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48

第48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2)

第三章 家庭应用中成药知识 (2)

3丹参注射液不能与止血药如维生素K、凝血酶等合用,因丹参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激活纤溶系统而拮抗抗纤溶药,降低止血药物的功效。

4丹参及含丹参的中成药不宜与抗酸药如三硅酸镁、氧化镁合剂、复方氧化镁合剂、镁乳、胃舒平、胃得乐片、胃铋镁等合用,两者可产生络和效应而形成螯合物,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影响疗效。

5丹参及含丹参的中成药不能与士的宁、麻黄碱、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合用,丹参的活性物质等具有鞣质的特性,与士的宁等药物合用可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的疗效。

6丹参及含丹参的中成药不宜与阿托品合用,阿托品为抗胆碱药,具有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而使心率加速的作用,两者合用时,丹参所具有的降低血压的效应,能被阿托品所阻断,从而降低丹参的药效。

7丹参及含丹参的中成药不宜与雄激素类药物如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合用,丹参的活性成分有拮抗雄激素的作用,两者合用可降低雄激素的活性,从而影响雄激素的疗效。

由此可知,中药丹参与西药配伍合理,可提高疗效,反之则可出现不良后果,因此,临床医师要熟悉丹参及西药的药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以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七、一字之差,药效不同

一些西药一字之差,药物作用不尽相同,实际上一些中药也是如此,药名一字之差,药效却相差甚远,现介绍如下。

1.二陈丸与二至丸二陈丸健脾和胃,祛湿化痰;适用于痰湿内阻症,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二至丸补益肝肾,滋阴止血;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不寐,脱发,遗精,出血等。

2.三黄丸与西黄丸三黄丸泻火解毒,凉血消肿;适用于热盛迫血所致的吐血,鼻出血,或三焦实热,身热烦渴,面红目赤,口疮痈肿,湿热黄疸等。西黄丸解毒消肿,散痈化结,适用于疮疡痈疽,乳疮瘰疬,痰核流注,肺痈,肠痈等。

3.三金片与小金片三金片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适用于下焦湿热,热淋,小便淋涩,短赤,淋漓涩痛,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属肾虚湿热下注者。小金片散结消肿,化瘀止痛,适用于阴疽初起,肿硬作痛,瘰疠瘿瘤,无名肿毒等。

4.四神丸与六神丸四神丸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五更泄泻。六神丸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咽部脓肿以及烂喉丹痧,疮疖痈疽等。

5.五积散与五虎散五积散解表消积,温中止痛;适用于外感寒湿,内伤生冷,头痛身痛,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五虎散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淤血肿痛,伤筋动骨损伤等。

6.五子丸与五仁丸五子丸温补脾肾,敛摄止遗;适用于肾虚腰痛,尿后余沥,遗精早泄,阳痿不育等。五仁丸生津养液,润燥通便;适用于胃肠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干结及习惯性便秘。

7.左金丸与白金丸左金丸清热和胃,止呕止泻;适用于肝经郁热,脘胁疼痛,呕吐酸水,嘈杂嗳气,口苦咽干,大便灼热急迫等。白金丸清心解郁,豁痰开窍;适用于癫,痰阻心窍,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

8.左归丸与右归丸左归丸壮水滋阴;适用于肝肾精血亏损,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盗汗遗精等。右归丸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气怯神疲,畏寒肢冷,阳痿遗精等。

9.大活络丸与小活络丸大活络丸补气血,壮筋骨,祛风湿,舒经络,适用于气血两亏,肝肾不足,风痰阻络所致的卒中中风偏瘫,口眼斜,言语不利等。小活络丸温经活络,搜风除湿,祛痰逐瘀,适用于风寒湿邪,痰淤内阻所致的卒中中风半身不遂,风寒湿痹等。

10.乌鸡丸与乌梅丸乌鸡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适用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及妇女体弱,腰膝酸软等。乌梅丸温脏补虚,安蛔止痛;适用于胃痛吐蛔,胆道蛔虫,脾虚久痢,慢性胆囊炎等。

11.保和丸与保济丸保和丸消积和胃,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的胸脘痞闷,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或泻泄,泻下酸腐等。保济丸祛风解表,化湿和中,适用于四时四季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邪束表,湿滞内蕴者。

12.橘红片与花红片橘红片清热化痰,宣肺理气,适用于热痰咳嗽,胸闷不适,咳痰黏稠,面红目赤等。花红片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适用于湿热型妇女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

13.镇咳宁与镇脑宁镇咳宁温化寒痰,宣理肺气,适用于寒痰咳嗽,痰色稀白,四肢不温,畏寒身痛等。镇脑宁息风通络,适用于内伤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头晕耳鸣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14.舒血宁与宫血宁舒血宁活血通脉,扩张动脉血管,适用于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所致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脑血管痉挛以及动脉血管供血不良所致的各种疾病。宫血宁凉血,收涩止血,为妇科止血要药;适用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宫缩不良出血以及子宫功能性出血属于血热妄行者。

15.黛蛤散与青蛤散黛蛤散清热化痰,适用于肝火犯肺所致的头晕耳鸣,咳痰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青蛤散杀虫解毒,渗湿止痒;适用于皮肤湿疹,破流黄水,溃烂疮痈,日久不愈者。

八、牛黄解毒片也有毒

牛黄解毒片丸的主要作用是解毒,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以导致中毒,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在其配方中,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生石膏虽然用量较大,但它们毒性较低;牛黄、冰片毒性亦较低,且用量较小。惟有雄黄毒性最强,用量大,其主要成分硫化砷,含砷约75%,含硫为24.9%,遇热易于分解氧化,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的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响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少数患者还会因此而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和休克。

牛黄解毒丸,每丸0.3克,含雄黄0.096克,成人每日雄黄量不得超过0.15~0.30克,故牛黄解毒丸成人每日最多服3粒。牛黄解毒片有大片与小片之分,大片每片0.6克,含雄黄0.05克,小片每片0.3克,含雄黄0.033克。因此大片成人每日服用不得超过6片,小片成人每日服用不得超过9片,孕妇与过敏者忌服。

九、外用正红花油须防过敏

外用中成药正红花油独特的止痛、止血、消炎等功效特别受人推崇。据报载,在福建省一些地区几乎家家必备正红花油。然而,1990年以后有关它可致皮疹、接触性皮炎、紫癜乃至严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和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陆续见诸各报刊。

一患者自用正红花油局部外涂,3天后涂药部位水肿,发红出疹,并糜烂、渗出,逐渐向全身蔓延,出现尿糖、发热、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医师诊断为正红花油致严重全身泛发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经抗感染、抗过敏及中药清热解毒治疗,1个月后皮损消退,身体如常。一住院患者嗅到病友使用正红花油气味时突然晕倒,二便失禁。医师给予氯丙嗪及葡萄糖酸钙治疗并给他换了病室。其后患者意识渐清,恢复正常。追忆入院前3天当其妹使用正红花油时也出现过头昏眼花、四肢轻微抽搐等症状,经呼吸室外空气后才恢复如常。

正红花油成分复杂,含有白油、人造桂油、白樟油、桂花油、松节油、桂醛、冬青油,有的还含有血竭等。曾有人报道说,血竭可引起皮肤过敏,但令人不解的是,十多例过敏反应患者中也有1例是由不含血竭品牌的正红花油引起的,因此其导致过敏的机制仍待研究。所以,使用本品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过敏体质者不宜选用。

十、云南白药不可直接撒在伤口上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遇外伤出血时,常常将白药敷在伤口上以止血。殊不知,如此处理而造成伤口感染者屡见不鲜。云南白药的止血作用须口服后经过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来完成,而不能靠其药粉简单地直接作用于伤口血管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何况该药不像专用止血粉那样经过特殊处理。正确的外用云南白药方法应该是施用在红、肿、疮、毒脓破溃之前,一旦破溃,则不可再外用。

十一、贴膏药有讲究

膏药是一类极为常用的外用药,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等特点。家庭中常用的有黑膏药如跌打膏、镇痛膏、狗皮膏等及橡皮膏如伤湿止痛膏、消炎镇痛膏等。贴膏药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其中的学问不少。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四点:

1.掌握好适应证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不可随意“通用”。例如,因受风寒引起的慢性腰痛和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以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愈者,可用拔毒膏拔毒消肿、去腐生肌;橡皮膏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救心膏是选用活血化瘀、芳香去湿的中药如人工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等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一片贴于心前区,一般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2.方法要正确在贴膏药之前,应先用热毛巾或生姜片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擦净拭干,然后再贴。贴膏药应剃净汗毛或尽可能避开汗毛较多的地方,否则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时带起汗毛会引起疼痛。冬天气候寒冷时,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敷一下,以便粘贴牢固,增加治疗效果。烘烤方法也有讲究,如使用黑膏药类膏药,应先将膏药放在乙醇酒精灯、蜡烛等微火上加温或将其漂浮在开水上面软化,等烘烤后的膏药不烫皮肤时再贴于患处。患处必须用温水洗净,擦干,否则膏药贴不牢固。此类膏药可持续贴1~2周。

3.部位要选准有的膏药必须贴于特定部位,如小儿暖脐膏治小儿寒积腹痛,须贴于肚脐上,未满月小儿则应贴于脐下小腹部;十香暖脐膏治脘腹冷痛,可贴于脐腹,也可贴于痛处;再如阳和解凝膏,使用时要贴在颈项后的大椎穴。

4.有禁忌证者切勿滥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均应谨慎使用。

1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可根据病情贴拔毒膏。

2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3凡是含有人工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特别是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贴膏药,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十二、细看药品说明书

当你打开药盒后,会看到一张药品说明书,在服药前,请务必仔细阅读。

1.药品的名称及主要成分即活性成分或药物组成药品治疗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它含有的主要成分。目前市面上药品种类甚多,有的药物其有效成分是相同的,但以不同的商品名出现容易使人以为是不同作用性质的药。所以在用药前要看清它的主要成分或药物组成是什么。千万不要同时应用相同成分的两种药物,以免超量。

2.适应证指这种药用来治什么病的,对照自己的病症,看看是不是对症。

3.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药品都有不良反应,但并不是每个用药者都会发生,所以不要“因噎废食”,该用药时就用药,同时也必须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了不良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用法与用量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用法和用量使用,不要随便更改,用量过大可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用量过小则无法发挥药物疗效。

5.注意事项这是对患者的提醒与警告,一般包括慎用、禁用内容。

慎用:即要谨慎使用,有些药应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在使用时要谨慎,尤其对老年、儿童、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并非绝对不能使用,但要十分慎重,并注意观察。

禁用:说明某些患者对该药绝对不能使用,如胃出血的患者禁用鹿茸、人参,孕妇禁用三七片、中华跌打丸等。

6.药物相互作用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7.批号和使用期限

1批号是指药品的生产日期,如980611就是1998年6月11日生产的。

2有的药品的使用期限用失效期表示,注明失效期为2000年11月,则指使用2000年10月31日,到11月份第一天起便不要再用了。

3也有的药品使用期限用“有效期”来表示,如有效期为2000年4月,则说明此药2000年4月30日前有效。

十三、解读膏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