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64

第64章 便秘(1)

第8章 便秘(1)

便秘,古今同名,但在唐以前本病病名很多,或曰大便难,或曰不更衣,或曰阴结阳结,等等,虽说是一常见的症状,但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有赖于历代医家的共同努力,时至今日,才得以对本病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便秘一病的探讨,现代医学不如传统医学做的工作多,因而治疗上也没有中医的手段多。中医古籍中有着大量关于便秘一病的病理、治疗、养生、预防等方面的论述,并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正确性与实用性。所以认真整理有关文献,对于进一步理论研究和临床防治本病是大有益处的。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大便难的生理病理

1.《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

2.《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瞋胀,后不利。”

这是便秘的最早文献记载,称之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病变主要在太阴。

3.《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4.《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

病因病机上,认为便秘与热邪内郁有关,燥热内结也确是便秘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因。

5.《灵枢·营卫生会篇》:“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6.《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上两条讲述了大便形成的正常生理,说明大便的排泄是受五脏功能制约的,因而提示大便不通之病与五脏六腑都有联系。这点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观,甚合临床实际,比如痔疮一病,不是仅与大肠之湿热蕴结有关,与肺肝脾肾等脏也相关联。

7.《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进一步阐述大便功能为肾所主,为后世从肾论治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张仲景《伤寒论》便秘的分类与汤证治疗

(一)病名与分类

1.《伤寒论·辨脉法篇》:“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便秘的最早分类方法,张仲景把便秘分为阳结阴结两大类,这是一种纲领性的分类方法,后世有从病性分类如寒秘、热秘、虚秘、实秘。有从病因分类的,如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

2.《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184条:“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3.《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186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张仲景称本病为“大便难”、“不更衣”、“阳结”、“阴结”、“闭”及其他条中之“脾约”、“大便硬”等,并把便秘作为阳明病腑证的主证之一,是由于津液亡失,胃中干燥所致。

4.《伤寒论·阳明病篇》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首次记载了便秘之因于寒者,为全面认清便秘的病机打下了基础。

(二)大便秘结的方证

5.《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0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6.《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1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7.《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12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虽原文未言“不大便”,能病已入阳明,则不大便自不必说。此3条是说病由阳明经证初入阳明腑证,故经腑之热明显,而里结实满尚轻,故制定调胃承气汤以清经腑之燥热为主,又除在腑之实浊,不使燥热与实浊相合,则病证可解也。

8.《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18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9.《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19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10.《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2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病邪已化热留着于阳明之腑,与实浊相结合,影响胃腑气机通降之功,所喜腑实燥结未甚,故尚无腹部坚实之症,也无灼伤阴液之候,以小承气汤泻热去实,利气消满。

11.《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25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12.《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13.《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43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14.《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7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若邪热完全入里,里热偏亢燥结又盛,腑气不通,证见潮热,谵语,手足絷絷汗出腹部硬满,大便不通,脉沉迟有力,当以大承气汤峻下实热,涤除燥结。

15.《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6.《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5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7.《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56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为阳明燥实结重证,阳热内盛,阴液潜消,主以大承气汤,是变峻下实热为急下存阴。

18.《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9.《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0.《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为少阴阴虚兼阳明燥实,与阳明三急下证相同的是,病机上都是“真实真虚”:肠腑燥实,灼伤真阴;不同的是阳明急下以存胃阴,少阴急下以救肾水。

21.《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为历代医家喜用,然后世对这条经文经义争议颇多,多数医家比较认同成无已的注解: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津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通肠润燥。然而,胃属艮土,脾属坤土,两者同气,而艮之气力次于坤气,故有脾旺胃自旺,脾衰胃亦衰,不应有脾弱胃强之病机,况且仲景原文也未言脾弱,可见本汤证仍值得进一步探讨。麻子仁丸攻下之中寓有滋润之意,对后世温病学家启发甚大,如吴鞠通治阴虚便秘的增液汤,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实从本方脱胎而来,恽铁樵也云:“麻子仁丸之用,自较承气为平善,然必用之于阳证。若阴证误施,为害亦烈。”

(三)外用法

22.《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35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仲景治病,祛邪时推崇因势利导的原则,因而首次创立外用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用药塞肛通便,这在《外台秘要》记载了其具体运用,如近效疗大便不通方“用猪胆和少蜜,于铛中熟令熟稠,丸如枣大,内下部中,即差”,后世医家受其启发,也创制了许多其他的外用治法,较之现代医学之灌肠通便法,中医已有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

(四)下法禁忌、不大便特例

23.《伤寒论·阳明病篇》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而汗出解。”

24.《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09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5.《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10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6.《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211条:“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27、《伤寒论·太阳病篇》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虽同为不大便,或同为阳明病,但并非都可用下法、都可用承气汤。上述条文提示便秘有不可用下法的,有用其他方法治疗的,其要点在于,祛邪浊,存津液,和胃气。特别指出不可但见不大便即予通下,事实上有些自可通下,这一点,张景岳也提示“此其中本无实邪,即虽10日、20日不解,亦自无妨,切不可因其不便,强为疏导”,《温热经纬》也载有“热病后,30日不大便,无所苦者,下之百日死。”指出下法宜慎。可见不大便也当辨证看,不可拘于日期。

三、张仲景《金匮要略》便秘的方证治疗

(一)诊断

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色黄者便难。”

2.《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3.《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4.《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5.《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

6.《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描述了便秘病四诊所得的证候特征,特别是提到便秘之偏于寒实的证候特征。

(二)病因

7.《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篇》:“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8.《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篇》:“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强调津液亏少是导致杂病便秘中的重要原因。

(三)方证

9.《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0.《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1.《金匮要略·五脏气寒积聚病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创制了气滞便秘之厚朴三物汤证,寒实便秘之大黄附子汤证,胃强脾弱便秘之麻子仁丸证,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比如厚朴三物汤,所主病证见腹部胀满疼痛,且大便不通,连矢气也无,甚或小便,此实属西医外科之急腹症一类,现已有许多报道关于本方在这一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