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38

第38章 呕吐 (9)

呕吐 (9)

结果:香砂六君子丸能显著改善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要症状改善率平均值分别为97%、94%,消失率平均值分别为61%、6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还显示,香砂六君子丸能显著加大胃电幅值,与治疗前比无论餐前、餐后均有显著性,说明香砂六君子丸能够促进胃排空,而西沙必利亦能加大胃电幅值,其作用机制是否与香砂六君子丸相同,尚待研究。两组病例对胃电频率均无明显影响。两组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P<0.01),其作用与西沙必利相仿(均P>0.05)。

结论:提示香砂六君子丸能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其改善胃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有关。

五、二陈汤

【方名】 二陈汤

【来源】 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本方:“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处方】 半夏(汤洗七次)五两,橘红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用法】 上药,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加生姜,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因方中君臣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命名,正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所云:“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制半夏15克,橘红15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用代表方剂。本方通过加减亦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常用加减有: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食痰加莱菔子、神曲等,以消食化痰;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2.治疗小儿疳积 [孙星火,等.二陈汤加味治疗小儿疳积12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6):300]

治疗122例,其中102例长期厌食或拒食,37例有嗜生米、泥土、指甲、头发、纸张等嗜癖,74例大便秘结,80例多汗,35例急躁易怒,60例毛发枯黄。12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为72~109克/升。

治疗方法用二陈汤加味:制半夏、橘红各9克,白茯苓、苍术各6克,炙甘草、制猪牙皂各3克,焦神曲10克,生山楂10克。兼有乳食停滞、大便秘结加酒大黄;兼有脾湿困中加炮姜;兼有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兼恶心、呕吐加藿香、枳壳;兼大便稀溏加桂枝、车前草。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周后评价疗效。

结果:治愈65例;显效34例;有效21例;无效2例。

3.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杨开智.二陈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8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2001;12(3)]

治疗38例中,均经纤维内镜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用二陈汤加味: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茵陈10克,山栀子10克。若神疲乏力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腹胀重加厚朴10克,郁金10克,枳实10克;痛甚加延胡索10克,木香5克,厌食加鸡内金10克,麦芽10克,神曲10克;恶心呕吐加黄芩10克,竹茹1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结果:治愈33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100%,服药最少6剂,最多15剂,一般8剂。

4.治疗反酸症 [黄月华.加味二陈汤治疗反酸症5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9):27]

治疗85例病人均有明显的反酸症状,明确的胃镜诊断。治疗组55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8例,急性胃炎2例。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寒10例,脾胃虚弱21例,肝胃不和15例,脾胃郁热4例,脾胃湿热5例。对照组30例,其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5例(伴出血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萎缩性胃炎2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基本情况相近,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加味二陈汤: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乌贼骨15克,煅瓦楞15克,浙贝母10克,白及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依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脾胃郁热及脾胃湿热分别加用相应药物。每日1剂,水煎服。

对照组服用洛赛克20毫克,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并在停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两组的复发情况。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在反酸、烧灼、胃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在胃胀、腹胀、嗳气、纳差方面,治疗组的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痊愈率为58%(32/55),对照组为33%(10/30),两组间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5.治疗湿热型胃脘痛 [于 玲,等.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湿热型胃脘痛36例.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57]

治疗36例,均为湿热型胃脘痛,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21例口干、口苦,19例泛酸,13例大便干,5例大便黏腻不爽。

治疗用二陈汤加味:黄芩、栀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苍术、厚朴、木香、枳壳、砂仁、神曲、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

嗳气者加柴胡、青皮,烦躁者加柴胡、白芍,影响睡眠者加柴胡、炒酸枣仁。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最长服3个疗程。

结果: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研究进展】

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张光丽.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400]

通过抑制PRL分泌,减少其对促卵泡成熟激素的拮抗作用恢复卵巢功能,并有调整垂体、卵巢轴分泌使之规律的效用。同时,附乳腺增生病51例,以二陈汤和逍遥散治疗,总有效率达96%。

六、苓桂术甘汤

【方名】 苓桂术甘汤

【来源】

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又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能】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恶心呕吐,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

本方所治痰饮病,乃因中阳不足,饮停心下所致。中焦阳虚,脾失运化,则湿聚成饮;饮阻中焦,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心悸,胸满,或短气而咳。饮阻中焦则恶心呕吐。治宜温阳健脾化饮,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中以茯苓为君,取其甘淡性平,健脾利湿以化饮。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温阳以化饮。茯苓、桂枝相伍,一利一温,颇具温化渗利之效。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聚为饮,故以白术为佐,健脾燥湿,俾脾气健运,则湿邪去而不复聚。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热,利而不峻,实为治痰饮之和剂。

【现代应用】

1.现代用法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应用: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颠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2.治疗内耳眩晕呕吐 [厉启松,等.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内耳眩晕60例.陕西中医,2004;25(3):220]

治疗60例,主要症状为眩晕突然发作,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或耳聋,汗出等。排除其他病引起的眩晕。

治疗方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桂枝、生姜各10克,炒白术15克,甘草、黑附子各6克。气虚加人参、黄芪。

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龙齿;口干心烦者加麦冬、元参;大便干者加火麻仁、草决明;呕吐重者加砂仁、陈皮、丁香。

结果:临床治愈5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朱怀远[朱怀远.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病31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33(5):204]也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龙骨、牡蛎为基本方治疗内耳眩晕病3l例。若呕吐剧烈者加半夏、生姜;气虚明显者加党参;伴畏寒,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者合真武汤。

结果:经15~60天治疗,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效2例。

3.治疗幽门痉挛症 [潘建华.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幽门痉挛症68例.国医论坛,1998;13(4):14]

治疗102例,其中治疗组68例,对照组34例。临床表现为消瘦,胃痛,纳食胀甚,恶心或呕吐,头晕目眩,大便干结或正常,脐上、上腹正中有压痛,胃脘部有振水声等。

治疗组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白芍30克,制半夏10克,生姜50克。

若泛酸加大贝母、乌贼骨;咽喉不利加威灵仙、厚朴、桔梗;呕甚加代赭石、紫苏叶等。对照组给予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片10毫克,硝苯地平(心痛定)片10毫克,黄连素片0.3克,均每日3次,口服。

4.治疗胃潴留 [张清河,等.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胃潴留170例临床分析.黑龙江中医药,1993;(5):38]

张清河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治疗因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胃窦炎、低张力胃、胆石症、胃癌引起的胃潴留170例。病人以午后腹部满胀,嗳气频作,胸闷气短,头目眩晕,背部寒冷如掌大,胃脘部有振水音或上消化道造影空腹潴留液多于200毫升,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弦或弦细滑为主。

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咳喘、胸闷者,加杏仁;烧心反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象贝母、吴茱萸、黄连等;头晕甚者,加泽泻;呕吐痰水者,加法半夏、陈皮;脾气虚甚者,加党参;胃脘胀满重者,加川厚朴、砂仁。每日l剂,水煎服。经治3~15天。

结果:胃潴留液消失145例,好转23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达99%。

【研究进展】

1.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金玲,等.苓桂术甘汤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5):42]

黄金玲研究苓桂术甘汤对正常小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正常小鼠,按大、中、小剂量(42.9克/千克,21.4克/千克,4.3克/千克)连续给药7天,称取免疫器官质量、测定碳粒廓清率、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转化率。

结果:苓桂术甘汤能明显增加小鼠免疫器官质量,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活性,促进小鼠血清抗体生成和淋巴细胞转化、分裂。

结论:苓桂术甘汤能明显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2.抗心肌缺血作用 [傅延龄,等.苓桂术甘汤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4):47]

(1)本方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之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有关。

(2)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结果提示,该方的单味药及复方都具有一定的正性肌力作用。在实验中,该方能促使家兔衰竭心脏心力的较好恢复,表明它能直接作用于心脏本身。

(3)抗心律失常作用:该方能对抗氯仿所致的小鼠心室性纤维颤动。实验已证实,炙甘草有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苓桂术甘汤对抗小鼠心室性纤维颤动的作用可能与炙甘草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