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2)
12.《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13.《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14.《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15.《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阐述妇人产后便秘主要是因于新产血虚,启发了后人对血虚便秘的认识。
四、王叔和《脉经》便秘与肺的关系
“肺脉歌曰: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涩,鼻内乏馨香。”
“浮脉歌曰: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杂病歌曰:内实腹胀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涩死多真。”
晋代医家王叔和揭示了便秘与肺的关系,这与《内经》“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相符合的,清代傅山也有相似的见解,《傅青主男科·大便不通》云“此症人以为大肠燥也,谁知是肺气燥乎,盖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自顾,又何能旁流以润涧哉,夫大肠居于下流,最难独治,必须从肾以润之,从肺以清之,启其上窍,则下窍自然流动通利矣,此下病上治之法也。”可见,这对于启迪后世医家从治肺治气着手治疗便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多样
1.《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2.《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调,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
隋代医家巢元方受《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启发,指出便秘与三焦五脏均有关,为进一步全面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开拓了思路。比如秦景明也认识到本病之病因繁杂,《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云“秦子曰: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大便难;又有表邪传里,系在太阴,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阴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阴下利谵语,有燥屎者,以分应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发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导、胆汁导等法。内伤门则有积热、气秘、血枯各条之不同。”
六、孙思邈《千金方》简便用方
《千金方·闭塞》:“人有因时疾瘥后,得秘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大便不通也有死候,不可掉以轻心,并提出以滑腻之物,及冷水为简便用方,对于肠燥便秘之轻证可以试用。
七、宋政府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冷秘与半硫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六·治泻痢附秘涩》:“半硫圆: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并皆治之。
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棰子杀过)。”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半硫丸确是治疗冷秘的有效方,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
八、朱肱《类证活人书》大便秘之病名
1.《类证活人书·卷之四》:“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曰:此名阳证似阴也。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变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脉沉而滑者,皆阳证也,轻者白虎汤,甚者承气汤。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热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气加分剂下之,汗出立差。”
2.《类证活人书·卷之十一》:“仲景又有阳结阴结之论,不可不别也。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宜用小柴胡汤。所谓和其荣卫以通津液,纵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宜用金液丹。所谓阳盛则结,促结同也。”
宋代医家朱肱首次提出“大便秘”这一名词,解析了张仲景之阳结、阴结的理论,充分肯定寒与热均可引起便秘。
九、严用和《济生方》五秘
1.《济生方·大便》:“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更有发汗利小便,及妇人新产亡血,走耗津液,往往皆令人秘结,燥则润之,涩则滑之,秘则通之,寒则温利之,此一定之法也。”
2.《济生方·大便》:“秘凡有五……多因肠胃不足,风寒湿热乘之,使脏气壅滞,津液不能流通,所以秘结也。”
宋代医家严用和从病因角度把本病分为五类,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并称之“五秘”。
十、张元素《医学启源》病分为虚实两类
《医学启源·六气方治》:“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金代医家张元素明确提出本病分为虚实两类,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不断充实与发展,至今仍是临床概括便秘的纲领。但其着重仅言在胃之虚实,后学者不必拘泥于此。
十一、李杲《兰室秘藏》肾阴亏损
《兰室秘藏·大便燥结》:“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欲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
金代医李杲强调肾阴亏损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特别是老年人之便秘,肾阴亏损,气虚血少是其最常见的原因。并列举各类便秘的治法用药,可谓是有理论有实践。
十二、李杲《脾胃论》血结风结
《脾胃论·治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润肠丸: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结,皆能闭塞也。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提出有血结风结致便秘者,治以润燥,和血,疏风。
十三、朱震亨《丹溪心法》燥结血少
1.《丹溪心法·燥结》:“凡人五味之秀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疏导何哉?抑有由矣!邪入里,则胃有燥粪,三焦伏热,则津液中干,此大肠挟热然也。……亦有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此证以风气蓄而得之。”
2.《丹溪心法·燥结》:“凡诸秘,服药不通,或兼他证,又或老弱虚极不可用药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许作锭导之。冷秘生姜汁亦佳。……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
3.《丹溪心法·燥结》:“又老人、虚人、风人、津液少而秘者,宜以药而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是也。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必更生他病。”
元代医家朱丹溪认为便秘是由于血少“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肠胃受风,涸燥干涩,此证以风气蓄而得之”,对本病治以肛门塞药的适应证及给药方法,较晋唐时期更为具体,在治疗上提出不可妄用攻下“如妄用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文中有关脾约丸论述,通大便禁忌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十四、刘河间《河间六书》病在大肠
1.《河间六书·大小便秘涩》:“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谓之风热结者……”
2.《河间六书·大小便秘涩》:“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枳壳丸主之。”
元代医家刘河间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大肠,认为“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为后人一致认同便秘的病患部位在大肠,便秘终归是因于大肠传导失常所致提供了理论基础。
十五、戴思恭《证治要诀》冷秘的证治
《证治要诀·大便秘》:“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宜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枳壳半钱,吞半硫丸,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通,冷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泄。”
明代医家戴思恭论述了五秘之形,尤其是对冷秘病因病机论述得甚为恰当:“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可作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冷秘之论的补述。
十六、虞抟《医学正传》火盛水亏
1.《医学正传·燥结论》:“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
2.《医学正传·燥结论》:“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结燥之证。”
明代医家虞抟认为本病不但与肾有关,而且与脾胃亦有关,传导失常是本病的病机,揭示了大便不通最直接的病因病机,是对病机认识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指出本病与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有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十七、李梴《医学入门》便秘的病因学说
《医学入门·大便燥结》:“燥有风燥,热燥,火燥,气血虚燥,详燥门,结有能食脉数者为阳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亦有年高气血虚结者。燥属少阴津液不足,辛以润之,结属太阴有燥粪,苦以泻之。凡结后仍服润滑脂血生津之剂,免其再结再通愈伤元气。湿热怫郁,心腹胀满,有虫积者,槟榔丸,凡炽结有时者为实,无时者为虚,有药石毒者,大小便闭,气胀如鼓者,三和散合三黄汤,饮食毒者,香连丸,胃火者,白虎汤。津少,因发法,利小便过多及产后失血等证,血液枯者,五仁丸,肾气丸,大补阴丸,或导滞通幽汤加槟榔,条芩,陈皮,气虚者参仁丸,补中益气丸汤,挟七情者,古苁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