这样比较安全。

4.煮沸或沸水冲服大多数中成药均应以60℃温开水吞服。沸水冲服,甚至是煮沸后服用不但不利药效发挥,部分挥发性的药物成分也会因此丧失。另外,滋补品所含的糖化酵素和不少营养素也很容易在高温下分解变质遭到破坏。

5.服用苦味中成药加糖常言道:“苦口良药利于病”,苦味本身也有治疗作用,比如有些健胃药,就是靠苦味来达到刺激消化腺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加糖后则会降低其刺激作用。同时,药物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酸可与糖起化学反应,不但影响功效,还会危害健康。

6.不注意使用期限许多人误认为中成药可以长期使用。且不说中药本身时间长后会变质或药效丧失,就是中成药的一些工艺包装外壳也是有限期的。如丸剂,其外壳多用蜡制成,起封闭保护药效作用,时间长后发干、开裂均会影响药品质量。

三、使用中成药四忌

1.忌潮湿、高温和日晒以防霉变、松碎、粘连、挥发、失效。因此,中成药的保管,无论是商家还是家庭药箱,都要避免。

2.忌污染和盲目用药一些糖浆膏剂切忌口对瓶直接服用,以免口中微生物进入瓶中形成污染。使用中成药前亦须辨证施治,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自行盲目用药。滋补药也要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

3.忌不按时服药或间断服药中成药用药也讲究服法和疗程.一般情况下医师会给予指导,服法在药品说明书上也有标示,因此在服药前要请教医师或看清说明书。

4.忌使用过期药中成药亦同西药一样有保质期,因而买药服药前要仔细看包装或读说明书。看清日期,如果已过期则坚决不买不服。购买时应看清出厂日期,超过1~2年的坚决不买。服药前还应观察药物性状和气味,如果发现有霉变,虫蛀,粘连,变色,异味或水剂中有絮状物,沉淀物时,则不能服用,并及时将其处理。

四、中成药该怎么服用

我国历代医家对中成药的应用,如时间、次数、温度、禁忌等十分重视。中成药和西药一样,只有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而且要持续、稳定,才能充分发挥疗效。否则会降效失效,贻误病情,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中成药品种繁多、性质各异,服用时须综合考虑病情与年龄、体质等因素,区别对待。

1.空腹服驱肠虫药如乌梅丸、驱蛔丸、化虫丸等,须在清晨空腹服,使药物迅速入肠,保持较高浓度,达到杀虫目的。

2.饭前服食前10~60分钟滋补药或贵重药如人参酊、鹿茸精、人参再造丸、生脉散、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发挥作用。健胃药如健胃散等,是利用药物的苦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故应在饭前10分钟服用,而且不宜冲淡,更不要加入白糖、果汁等,以免降低药效或失效。胃痛药即制酸止痛药像安胃片、乌贝散、胃痛散等,在饭前半小时服,可直接中和胃酸,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胃痛时可随时服用。另外,某些祛痰药如远志、紫菀等,口服后易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呈现祛痰作用。故远志糖浆、橘红丸、止嗽散、止咳糖浆、信宁咳糖浆等,均须饭前服,才有明显的作用。但胃炎及溃疡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3.饭后服食后15~30分钟助消化药如六神曲、健脾丸、枳实导滞丸、香砂枳实丸等,主要由消食导滞的药物组成,在饭后15分钟服用,可充分接触食物,发挥最大作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如黄连羊肝丸、黄连素片等应在饭后服,这时胃内充满食物,药物被稀释可缓和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4.睡前服临睡前15~20分钟安神药如朱砂安神丸、枣仁胶囊、养血安神糖浆、五味子糖浆等,均须在临睡前30分钟服用,以帮助入睡。缓泻药如通便润肠丸、麻仁丸等,在临睡前服,次日晨即可排便。

5.定时服抗疟药如七宝散、清便饮等,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

6.酌情服对于急病,则不拘泥时间,可不分昼夜地给药,以求迅速缓解病情。如患者高热时,银翘散1日2剂,分4次服,开始每2小时1次,以维持药效。冰滴丸、冠心苏合丸等通常早晚各服1次,但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及时加服。发汗剂、泻下剂应掌握以得微汗、得缓泻为度,如桂枝汤、麻黄汤可将1剂分作3次服,首次服后得汗则停服,若无汗,可在半日内再服2或3次,但须防止大汗淋漓,引起虚脱。又如大、小承气汤应分2或3次服,首次服后已产生致泻作用者,可立即停服,若仍无大便者可再服。

7.加“药引”服有些中成药需要“药引”配合,将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作针对性治疗。如七厘散、再造丸等宜用温黄酒送下;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宜用生姜汤送下;六味地黄丸、锁阳固精丸等宜用淡盐汤送下,使药物直达病灶,提高治愈率。

8.外用药一般外用类中成药均不得内服,还要注意不同的用法,像生肌散、珍珠散等,只要直接撒于疮面上就行了。而紫金锭、蟾酥锭等则要用食醋将它们研磨成糊状,外敷患处;七厘散、五虎丹等需用白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如意金黄散需用清茶或食醋调敷患处;武力拔寒散需用鸡蛋清加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摊于纸上,再贴于患处。

总之,中成药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必须根据医嘱或说明书合理应用,才能充分发挥疗效。

五、排毒养颜胶囊不可长期服用

“排毒养颜胶囊是以大黄和芒硝作为主要原料的药物,绝对不可以长期使用。”包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东直门医院、广安门医院的多位药学和医学专家,日前纷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据报载,北京一消费者因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而将生产企业告上法庭,此后,有关中药大黄及其代表性产品——排毒养颜胶囊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指出,发生便秘的患者使用这种药物确实可以起到排泄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往往产生依赖性,并导致继发性便秘,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大家普遍认为,大黄是一味常用中药,很多中成药均将其作为重要成分,但仅限于治病,从无久用之理。

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的杜贵友教授则认为,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评价,“排毒养颜胶囊”的方子把大泻和大补的药放在一起不合适。从我国传统医学来讲,把大泻和大补的药放在一起,只是针对疾病的特殊情况,本来是治急症的药,可排毒养颜的说明书上所写症状“便秘、痤疮、色斑”等又是慢性病,所以懂中医的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因此,排毒养颜胶囊不可长期服用。

六、丹参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丹参包括丹参制剂如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含丹参的中成药等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声名远扬,显示了中医中药的威力。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其与西药联用也日益普遍,研究发现,其与西药,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现就其配伍禁忌介绍如下。

1.丹参与西药的合理配伍

1丹参注射液与抗生素类合用时,可增强抗生素的抗感染作用。丹参注射液与抗生素合用治疗成人急性肺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与乳糖酸红霉素配伍应用,还可提高红霉素的稳定性;与卡那霉素合用,尚能减轻卡那霉素对耳蜗的毒性作用,促进耳蜗毛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庆大霉素合用,可减轻庆大霉素的肾损害作用,对抗庆大霉素的肾毒性。

2丹参注射液与肝素合用,在抗高凝方面有协同作用。观察发现,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与肝素雾化吸入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有较好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丹参或肝素治疗。

3丹参注射液与维生素C合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拮抗自由基方面有协同作用,因而对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疗效比单纯应用维生素C更佳。

4丹参注射液与东莨菪碱合用,在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镇静诸方面有协同作用,治疗高血压病其疗效优于单用东莨菪碱,可提高降压疗效。

5丹参注射液与酚妥拉明合用,在改善肝脏微循环方面有协同作用,因为酚妥拉明能减少肝脏血管床的阻力及减轻肝脏微血管的痉挛状态,而丹参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的流变性,故两者合用有较强的活跃肝微循环的作用。

6丹参注射液与硫酸镁合用,在治疗偏头痛方面有协同作用,因丹参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体内血流量及轻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降低神经兴奋性,因此与硫酸镁合用,能增强镇痛、镇静作用。

2.丹参与西药的不合理配伍

1丹参注射液不能与抗癌药如环磷酰胺、洛莫司汀环己亚硝脲、氟尿嘧啶、阿糖胞苷、争光霉素、丝裂霉素自力霉素等合用,观察发现两者未见明显的增效作用,且丹参注射液用不同方式给药,均能促进恶性肿瘤转移。

2丹参注射液不能与细胞色素C合用,两者可产生络合效应,生成丹参酚铁络合物,使注射液色泽变深,甚至产生浑浊,从而降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