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29

第29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16)

第二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16)

新近研究发现,有“妇科要药”之称的当归,对肝脏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武汉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等通过建立器官、细胞、亚细胞3种结构的5种不同肝脏毒性模型系统,研究当归对肝功能、肝脏生化指标、肝脏解毒抗氧化系、肝药酶等6个方面的作用,发现当归对受毒物影响的损伤肝细胞、表现为抗损伤效应,可广泛地保护肝脏,降低肝细胞膜受损程度20%,有时甚至可以使肝细胞膜恢复正常,同时,还可以恢复肝糖原的含量。患有高脂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取当归10克,党参、牛蹄筋各15克,鳝鱼1条,调料适量,同炖调味服食;或取当归1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或取当归30克,黄芪10克,母鸡1只,同炖调味服食。此外,中药当归片、当归养血膏、养血疏肝丸等,也可对症选用。

七、单味中药抗乙肝

1.慢性轻度乙肝

1五味子2~6克代茶饮,对轻度转氨酶升高患者有一定降酶作用。《中药学》称五味子性酸温,归肺、肾、心经;有敛肺滋阴、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的作用,特别对阴虚的患者疗效甚佳。

2用木瓜6~12克代茶饮,此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对食少、纳呆、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状效果最好。《中药学》称其性酸温,归肝脾,有舒肝活络、化湿和胃的作用。

对既有转氨酶升高,又有食欲缺乏者,可用两种药配伍代茶饮。

2.慢性乙肝

1蚤休5克代茶饮或煎服,其性苦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对肝炎和肝热的患者有益。

2虎仗10~30克代茶饮,其性苦寒,归胆肺;有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化痰止咳作用。对慢性乙肝、胆囊炎、胆石症均有一定效果。

3山豆根6~10克,半枝莲10~15克代茶饮,可抗病毒。

3.慢性活动性乙肝

1青叶胆15~30克代茶饮,其性苦寒,具有清肝胆湿热的作用,可降低转氨酶,保护肝脏。

2鸡骨草10~15克代茶饮,其性甘淡凉,可清热利湿,舒肝活血止痛;对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可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3垂盆草10~30克代茶饮,其性甘淡,微酸凉,归肝胆小肠经;可清热解毒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之症。对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升高的患者有良好效果,并可使口苦、胃纳不佳、小便黄赤等湿热之证缓解和消除。

4用赤芍10~15克,可降低血清胆红素;用葛根10~20克,也有同效。

4.慢性乙肝合并早期肝硬化除服抗肝纤维化药物外,如肝功能处于代偿期,可配合使用上述抗病毒中药;如处于失代偿期,除必要的治疗外,还可应用白蛋白以治疗肝硬化腹水。另外,还可用中药阿胶冲服或煎服,每次5~10克;龟甲胶冲服或煎服,每次10~30克。但这两种药多服有碍消化。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乙肝患者除坚持治疗以外,还必须在增强机体免疫力上下功夫。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适当增加营养,戒烟忌酒,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

八、哪些中草药可治疗肝病

科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草药具有抗病毒、消炎利胆、降低转氨酶、抗肝损伤、抑制肝内纤维增生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在对肝病的治疗中,主要是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利湿退黄、补益气血等中草药,合理配伍组方达到临床治疗作用。

1.抗肝炎病毒作用的中草药这类药物主要有大黄、黄连、黄柏、虎杖、半枝莲、贯众、升麻、丹皮、金钱草、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败酱草、地榆等,据有关试验表明,它们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体外有抑制作用,因其药物浓度不同而抑制作用强度不同。

2.改善及恢复肝脏功能的中草药

1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清胆汁的药物:肝病的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原因引发的黄疸,这类药物主要是具有清热利湿,疏肝理气之功。如茵陈、青蒿、柴胡、黄芩、黄柏、赤芍、大黄、大青叶、金钱草、姜黄、郁金、泽兰、栀子、蒲公英、龙胆草等。

2消除炎症,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中药:这类药多属清热解毒类中药,常用的有鱼腥草、败酱草、板蓝根、大青叶、杭菊花、金银花、连翘、栀子、虎杖、垂盆草等。

3抑制肝脏纤维增生、缩小肝大的中药:这类药具有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之功。主要有柴胡、丹参、红花、川芎、夏枯草,川楝子、当归、红花、三棱、莪术、鳖甲、龟甲等。

4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代谢的中药:这类药主要是具有活血、补益作用的药物,如党参、白术、大枣、当归、鸡血藤、熟地黄、灵芝、阿胶、白芍、肉桂等。

3.能调整机体免疫反应的中草药

1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药:主要是具有“扶正补虚”作用的药物,它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补益气血,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沙参、五味子、玉竹、黄精、鹿茸、菟丝子、山药、女贞子、淫羊藿、何首乌、当归、阿胶、白芍、仙茅、肉桂等。

2抑制免疫反应的中草药:这类药物用于免疫反应异常的慢性肝病,主要有:甘草、黄芩、牡丹皮、麻黄、桃仁、当归、山楂、白花蛇舌草、大青叶、鸡血藤、红花、坤草、泽兰、丹参、三七等。

九、使用番泻叶有讲究

番泻叶,为豆科小灌木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通常9月间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番泻叶性味甘、苦、寒,有泻下导滞之功。本品有类似大黄的泻下作用,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故对热结便秘甚为适宜,大多单用开水泡饮,小量则缓下,大量则峻下。此外,在X线腹部摄片或腹部手术前常用本品来清洁肠道。《现代实用中药》言其“少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欲其大泻则服4~6克,作浸剂,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一般缓下用2~3克,攻下用4~10克。开水泡饮,入汤剂应后下。临床应用时一般取番泻叶5克,蜂蜜适量。将番泻叶择净,放于茶杯中,冲入沸水,兑入蜂蜜,浸泡10~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以大便通畅为度。

药理研究表明:泻叶含番泻苷类,是其致泻的有效成分。但据临床观察发现,有些人使用本品后常常达不到有效的致泻效果,这与其使用不当有关。因此,正确使用番泻叶通下有讲究。

番泻叶是一味使用方便的泻下药,常单用泡服。研究表明,番泻叶有效成分能溶出的最适宜水温为95~100℃,最好是100℃,若低于95℃,泻下作用减弱;低于75℃,几乎不能导泻。若水煎1小时后也基本丧失导泻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即以水温95~100℃,加盖冲泡5~10分钟为宜。体虚者、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或忌用。服用过量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十、清热泻下说大黄

大黄,又名将军、锦纹、川军、酒军等,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或根茎,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泻下药。

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心、肝经,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之功。本品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积滞便秘要药,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泻热,故以治疗热结便秘最为适宜。《本草纲目》言其“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药品化义》言“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气,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力,故号为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淤血,女人经闭。盖热淫内结,用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

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总量为3%~5%,大部分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致泻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肠,能使中、远段结肠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的吸收。因其含有鞣质,具收敛作用,故泻下后常可发生继发性便秘。本品可清泄湿热,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出,故又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淋漓不净等,著名方剂茵陈蒿汤即以大黄为伍。大黄还有降脂作用,其降脂的作用机制与何首乌类似。临床给高脂血症患者口服大黄粉,每次0.25克,每日4次,1周后改为每日3次,疗程1个月,降胆固醇有效率达84%,三酰甘油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大黄煮粥服食,为老年人通便良药,其中大米可制约大黄峻猛之性,缓和药性,又有健脾养胃作用,使邪去而不伤正。

大黄虽为清热泻下要药,但本品攻下作用峻猛,易伤正气,若非实证,不宜选用。一般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或后下,或开水泡饮;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长于清上部火热,多见于邪热见上部之症;制大黄,泻下力较缓,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血瘀症及不宜攻下者;大黄炭,以止血见长,多用于出血症。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当慎用或忌用。

十一、输液后呃逆用丁香

输液后呃逆多发生在使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甲硝唑、激素后,呃逆常突然发作,频频呃逆,持续时间在24小时以上,最长者可达1周。临床采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氯丙嗪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甚理想,且有副作用,笔者采用中药丁香治疗此症疗效甚佳,介绍如下:

取中药丁香适量咀嚼后吞汁,一般3~5分钟呃逆即止,若30分钟后仍不止者,可取公丁香15克,柿蒂、法半夏、党参各10克,砂仁、陈皮各5克,生姜3片,水煎取汁温服,一般服药1剂呃逆即止。

中医认为,输液后呃逆多为胃气上冲,刺激咽喉所为,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方中丁香温中降逆,柿蒂、法半夏降逆止呕,党参健脾益气,砂仁、陈皮行气降逆,生姜温中散寒,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十二、开胃消食用神曲

六曲,又名神曲、建曲、焦神曲,是由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赤小豆、杏仁等研碎混合,再与麦麸、白面等拌匀后,发酵而成,是中医常用的调和脾胃,助消化药之一。

神曲性味甘、辛、温,入脾、胃经,有消食和胃之功。本品能消食和胃健中,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泄泻等症。此外,丸剂中有金石类药品难以消化吸收时,常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故《本草纲目》言其“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泻,胀满”。《药性论》言其“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本草述》言其“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呕吐反胃,不能食”。药理研究表明:神曲为一种酵母制剂,其中含有复合维生素B、酶类、麦角固醇、蛋白质及脂肪等,借其发酵作用,以促进消化功能,如所含的淀粉酶能促进胃液分泌,而消化谷类食物。《国药的药理学》言其“神曲是借取发酵作用以促进消化功能”。中医临床主要借其助消化,健脾胃之功而治疗脾胃亏虚,消化不良等,具体应用时,也可加些谷芽、麦芽、山楂同煎,可以增强消化功能。现介绍三则粥疗方,供选用。

1.神曲粥神曲15克,大米100克。将神曲研为细末,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剂,连续3~5天。可健脾胃,助消化,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难消,恶心呕吐,胃脘疼痛,嗳腐吞酸,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肢软乏力等。

2.二芽神曲粥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各1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5~7天。可健脾开胃,适用于小儿厌食症及小儿疳积。

3.神曲茵陈粥神曲10克,茵陈30克,竹叶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5~7天。可健脾利湿,适用于肝炎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大便溏薄,小便短黄等。

十三、疏肝常用梅花粥

梅花,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梅的花蕾,每年1~2月间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摊开晒干,备用。梅花分白梅花与红梅花两种,白梅花产于江苏、浙江等地,以花匀净、完整、含苞末放、萼绿花白、气味清香者为佳,所以,中医处方时,常写“绿萼梅”。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但药用以白梅花为主,红梅花较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