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602500000028

第28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15)

第二章 家庭应用中草药知识 (15)

《妇人明理论》中称:“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一论断为历代医家所赞同,著书立说相继引用。从医者无不视为一悬念,少客观依据。在校学生也提出来与老师商榷,回答不尽人意。近年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科研人员从中药无机元素中找到了根据。在丹参与四物汤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对血的主要生成物的铁元素含量,丹参含铁量是四物汤的2.76倍。古人在没有检测设备,没有精确计算的年代,完全依靠中医理论和临床观察,就得出了如此精确的结论,实在令人惊叹!

消化系统疾病应用中草药知识

一、可和胃止痛的中草药

1.茯苓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之功。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2.石菖蒲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安胎之功。适用于湿浊中阻之胎动不安,对缓解胸闷腹胀、呕吐等症状有良效。常与砂仁、苍术、厚朴等配伍。

3.梅花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是中医常用的疏肝和胃药,常用于梅核气是指咽部有梗塞感,但无任何阳性体征,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肝胃气痛,胸闷不舒,食欲减退等。

4.神曲有消食和胃之功,本品能消食和胃健中。适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泄泻等症。

5.吴茱萸有散寒止痛,疏肝行气,和胃止呕之功。本品能温中散寒而止痛,又善解肝经之郁滞,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呕吐吞酸及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泄泻等,尤以止痛、止呕效果显著。

6.石斛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之功。凡热病后期,出现津液亏乏,口干舌燥,心烦口渴,低热不退,余热不清,食欲缺乏,胃痛干呕,自汗盗汗、头目虚眩,舌干而红或光剥无苔等症状时,以石斛最为适宜,其清中有补,补中兼清。

7.砂仁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泄,理气安胎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动物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所含的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并可消除消化道积气而有理气消胀,健胃消食作用,对脾胃气滞,消化不良,纳差食少,脘腹胀满,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有良好治疗效果。

8.木瓜有舒肝活络,化湿和胃之功。对食少、纳呆、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状效果最好。

9.橘皮、橘核、橘叶橘皮为橘属植物成熟果实之果皮,以陈旧者为佳,故又名陈皮,长于和胃理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橘核作用偏于行气、散结、止痛;橘叶长于行气疏肝、消肿止痛。

10.蔷薇花有清热解渴,顺气和胃之功。适用于暑热、胸闷、吐血、口渴、不思饮食,胃脘疼痛等。

11.延胡索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可用于因血瘀气滞而致的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痛经,跌打损伤等症。著名方剂如金铃子散,用延胡索与川楝子等份配伍,研末服用,治胃脘胸胁疼痛,疝气疼痛、妇女经行腹痛等。

12.玉竹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之功。本品养阴而不滋腻留邪,适用于肺胃燥热伤阴,咽干口渴,咳嗽痰少及热伤胃阴、津液不足,胃痛隐隐,大便燥结等。

13.大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功。适用于寒性腹痛,睾丸坠痛,胃寒呕吐,脘腹胀痛,纳差食少等。

14.小茴香有祛寒止痛,理气和胃,消食除胀,祛风解毒之功。本品善能理气和胃,开胃进食而止呕吐,又入足厥阴肝经而止痛,故对胃脘冷痛,呕吐食少,寒疝腹痛,睾丸肿痛等甚效。

二、中药也可促进胃动力

西药、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比利等促进胃肠动力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其严重的副作用又使人们“望药却步”。其实,许多中药与中药方剂也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不妨用用。

临床观察表明,大部分理气类中药都有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只是归经不同而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入肝胆经的中药有香附、青皮、陈皮、橘核、郁金等;入脾经的中药有苏梗、木香、柿蒂等;入大、小肠经的中药有枳实、枳壳、大腹皮、厚朴等。这些理气药通过疏肝、利胆、和胃、厚肠,皆能促进胃肠动力。也有一些中药是针对某些疾病性质起到促胃肠动力作用,如温中散寒的高良姜、广木香、川椒;清热和胃的川黄连、炒山栀、川楝子、蒲公英;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养阴清热的石斛、麦冬、花粉、玉竹等。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脾胃升降正常使胃肠动力平衡。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脾胃的功能活动还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胆汁的通降、肾阳的温暖、肠腑的传导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因此,当肝气横逆侵犯脾土而出现腹痛、腹泻;肝气犯胃出现两胁胀痛、嗳气频作;肾阳不足不能温暖脾土而出现五更腹泄,腹冷肠鸣;肝胆郁滞而出现肋胁胀痛、脘腹胀满或出现黄疸时,应分别予以抑肝扶脾、疏肝和胃、温阳补肾、疏肝利胆等方法才能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

当人体遭受邪气侵袭,也易引起胃肠动力方面的疾病,此时,只要驱除外邪,就可恢复胃肠动力。如盛夏嗜食冷饮而致寒遏胃阳,出现纳呆、腹部冷痛;长期嗜食膏粱厚味使胃肠积热,出现口臭便秘、嘈杂善饥;寒温困脾或温热蕴阻而致脾失健运,出现脘腹痞满、纳呆便溏时,分别给予温中散寒、清热通腑、苦温燥湿或辛开苦降法,胃气平和,腑气通畅,胃肠动力自可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药的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并不是表现在某一方某一药当中,而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明辨病因病机,确立治疗原则,而后再遣方用药,调整机体偏盛偏衰的程度,从而达到调整胃肠动力的作用。

三、具有解酒作用的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酒精中毒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大公害。长期饮酒可导致肝、胃、肾损害,并可引起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国内酒精性肝硬化占肝硬化患者的5%左右,而在西方国家高达54%~84%。我国是酒精消费大国,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不多,这得益于中药的作用。历代本草中记载许多中药具有解酒作用,如《本草纲目》记载的解酒药物有107种,《中药大辞典》中记载有80多种,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1.白茅根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2.葛根有解热、解酒之功。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出以其为原料的系列解酒保健产品,如葛根面包、冰淇淋、软糖等。

3.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主要适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

4.枳具其叶、子均有解酒之功。适用于酒醉烦渴,恶心呕吐,二便不利等。《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世医得效方》言其“治饮酒多发积”。

5.草果有燥湿散寒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温脾胃,止呕吐,消宿食,解酒毒,果积”。

6.高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本草从新》言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7.菊花有疏风散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药鉴》言其可“解醉汉昏迷,易醒”。

8.竹茹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得配本草》言其“治饮酒头痛”。《药品化义》言其“治酒伤呕吐”。

9.苦参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名医别录》言其“除伏热肠,止渴,醒酒”。《本草经疏》言其“消酒,除渴,明目,止血痢,疳痢极效”。

10.肉豆蔻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泄,消食化积之功。《日华子本草》言其“开胃,消食,下气,解酒毒”。《得配本草》言其“消宿食,解酒毒”。

11.鸡内金有健胃消食,固精止遗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治小儿食疳,疗大人淋漓,反胃,消酒积”。

四、哪些中药能治肝硬化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部分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效果不错。早期肝硬化亦可通过中药治疗得到抑制甚至逆转。

1.丹参现代药理证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学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效果。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而表现为肝硬化、脾大,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症。用法为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滴,25~3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每天15~30克,水煎服,疗程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桃仁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其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用法为桃仁8~15克煎汤,每天1剂,分2~3次服,或入丸、散;苦杏仁苷注射液0.5~1.5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隔日1次,总疗程3个月。

3.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适用于各种虚证患者。用法为8~15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每次5丸每丸含量为0.25克,每日3次,疗程3~4个月。

4.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每日12~25克,水煎,分2或3次服,或入丸、散。

5.齐墩果酸本品系中药青叶胆的有效成分,广泛存在于连翘、女贞子、败酱草等多种中草药中。用法为:齐墩果酸,每次40毫克,每日3次。治慢性肝炎3个月为1个疗程。

6.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适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症。每日5~9克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成注射液。

7.其他田三七、红花、双目灵又称蛇王藤、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五、中药可治疗红霉素胃肠反应

近年来,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支原体感染最有效的药物是红霉素,但红霉素由于胃肠道反应较重,常常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甚者腹痛难忍,呕吐频作,给继续用药带来了困难,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敷脐外治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疗效甚佳。

取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细辛各3份,延胡索1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用甘油、食醋适量调为稀糊状,于静滴前半小时敷于脐部,外用一次性敷料贴敷固定,静脉滴注结束后1小时取下。

红霉素导致胃肠道反应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化学刺激,使腹内脏器的微血管收缩,从而使胃肠壁血液供应减少,平滑肌兴奋收缩,胃肠腔壁痉挛而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现象。麦芽、山楂诸药有活血化瘀,消积止痛之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对正常离体豚鼠平滑肌具有显著的舒张作用,对由氯化钡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平滑肌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细辛所含的挥发油亦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可加强麦芽、山楂等药物的解痉镇痛作用。同时,脐部皮肤菲薄,血管丰富,中药敷脐不仅可使药物充分吸收,而且也可以对腹腔脏器的神经分支引起反射性作用,使中药对红霉素引起的胃肠痉挛显现显著的解痉止痛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胃肠道反应的目的。

六、保肝新秀——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切片生用或经酒炒用。当归性味甘、辛、温、入肝、心、脾经,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当归为临床常用的补血药,适用于血虚诸证。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止痛、因而有“妇科要药”之称,且其活血止痛作用又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痈肿痛等。

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含挥发油、亚油酸、烟酸及维生素B12等,具抗恶性贫血作用。对子宫有“二向性”作用,其水溶性非挥发性,结晶性成分能兴奋子宫肌,而使收缩加强;其挥发油能抑制子宫肌而使子宫弛缓。另外,尚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及镇静、镇痛和消炎作用。当归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的剂型有当归片,当归流浸膏,当归注射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