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09

第9章 胃痛(9)

胃痛 (9)

四、香苏散

【方名】 香苏散

【来源】 来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卷2》香苏散:“治四时瘟疫、伤寒。”

【处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炙甘草一两,陈皮(不去白)二两。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每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功能】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或脘腹疼痛,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现象。津气升降出入都以少阳三焦为其通道,卫气能在三焦正常运行,有赖于肺气宣发肃降,肝气疏泄条达,脾胃升降转输。平素气郁不舒,一经外感,立即影响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失疏,气碍其津,津气交阻,成为外感风寒,内有气滞机制。胸脘痞闷虽为津气阻滞共有征象,此证舌苔薄白而不腻,显然偏于气郁。故舌苔薄白是为胸闷脘痞是否偏于湿重的辨证依据。本方证为风寒外束,内有气郁。风寒在外,不用发散之品则表证不解;内有气郁,不用理气之药则气滞不除。所以,本方以疏散风寒与理气药物组合而成。

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本草正义》),本方用之,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为行气开郁之要药,正如《本草分经》所云:“香附,通行十二经,人脉气分,调一切气,……解六郁利三焦”,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14)。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行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解表药和理气药同用;二是行气结合化湿。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香附9克,紫苏9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为治疗表证而兼气滞的代表方剂。本方因苏叶、香附、陈皮均能理气解郁调中,所以亦可用于肝胃气滞之脘腹疼痛,若加苏梗以理气宽中,则更为合拍。此外,苏叶尚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较适宜。若风寒表证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等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夹食滞者加神曲、鸡内金、谷麦芽以消食导滞。

2.治疗胃脘痛 [王德敏.香苏散治疗胃脘痛162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66]

治疗162例,以胃脘痛为主诉,或伴有胸闷食少,嗳腐吞酸等症。西医诊断:慢性胃炎75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4例,胆囊炎9例,胃恶性病变2例,其他12例。

治疗用香苏散加味:香附10克,苏梗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五味子、益智仁;痞满腹胀者加白芍、五味子、莱菔子、砂仁;纳差者加神曲、木香、益智仁、豆蔻。

结果:治愈86例;显效48例;好转22例;无效6例。

3.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张 涛.香苏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河南中医,2000;20(5):66]

治疗120例,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

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胃脘部(上腹部)胀闷不适,无规律性腹痛或痛连胁部,伴嗳气吞酸,甚则恶心呕吐,常因情志不畅而发作。随机分为香苏散加味组和多潘立酮、雷尼替丁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组用香苏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香附12克,紫苏叶15克,橘皮12克,枳壳9克,大腹皮12克,香橼12克,佛手15克,白术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用多潘立酮10毫克,雷尼替丁150毫克,二组均餐前30分钟服药、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胃药。15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1~3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痞满58例,治愈50例,好转4例;胁痛49例,治愈41例,好转6例;嗳气42例,治愈37例,好转3例;吞酸37例,治愈31例,好转5例;腹痛30例,治愈27例,好转1例;恶心28例,治愈24例,好转2例;呕吐25例,治愈20例,好转2例。有效率为94%。对照组分别为57、46、44、39、32、27、24例;治愈12、11、14、15、10、6、11例;好转6、3、7、4、3、8、3例。有效率为40%。

4.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兰亚平.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山西中医,2001;17(6):12]

治疗68例,均符合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诊断标准。

治疗用香苏散加味:香附12克,紫苏梗12克,陈皮8克,炙甘草6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香橼皮12克,佛手8克,大腹皮12克,荜澄茄8克,枳壳12克。

脘痞纳呆、食滞不化明显者加焦三仙、鸡内金、炒谷芽;嗳腐吞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瓦楞子、左金丸;腹胀、两胁胀明显者加柴胡、青皮、郁金,并加大枳壳量;上腹痛甚加元胡、金铃子、广木香、白芍;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姜半夏;脾虚湿盛便溏者加太子参、山药;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每日1剂,水煎服,2周为1疗程。

结果:痊愈18例,有效4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

5.治疗慢性胃炎 [李艳茹,等.加味香苏散治疗慢性胃炎46例.陕西中医,2002;23(7):617]

治疗46例,其中浅表性胃炎41例,萎缩性胃炎5例。

治疗用加味香苏饮加减:紫苏梗、陈皮各6克,香附、荜澄茄、香橼皮、柴胡、佛手各10克,枳壳、元胡各15克,大腹皮、焦三仙各12克,黄连8克,白花蛇舌草30克。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治愈36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6.治疗胃、十二指肠壶腹溃疡 [王启琴.香苏散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40]

治疗30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各15例。

治疗用香苏散加味:香附10克,紫苏梗6克,陈皮6克,炙甘草5克,柴胡5克,白芍10克,八月札10克,黄连6克,丹参18克。每日1剂,水煎服。

结果:显效6例;有效2l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五、金铃子散

【方名】 金铃子散

【来源】 出自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处方】 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

【用法】 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治法】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 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本方治证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肝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抵少腹,循阴器。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故见心腹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气郁化火,故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中金铃子苦寒,行气疏肝,清泄肝火,为君药。延胡索苦辛温,行气活血,增强川楝子止痛之功,为臣佐药。两药合用,既可疏肝泄热,又能行气止痛,使肝火清,气血畅,诸痛自止。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诸痛证的代表方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均可加减用之。若用于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用于疝痛,可酌加橘核、荔枝核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力。

2.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米景龙,等.加味金铃子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4):14]

治疗30例,均以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0例,不典型增生1例,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嗳气嘈杂,四肢无力等。

治疗用金铃子散加味:川楝子15克,延胡索15克,党参30克,乌贼骨30克,炒没药9克,玫瑰花10克,甘草6克。痛甚者加白芍20克;气虚甚加黄芪30克;虚寒者加附子12克,干姜12克;阴虚加百合30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每日2次,温水冲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最多服用3个疗程。

结果: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3.治疗浅表性胃炎 [童湘谷.加味金铃子散治疗浅表性胃炎6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3):38]

治疗110例,均有上腹部反复疼痛史或胀满史,均经纤维胃镜确诊及病理切片证实,其中浅表性胃炎78例,浅表萎缩性胃炎19例,糜烂性胃炎13例。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102例,上腹部胀满96例,嗳气吞酸78例,大便不调72例。110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均用金铃子散加味:金铃子1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玫瑰花6克,绿萼梅3克,川厚朴花6克,蒲公英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如肝气郁结者,选加佛手、香附、娑罗子、代代花等;阴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石斛;郁热加炒山栀、左金丸;虚寒者选加高良姜、紫苏叶、黄芪;瘀阻加用失笑散,大黄;食滞加内金、谷麦芽。

对照组选用胃苏冲剂:每日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2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可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30例;好转6例;无效5例。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8例。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4.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 [薛晓寒.金铃子散合失笑散、芍药甘草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41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6):378]

治疗41例均经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腹胀纳呆,嗳气泛酸,嘈杂乏力等多见,其中27例HP阳性。

治疗用金铃子散加味:川楝子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5克。伴泛酸嘈杂明显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伴呕吐恶心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3~6个疗程即复查胃镜。

结果:治愈17例;好转19例;无效5例。其中幽门螺杆菌复查转阴19例。

5.治疗腹型癫痫 [段功奇,等.痫复康合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腹型癫痫42例.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32]

治疗42例,均有反复发作性腹痛,起止突然,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有癫样放电的脑电图改变;抗癫药物治疗有效。

治疗用金铃子散加味:川楝子、延胡索、天麻各9克,柴胡、香附各12克,炒白芍1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8克。以上为成人量,小儿用量酌减。同时配复康片治疗。20天后观察疗效。

结果:痊愈3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6.治疗急性胃脘痛 [汪天翔.加味金铃子散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长春中医学院,1994;10(4):24]

治疗32例,均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所致胃脘痛。

治疗用加味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人参、黄芪、郁金、厚朴、陈皮、香附、枳壳、鸡内金、山楂、麦芽。若外感风寒而引发者,加紫苏梗、桂枝;寒湿中阻呕逆者,加半夏、草豆蔻;胃阴不足,口渴者,加麦冬、玉竹;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生地黄;脾胃湿热者,加黄连、蒲公英;吐酸重者,加海螵蛸、煅瓦楞。

结果:用药3剂疼痛缓解者18例,占56%,用药6剂疼痛缓解者10例,占31%,疼痛略有缓解而胃部不适症状仍存在者4例(无效),占12%,总有效率88%。

【研究进展】

镇痛作用的研究[冯前进,等.失笑散与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3):13]

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观察理气止痛方剂金铃子散和活血止痛方剂失笑散对冰醋酸、热板和甲醛-足跖炎性疼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理气止痛方剂金铃子散对冰醋酸以及甲醛-足跖炎性疼痛反应(F、S相)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热刺激疼痛反应的抑制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活血止痛方剂失笑散对冰醋酸、热板以及甲醛-足跖炎性疼痛的F相反应有显著抑制效果,但对甲醛-足跖炎性疼痛的S相反应则无显著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