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45

第45章 呃逆 (7)

呃逆 (7)

本方所治病证乃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其治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津难复,若只益气养阴而不清热,则邪热尚存。惟有清补并行,方为两全。故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立法。方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诸药配伍,共收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降,诸症自愈。本方从白虎汤衍化而来。白虎汤证为正实邪盛,本证则为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方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如此,有石膏、竹叶之清热除烦;有人参、麦冬之两补气阴;又有半夏、甘草、粳米之和中降逆,固护胃气。合而用之,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与白虎汤相比,正如《医宗金鉴》所言:“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现代运用】

1.现代用法 竹叶6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冬20克,人参6克,甘草6克,粳米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热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花粉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花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用于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气津已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临床上用于急性和慢性咽炎,喉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偏于阴虚或气阴两伤者。也有用其治疗肾炎蛋白尿者。

2.治疗呃逆 [邱金山.竹叶石膏汤疗呃逆临床体会.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77]

邱金山常用此方治疗呃逆证,效果满意,兹选介验案三则。①胃大部切除术后;②慢性食管炎;③脑出血。以上所列“呃逆”案例,适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实为古方新用,异病同治之法。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辨证施治,并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记载。方中以人参易沙参去粳米,实为加强益气生津的作用。如胃阴不足,虚火上逆者,加石斛、天花粉;如胃火炽盛,热毒较重者,可加用黄连解毒汤;如肝阳上扰,胃失和降者,宜加石决明、双勾藤。3案例中均重用柿蒂,主要是提高增强降逆止呃的作用。

3.治疗胆管术后呕吐 [李继荣.竹叶石膏汤治疗胆管术后呕吐.时珍国医国药,2001;12(7):631]

治疗12例,均为成年人。其中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引流者7例,胆囊切除者4例,胆总管引流者1例。病人都在术后3~7天出现频繁呕吐。治疗投以竹叶石膏汤:竹叶10克,石膏30克,半夏10克,麦冬15克,党参15克,粳米5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12例病人全部治愈。服1剂者6例,服2剂者4例,服3剂者2例。呕吐一证,病因不同,症状当有寒热虚实之别,必须详察病机,辨证论治。得汤反剧者,是里有热,胃失和降所致。急性胆管感染性疾患,大都为热性病证,可灼伤津液,胆管手术又伤人正气,扰动胃腑,故术后出现呕吐。其病机为热病伤津,正气受损,余热未尽,胃气上逆。所以用清热除烦,益气生津,和胃降逆的竹叶石膏汤能取得很好疗效。

4.治疗肝癌介入化疗后呕吐 [金誉放.竹叶石膏汤治疗肝癌介入化疗后呕吐5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3):16]

治疗58例,均经B超或CT、甲胎蛋白(AFP)定量等检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化疗药物为顺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等药。呕吐均在介入化疗术后2小时内出现,次数频繁,吐势较急。

治疗以竹叶石膏汤为主。竹叶、制半夏、麦冬各10克,生石膏30克,党参6克,炙甘草3克,粳米12克。呕吐频繁如射者,加竹茹12克,代赭石18克,枇杷叶10克;火热太甚者,去党参、甘草,加黄连3克,知母10克;舌苔少,脉细,津伤较重者,加芦根20克,乌梅6克。每日1剂,水煎服,3日为1个疗程。

结果:基本控制42例;显效13例;无效3例。

五、橘皮竹茹汤

【方名】 橘皮竹茹汤

【来源】 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处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大枣三十枚。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能】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呕吐。久病体弱,或胃有虚热、气逆不降之呃逆、干呕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

【方解】

呃逆之证皆由胃气上逆而致,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系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热则宜清,气逆宜降,治当降逆和胃,益气清热。方中用橘皮辛苦性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两药相伍,既能降逆止呕,又可清热安胃,且用量俱重,共为君药。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为呕家圣药;素体胃虚,故用人参益气补中,与橘皮相合,行中有补,共为臣药。甘草、大枣益气和胃,助人参补益脾胃,奠安中土,以治胃虚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本方特点是寒温并用,补行兼施,清而不寒,补而不滞,药性平和,毫无攻伐寒凉之弊,对于胃虚气弱,稍偏于热者,最为合适。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橘皮12克,竹茹12克,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大枣5枚。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证。若呕呃,口渴,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属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芦根等以养胃阴;胃热呕逆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呕呃而兼痰火者加竹沥、瓜蒌仁清热化痰降逆。近世对于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不全梗阻,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可加减使用之。

2.治疗呃逆 [张新宽,等.顽固性呃逆治疗体会.河南中医,1995;(4):45]

治疗14例,均为顽固性呃逆。

用橘皮竹茹汤治疗:陈皮18克,竹茹10克,党参15克,甘草10克,生姜12克,大枣10枚,白术12克,大黄6克,炒麦芽15克。气郁甚者,加重陈皮之量,再加枳实10克;中焦虚寒者,去生姜、大黄,加干姜l0克,丁香6克;胃热盛者,加重大黄、竹茹剂量;虚象明显者,加黄芪12克;胃阴不足者,加辽参15克;食欲差者,加六曲15克,并加重麦芽之量。每日1剂,水煎服。

结果:经治疗后均获良效。其中l~3剂痊愈者2例,3~5剂痊愈者7例,5~12剂痊愈或症状减轻者5例,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7例,复发者予以上药仍有效。

3.治疗中晚期癌症呃逆 [赖义勤,等.济生橘皮竹茹汤治疗中晚期癌症呃逆23例.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15]

治疗50例,均为中晚期癌症。排除炎症、精神性、中枢性呃逆。症见呃逆连声,声短而频,持续性或阵发性,或伴乏力,或腹胀,或食欲下降,舌嫩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济生橘皮竹茹汤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7例。2组病例均无手术、放疗指征,均采用对症、支持、免疫及中医中药治疗。

治疗组用济生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党参、茯苓、麦冬各15克,半夏9克,枇杷叶12克,大枣6枚,生姜6克,甘草6克。

肝癌者酌加柴胡9克,绵茵陈、郁金各15克;肺癌者加桑白皮、黄芩各15克;胃癌者加败酱草、鱼腥草各15克;食管癌者加郁金15克,丹参9克;乏力明显者加黄芪20克;腹胀者加厚朴12克;食欲下降者加麦、谷芽各15克,山药15克。每日1剂,水煎。对照组口服盐酸山莨菪碱(654-2)10毫克,每日3次。治疗前后观察呃逆及乏力、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

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4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7例,14例。

4.治疗顽固性呕吐 [易任德.橘皮竹茹汤治疗重症肝炎顽固性呕吐8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4):6]

治疗8例,均为重症肝炎,其中亚重症肝炎4例,慢重症肝炎4例,治疗前持续呕吐3天以上,除l例未服其他止呕药物外,其余均使用过维生素B6、盐酸山莨菪碱(654-2)、异丙嗪(非那根)、多潘立酮(吗丁啉)或甲氯普胺(灭吐灵)等无效而改用中药治疗。

治疗用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味:橘皮、竹茹各10克,人参、甘草、枇杷叶、半夏、麦冬、茯苓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柿蒂10克,若反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各10克。

结果:7例痊愈,另1例因症状缓解而自动出院。

5.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李少华,等.橘皮竹茹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信息,1988;(5):6]

治疗69例。

治疗组34例用橘皮竹茹汤治疗(橘皮20克,竹茹2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甘草10克,生姜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并设西药对照组(甲氧氢普胺片10毫克,口服,每日3次;甲氰咪呱片200毫克,口服,日服4次)35例。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结果:中药组痊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4例;西药组痊愈18例,好转5例,无效12例。中药组的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西药组(66%)。治疗2周后对无效者进行药物交换再治疗2周。

结果中药组无效者4例改用西药仅1例有效,西药组无效者12例改用中药后10例有效,表明橘皮竹茹汤对于西药治疗无效的病例亦有明显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