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39

第39章 呃逆 (1)

第5章 呃逆 (1)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健康人平时稍受冷风刺激,或饱餐后引起一时性的呃逆,大多轻微,可以不药而愈;若持续不断,或反复发作者,则需治疗;久病体虚而见呃逆不断者,每为病势衰危的征兆。

现代医学认为它是由膈肌不自主间歇性收缩运动,因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且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从而产生的一种特别音响;病因分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其原因常因饮食失调、太冷、太热或刺激性过强的饮食、急慢性乙醇中毒等。还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管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哕”之病名

1.《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2.《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本条文最早提出“哕”的病名,病变部位在胃,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有关。

3.《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呃逆总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胃失和降,逆气动膈,上冲喉间,发生呃逆。肺处膈上,其气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气与胃气同主于降,此一脏一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膈居肺胃之间,若肺胃之气失于和降,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则呃逆不止。

4.《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5.《素问.·三部九候论》:“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病人,呃逆连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

6.《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本条文提出了治疗呃逆的简易方法,至今仍有一定实用价值。

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实呃、寒呃、虚热呃

1.《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东汉医家张仲景论述了胃寒气逆,干呕而哕的治疗。由于脾胃虚寒,寒气上逆则呕逆;中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故用橘皮行气和胃;生姜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并走而不守,温运脾阳,使之运行于四末,阳气振奋则呕逆与厥冷则自愈。

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胃有虚热而致哕逆的治疗。呕呃之证虽均由胃气上逆所致,但有寒热虚实之别。若久病胃气虚弱,气失和降,或胃虚有热,失其通降,则可致呕呃之证发生。本方主要是用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呕呃之证。胃虚宜补,热邪宜清,气逆宜降,本方以益气清热、降逆止呕为法。但以降逆为主,使气顺热清,胃得和降,则呕呃自止。

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66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旋复代赭汤的适应证,用于胃气不和或肝胃失和所致的心下痞硬、嗳气、呕吐、呃逆等证。

4.《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本条文论述了邪实致哕的辨证和治法。哕而腹满,为邪气上逆,故当审其前后大小便何部不利。前部不利,为水邪致逆,法当利其小便;后部不利,为热邪致哕,法当通其大便;前后通利,则满去而哕自愈。但张仲景还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把呕吐与哕并列论治。他认为哕有寒热虚实之分,若胃寒气逆而哕,用橘皮汤以散寒降逆;若胃有虚热而哕,用橘皮竹茹汤以补虚清热。

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寒冷之气为呃逆之病因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传化,故新谷之气与新谷相干,胃气则逆,胃逆则腹胀气逆,因遇冷折之则哕也。”

隋代医家巢元方在本条文论述了寒冷之气为本病的诱因。脾胃虚弱,胃气上逆,遇冷后而引起呃逆。这与现代的观点,饱食后,受冷风刺激,易导致膈肌痉挛而引起呃逆是一致的。

四、朱丹溪《丹溪心法》寒呃、热呃的具体治疗

元代《丹溪心法·咳逆》:“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仍胃寒所生,寒气逆,逆而呃上,此证最危。亦有热者,巳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宜用半夏一两,生姜半两,水煎热服,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吐利后,胃虚寒咳逆者,以羌活附子汤,或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水煎服。吐利后胃热咳逆者,以橘皮竹茹汤。亦无别病,偶然致呃者,此缘气逆而生,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又或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热服之,气逆用之最佳。”

从本条文可以看出,在金、元时期,呃逆就有3种称谓并存,古谓之哕,当时称呼为咳逆,也有叫呃者。朱丹溪也认为本病与胃寒有关,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出呃呃之声,不能自止。治疗上朱丹溪仍宗张仲景之法,如小半夏茯苓汤、理中汤、橘皮竹茹汤。同时,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胃寒呃逆者,还提出用羌活附子汤治疗。或用丁香、柿蒂研碎煎服,至今这一方法还常用于临床。

五、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肺气逆行,胃气不摄论治

《太平圣惠方·治咳噫诸方》:“夫咳噫者,是肺气逆行也。气则为阳,流行腑脏,宣发腠理。而气者,肺之所主也。为微寒所伤,寒博于气,气不得宣畅,则肺壅而气逆不止;肺虚,微寒之气,复搏于胃,胃口气弱,脾中伏冷,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气不摄,使阴阳气相击,所以咳噫也。”

宋代医家王怀隐在本条文中论述了呃逆是因肺气上逆所致。王氏认为气属阳,流行腑脏,宣发腠理,无所不至,而肺主一身之气。若为寒所伤,肺失肃降,气不得宣畅,则肺壅而气逆不止。复搏于胃,客邪之气,冲于胃管,胃气不摄,则发为呃逆。

六、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老、弱、病、产后有此证,乃病深之候

宋代《严氏济生方》:“夫咳逆之病,考详诸书,无该载者,唯孙真人云:咳逆遍寻方论,无此名称,但古人以咳逆为哕耳。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虚寒,遂成此证。亦有胃虚膈上热,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却当仔细看脉与证,施以治法。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人及妇人产后,有此证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老人、虚弱久病及产后若出现突发呃逆,声远而长,或手足厥逆,头汗如油,或面黑如垢,神昏不清,或二便失禁,脉沉细欲绝者。为元阳将脱,虚气上逆,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是危证的表现。故有《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医林绳墨》:“若吐利后发呃,难治;伤寒、痢疾、产后、久病虚损及汗下后致呃者,皆难治。”

七、龚信《古今医鉴》痰热内郁为病因之一

明代《古今医鉴·咳逆》:“夫咳逆者,气逆上冲而作声也。俗谓之呃逆是也,其发也,或三五声而止,……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病久胃虚而得者,有因伤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热内郁火气冲上而得者,有因过服寒剂胃寒得者,有因气停痰,心下痞积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

从本条文看出,明代万历年间呃逆已为当时之俗称。还提出了痰热内郁火气上冲可致呃逆。

八、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食滞、气滞、阴气衰竭均可致呃

明代《景岳全书·呃逆》:“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然之逆,气顺则巳。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之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证不难治之,而惟无气败竭者,乃最危之侯也……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

本条文进一步论述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呃逆,总与气逆有关,没有气逆就没有呃逆。张景岳还认为偶然之呃,或轻症之呃,气顺则巳,不必治疗。惟屡呃为患,或呃之甚者,则需要治疗。

九、吴球《活人心统》以健脾化痰论治

《活人心统·呃门》:“咳逆者,俗云呃也。患由胃气虚寒,浊气抑郁,伤寒宿热痰火。卫气不严,故气逆呃也。胃气感冷,脉弦而滑。以白术为君,半夏、茯苓、炙甘草为臣,沉香为佐,生姜为使。伤寒宿热,脉速而短,以竹茹为君,橘红为臣,半夏、干桃、甘草为佐,生姜为使。脉沉身冷,宜附子为君,干姜、茯苓为臣,人参、白术为佐,甘草为使。气嗝短气,病后势无痰火者,不治。”

在吴球当时所处的明代,呃逆在当时仍以咳逆称谓,俗云为呃。所列举的方药仍以脾胃虚寒和气滞痰凝为主。

十、徐春甫《古今医统》肝气郁结之呃

《古今医统·咳逆》:“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明代医家徐春甫论述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人,若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呃。如《辨证录》云:“盖肝性最急,一拂其意,则气必下克脾土,而脾土气闭,则腰脐之间不通,气乃上奔于咽喉,而作呃逆矣。”

十一、程国彭《医学心悟》常见呃逆的病因及治疗

《医学心悟·呕吐哕》:“呃逆之证,气自脐下直冲上,多因饮痰所致,或气郁所发,扁鹊丁香散主之;若火气冲上,橘皮竹茹汤主之;至于大病中见呃逆者,是谓土败木贼,为胃绝者,多难治也。”

清代医家程国彭论述了呃逆的几种常见病因及治疗,若因痰饮或气郁所致者,用扁鹊丁香散治疗;因火热致呃者,仍宗仲景之橘皮竹茹汤;若重病后期见呃逆者,则为病势危重的预兆。

十二、李菩《杂症要略》全面论述了呃逆的病因证治及胃呃、肾呃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