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33)
29.附子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功。本品味甘大热,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是一味温里回阳,散寒止痛要药。《本草纲目》言其“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珍珠囊》言其“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临床观察发现,附子上通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以脉微细无力或沉迟,舌苔薄白而舌质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稀溏者最为适宜。
30.乌头有川乌、草乌之分,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本品能温经络,并以逐风邪,除寒湿擅长,又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常用于阴寒内盛所致的心腹剧痛,疝痛,以及风寒湿痹,肢体疼痛,关节冷痛,头痛等。《本经》言其“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31.桑寄生有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孕之功。《本经逢原》言其“性专祛风除湿,通调血脉”。《大明本草》言其“助筋骨,益血脉”。
32.杜仲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为治疗肝肾亏虚,筋骨萎软的要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
33.补骨脂有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固精缩尿之功。《开宝本草》言其“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腹中冷”。
34.穿山甲有通经下乳、活血化瘀、消肿排脓之功。《本草纲目》言其“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排脓血,通窍杀虫”。《本草从新》言其“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
35.巴戟天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本经》言其“主阳痿不举,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草备要》言其“补肾益精……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因而对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尿频遗尿、筋骨萎软、行步艰难等症有明显疗效。
36.鸡血藤有补血行血,舒筋活络之功。《纲目拾遗》言其“壮筋骨,已酸痛……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症”。
五、祛风除湿话二活
二活,是羌活、独活的统称,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对,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关节酸痛,肢体重沉等疾病。
羌活,又名川羌活、西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及同属植物宽叶羌活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湖北、浙江、安徽等地。羌活性味辛、苦、温,入膀胱、肝、肾经,有散寒解表,胜湿止痛之功。本品气味强烈,辛散苦燥,性升浮而有较强的散寒解表之功,又能驱除肌间肌肤间风湿,故能治疗风寒表证、风寒湿痹,且本品升散,故治疗上半身痹痛尤为适宜。
独活,又名大活、川独活,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和根茎,主产于湖北、浙江、安徽等地。独活性味辛、苦、温,入肾、膀胱经,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祛风解表之功。本品辛能祛风,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故有祛风解表,除湿散寒之功。《本草正义》言其“为祛风除湿通络之主药”,对外感风寒,痹阻经脉所致的肢体疼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等,无论其病程长短,可选用,尤适用于风寒湿邪痹阻半身以下所致的腰腿疼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
《本草纲目》言“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通利关节”,二者皆为辛苦温之品,都有祛风止痛,解表之功,可用于风寒湿痹,及风寒兼湿的外感表证。但独活性善下行,长于治疗下半身痹证。羌活发散作用强,能上达巅顶,横行肢脉,长于治疗上半身痹证。在治疗头痛方面,独活入少阴,善治头痛连及齿颊的少阴头痛。羌活入太阳,善治巅顶头痛为主的太阳头痛。但二者苦温燥烈,易化燥伤阴,故热病、血虚、阴亏者不宜用;本品用量过大易伤胃气而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慎用。现介绍两则粥疗方,供选用。
1.羌活粥羌活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将羌活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散寒解表,胜湿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肩臂肢节疼痛等。
2.独活粥独活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将独活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祛风胜湿,散寒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风寒湿痹,周身疼痛,骨节酸痛等。
六、抗风湿良药——蜂房
蜂房又称露蜂房、蜂巢,为胡蜂和大黄蜂的巢,或连蜂蛹在内的巢。古今许多方药书多谓其“辛苦平有毒”,故一般医者不用或少用。临床观察发现,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是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导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晨僵,关节肿胀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治疗实践表明,蜂房作为散丸剂应用,以生熟炒至微黄为度各半入药为佳。生熟同用,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其药性能攻能守,能散能收,能升能降;生熟同用,走气分入血络,攻毒解毒,祛风胜湿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攻坚散滞;生熟同用,攻补兼施,增强药效,且能降低毒性,使药性趋向缓和。临床上常用量为5~20克,每日2或3次;配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之方药更妙。
蜂房之所以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取决于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其含有多种酶类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蜂房只有抗炎作用,其中的单体多肽是抗炎的主要成分,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样的副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蜂房的有效成分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蜂房还有镇痛作用,是因其含有一种多肽神经毒素,具有箭毒样和神经节阻断剂样的作用,而能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可用于各种疼痛综合征,但无水杨酸类对消化道的刺激和甾体类的免疫抑制作用。
此外,蜂房还具有抗菌能力,抗血栓作用,在改善微循环的基础上,能起到缓解关节症状的作用。故而蜂房是一种疗效高而持久、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的理想的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
七、祛风通络说天麻
天麻,又名赤箭、神草,为兰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块茎。天麻性味甘、微寒,入肝、心经,有熄风止痉,平降肝阳,祛风通络之功,适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及风湿痹痛等。《用药法象》言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木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天麻的作用,一般都认为其是“治风之神药”,其实,天麻除祛风除痹外,其补益之功亦堪称上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认为其“气味辛温无毒,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延年”。《开宝本草》言其“利腰膝,强精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大明本草》言其“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本草纲目》言“补益上药,天麻第一,世人之用之治风,良可惜也”。由此可见,天麻除治风外,其补益作用也为其他药所不及。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含天麻素,天麻多糖,香荚兰醇,生物碱等。天麻多糖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外,用本品给小鼠腹腔连续注射9天,能显著增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说明天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促进影响。天麻注射液能改善心肌及脑的营养血流量,提高实验动物的耐缺氧能力。此外,尚有镇静、镇痛、抗惊厥、降脂、降压等作用。由于天麻药源紧缺,现已研究出天麻蜜环菌替代天麻,临床观察发现,效果良好。其食疗药膳方有:
1.天麻茯苓粥天麻5克,茯苓15克,大米50克。将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沸后,纳入天麻,茯苓,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可祛风化痰,健脾利湿,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头重,胸闷眩晕,心悸,食少,呕吐痰涎,体倦无力,舌苔白腻等。
2.半夏白术天麻粥半夏、白术、天麻各10克,大米50克,蜂蜜适量。将三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蜂蜜服食,每日2次。可健脾化痰,熄风平肝,适用于风痰阻络,痰浊上犯之头痛连目,沉重如裹,时发时止,经常不已,胸闷恶心等。
八、外用中药止痛应辨证定位
风湿痹痛、骨伤疼痛、外感身痛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证候,药理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外用对人体有镇静、镇痛和麻醉功效,从而在止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临床观察发现,外用中药止痛时,须辨证定位,方能事半功倍,效如桴鼓。根据作者体会及先贤经验,介绍如下。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合理选择止痛中药,如活血止痛可选用丹参、泽兰、三七、乳香、没药、三棱、延胡索、红花、桃仁、灵脂、郁金;行气止痛可选用青皮、佛手、木香、乌药、柴胡、陈皮;通络止痛可选用全虫、蜈蚣、甲珠、地龙、路路通;祛风止痛可选用防风、白芷、荆芥、白附子、白僵蚕、全虫、细辛、天麻;胜湿止痛可选用苍术、木瓜、羌活、五加皮、苍耳、防己、木通;温经止痛可选用川乌、草乌、附片、肉桂、干姜、细辛、藁本、小茴香;清热止痛可选用金银花、连翘、黄柏、黄芩、黄连、蒲公英、冰片;凉血止痛可选用赤芍、丹皮、紫草;开窍止痛可选用麝香、沉香、樟脑;温阳止痛可选用巴戟天、杜仲、川续断、狗脊、骨碎补;育阴止痛可选用鳖甲、桑寄生、女贞子;益气止痛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血止痛可选用当归、白芍、牛膝、鸡血藤、夜交藤。
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要提高临床止痛效果,还须结合定位,才能获得好的疗效,如颈项痛用葛根、羌活;肩臂痛用姜黄、羌活、独活、桑枝;上肢痛用羌活、桂枝;下肢痛用独活、木瓜、怀牛膝;上下肢痛用威灵仙、秦艽、络石藤;腰痛用杜仲、牛膝、川续断、桑寄生、秦艽;脊骨痛用狗脊、鹿角胶、杜仲、牛膝;尾骶骨痛用杜仲、牛膝、补骨脂;膝关节疼痛用牛膝、独活、白芷;胸部久痛如刺用丹参、红花、木香;胸部胀痛用柴胡、枳壳、香附、白芍、乌药。
中医认为,疼痛多为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即不通则痛或阴阳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即不荣则痛所为,在辨证施治及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疼痛部位、性质,配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温经散寒、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养筋濡脉之剂等外用,可收到良好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