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10

第10章 痞满 (1)

第2章 痞满 (1)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有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胃痞。

胃脘部满闷不舒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个症状,大致可包括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若出现心下痞满症状,也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痞满一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满、痞、痞满、痞塞等。对痞满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隋唐时期有所充实,金元时代逐渐深入,明清期间日趋完善。前人有关痞满证候、病因病机和辨治理论或实践都为后世进一步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痞”之病名

1.《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

2.《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上三条最早提出痞满的病名。论痞之源,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通用。

4.《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

5.《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甘,心气喘满。”

6.《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

7.《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

8.《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9.《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上条文对痞满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提出饮食、起居、冷暖等因素可导致本病。与本病相关的脏腑主要是脾与胃。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升浊气降则人体气机调畅。若外邪入里,饮食不节,食滞于中,脾元受伤,胃气不行,升降失职,气机紊乱可导致浊气上逆而致胀满。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

上文最早提出以消导之法治疗痞满。

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痞满的病因及辨证治疗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3.《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上条文提出了痞满的成因和症状。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的主脉,应该用辛温发汗之剂,使寒邪从表而解,若反用下法,使正气受损,外邪陷入胃肠,寒热错杂,互结于心下胃脘,气机不畅,则成心下痞满;因中气损伤,则脾胃升降失常,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上为呕吐或干呕,下为肠鸣下利。但临床所见痞证,并非均是误下而成,凡因脾胃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均可致痞。张仲景还提出了痞满与结胸的区别。痞满按之柔软但不疼痛,而结胸证心下满而痛,按之石硬,手不可近,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笫159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5.《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69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上条文提出痞证虽具而表证未解的治疗,此时当先解表邪,表解乃可治痞。由于痞证的成因及伴随症状的不同,故治疗也有异。若心下痞,胃有实火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6.《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60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上文提出了痞证而兼阳虚的症状与治法。卫阳虚则恶寒自汗,邪热盛则心下痞满,宜扶阳散痞,用附子泻心汤治疗。

7.《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62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条文提出了伤寒虽汗出表证巳解,但因胃气不振,余热与停滞之水气互结,致“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故干呕食臭;土虚不能制水、可见“腹中雷鸣而下利”等证。生姜泻心汤有和胃降逆、利水散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所致痞证。

8.《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63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条文提出了胃虚致痞之证,误下后,其痞益甚,这是方不对证,宜用甘草泻心汤以补虚消痞。

9.《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6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本条文提出伤寒经发汗、吐、下后,若见心下痞,噫气者,用旋覆代赭汤治疗。与甘草泻心汤一样,均能补虚消痞,但本方偏于降逆和胃。如《注解伤寒论》曰:“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嗳气不除,与旋覆代赭汤降虚气而和胃。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10.《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本方用于治疗少阳与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此为少阳病未解,邪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因少阳病未解,故仍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邪入阳明化热,则心烦较甚;化热成实,胃失和降而上逆,则呕吐不止。或见胁热下利,乃是邪入里化热,里热下迫所致。本方所治之痞以实痞为主。

1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本条文提出了胃有停饮,水饮阻滞中阳,气机不畅,故心中痞塞不通,水饮上冲则呕恶。宜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

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发展了《内经》关于“痞”的认识。他认为痞满之成因有外伤与内感之分,外感之痞每因误治传变、本虚标实所致。内伤之痞多因脾胃虚或痰食水饮所造成。痞病之诊断:“但满而不痛”、“心下痞、按之濡”、“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均为诊断痞病的要点。并特别指出痞病与阳明腑实、结胸硬痛的区别。由于痞病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一,故治疗上也有所不同。他创立了五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治疗痞证。对热聚于胃,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对热陷于内,阳虚于外,心下痞,恶寒汗出者,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对胃气不和而挟水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治疗;对脾胃虚较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满,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烦不得安者,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对胃气上逆较甚,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对胃虚浊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对胃有停饮,饮阻中阳,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者,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张仲景治痞,理法方药颇为周详,被后世视为治痞之规范。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以八痞论治

《诸病源候论·诸痞候》:“诸痞者,……方有八否,五否或六否,以其名状非一,故云诸否。”

隋代医家巢元方认为痞满的病因非止一端。且强调引起痞满的内在因素,探讨痞之病因病机。指出:“痞者,塞也,言脏腑痞塞不宣通也。”痞是因为“忧恚气积,或坠堕内损,”其病机为“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人,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痞之症状为“腹内气结胀满,时时壮热。”

四、朱肱《类证活人书》宣畅气机乃为治疗痞满的基本法则

《类证活人书》:“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不验也。”

宋代医家朱肱认为痞满之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职,理气通导为治疗之首选。痞满常虚实夹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先用桔梗枳壳汤行气下膈,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则痞满自消。

五、李东垣《脾胃论》元气虚弱,饮食不消之说

《脾胃论·论饮酒过伤》在橘皮枳术丸中云:“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金代医家李东垣论述了橘皮枳术丸治老人、小儿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化,影响到脏腑功能不调,心下痞闷。又在他处论述枳术丸的功用为“治痞,消食强胃。”可见,消化功能差致饮食停滞是痞之病因,而元气虚弱是饮食不消之原因。枳术丸为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根据仲景枳术汤之意化裁的,脾虚当补,气滞宜行。本方用白术气味苦甘,健脾燥湿而益脾元;枳实苦温泻痞闷而消积滞,术多枳1倍,意在先补后消使药不峻,复以荷叶烧饭为丸,取其升养脾胃之清气,以助白术健脾益胃之功,与枳实相配,一升清,一降浊,正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理。胃气强消化功能旺盛,就不会有饮食停滞,心下痞闷之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枳术丸主要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对不同病理生理状态的作用不尽相同,对自主神经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明显增加肝糖原,降低血糖,能明显提高实验动物耐缺氧能力,保护肝脏,并增加胆汁分泌。

六、朱丹溪《丹溪手镜》以血药论治

元代《丹溪手镜.痞》:“因误下多将脾胃之阴亡矣。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治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有湿土乘心下,为虚满,若大便秘结、能食,厚朴枳实主之。若大便利,芍药、陈皮主之。有食积痰滞,痞膈胸中,宜消导之。

痞病之因多认为由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痰浊内阻或脾胃虚弱所致,治当消导、温补、清解、理气、化湿等。朱丹溪除以上治疗外,还以血药治之。因为瘀血壅滞,气机阻滞,自然痞闷不舒。李东垣也曾以血病论之,《脾胃论》:“脾无积血不痞。”“伤寒谓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

七、朱、滕弘等《普济方》以脾胃虚弱论治

明代《普济方·虚劳心腹痞满》:“夫虚弱之人,气弱血虚,荣卫不足,复为寒邪所乘,食饮入胃,不能传化,停积于内,故中气痞塞,胃胀不通,故心腹痞满也。”

本条文论述脾胃虚弱可导致痞证。素体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运化失常,胃纳呆滞,饮食停滞而为痞满。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辨治痞满,首分虚实

《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实痞者可散可消;虚痞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

明代张景岳认为对痞满的辨治应分虚痞与实痞两大证型论治。目前临床也多按此分类。实痞多因外邪、食积、情志、或痰浊等为患,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治实痞,重在疏理兼扶脾。其病机虽以邪实为主,但临床所见实痞者除实证之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受损现象,只是虚损较轻,尚未达到脾胃虚弱的程度,所以治疗实痞除以疏理气机,化痰消积,疏肝除痞为主外,还要适当加用顾护脾胃之品。治疗虚痞当补益脾胃为先。但虚痞虽以脾胃气虚为病变基础,但以满闷不舒,闭塞不通为直接病机特点,治疗在健脾益气时要适当疏导,气机通则痞满除。

九、龚廷贤《万病回春》中气伐伤,阴伏阳蓄

明代《万病回春》:“夫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也,乃胸腹饱闷而不舒畅也,有气虚中满,有血虚中满,有食积中满,有脾泄中满,有痰膈中满,皆是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或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则脾土虚而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不通泰也。盖阴伏阳蓄,治用香砂养胃汤、加减枳壳丸,调养脾胃,使心肺之阳下降,肝肾之阴上升而成天地交泰,是无病也。”

痞满为无形之积,胸腹饱闷不舒畅是对本病生动的描述。尽管致病因素有七情内伤,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其病机为脾胃同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阴气(寒、湿、痰浊、水饮等)凝伏,滞而不化,阻遏中阳,蓄而不达;或中焦虚寒,阴寒湿痰内生,气机升降失职,气壅中焦,升清降浊失职而成痞满。

十、虞抟《医学正传》胸中之气下陷而为心下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