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呃逆 (2)
《杂症要略·呃逆》:“呃逆者,气逆上冲,土败木贼也。若劳役伤脾则阳火上炎,久病中虚则寒火相搏,宜补之。若噎食不降,痰郁不舒,宜导之。脉浮缓可治,弦急无力者难治。痰火者,脉洪滑有力,口干恶心,二陈加芩、连或山栀子。胃虚者,脉虚软,四肢倦怠,食少,属中气虚,六君子汤加减。右脉多虚大,误认有余,立败。伏阴者,脉沉伏,四肢清冷,或吐泻后得此,理中加丁香。阴火者,两尺洪盛或细数,面时赤,六味加减。瘀血者,脉涩数,夜热晚甚,乃因饱后用力或奔走所致,桃仁承气加红花、韭汁下之。痰滞者,必素有痰症,痰碍气道,用蜜水探吐。痰出为佳,脉必滑实。气郁者,脉沉结胸口,气胀,二陈、越鞠加减。呃逆因痰夹胃火者,多伤寒发呃,有水寒相搏,有燥屎冲肝膈,宜分别治之。若口干舌燥,腹中硬痛,仍用下药,故寒用丁香、柿蒂,热用调胃承气。呃逆脉散者不治。产后呃逆,恶症也。急灸期门乳下黑尽处一韭叶,男左女右,灸三壮。凡发呃,灸之极效。胃呃从中宫起者多气逆,火郁者轻;肾呃由丹田发者多气脱,寒结者重。”
清代医家李菩较全面的论述了呃逆的病因与证治。其病因有寒、热、食、痰、瘀血、气郁、阴虚及阳虚等。证型有胃中虚寒、脾胃气虚、气郁痰滞、饮食停滞、血瘀气滞、阴虚火旺、脾肾阳虚。治法有吐、下、和、温、清、消、补法及灸法。提出了胃呃与肾呃之别,胃呃者为中焦胃脘发病,多因气郁、气逆、火炎所致,病情较轻,易治;肾呃者为下焦丹田发病,多因阳虚气脱所致,病情危重,难治。
十三、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呃之由属火
清代《杂病源流犀烛·呕吐哕源流》:“盖呃之为证,总属乎火,即如胃寒证,亦必火热为寒所遏而然,若纯由乎寒,则必不相激而逆上矣。”
呃逆之因不全属火,火热只是呃逆原因之一,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动膈而出于喉间,发生呃逆,这是因火热所致。但若因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出呃呃之声,不能自止,这是因寒凉所致。
十四、陈士铎《辨证录》痰气致呃
《辨证录》:“人有痰气不清,一时作呃逆之声者,人以为火逆作祟也。夫火逆之痰,口必作渴,今不温而呃逆,仍是痰气之故,而非火邪之崇也。夫痰在胃口,而呃逆在丹田,何以能致此耶?盖丹田之气欲升,而痰结胸中以阻之,此种呃逆较虚呃者甚轻。”
清代医家陈士铎论述了痰气致呃。本证多因饮食厚味,或嗜酒成癖,或素体痰多,痰湿凝滞体内,壅塞膈上,胃降无权,上逆而为呃。
十五、张璐《张氏医通》寒热虚实辨证
《张氏医通·卷四》:“呃逆在(于)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而上冲乎,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非丁附必无生理。”
清代医家张璐强调了呃逆辨证的重要性,首先要辨寒热与虚实。若呃声连连而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虽有手足厥冷之假象,仍以清下为主,下之则愈;若呃声低弱,气不接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腰膝无力,舌淡,脉沉细者,为虚寒之呃,宜以温补为主。
十六、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综论呃逆之因机证治
1.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临床所见以偶然发生者居多,为时暂短,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然而就医者,是呃逆持续数日不止,或在较长的时间内屡屡发生,情绪、饮食均受影响的病人。
2.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其病因有寒邪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脾胃虚弱。其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失和降,逆气动膈,上冲喉间,发生呃逆。肺处膈上,其气肃降;肺气与胃气同主于降,此一脏一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另外,肺胃之气的和降,尚有赖于肾气的摄纳及肝之条达。
3.呃逆一证,总由气逆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在临证时首先要分清虚实寒热,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在此基础上,辅以降逆平呃之剂,以利膈间之气。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第二节 名医经验精粹
一、于己百治疗呃逆经验 [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25]
于己百教授,山东省牟平县人,生于1920年4月。先后在甘肃中医学院,历任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还兼任甘肃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于教授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先后编写有《新编中医入门》、《中医简易方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释义》及《中医内科学讲义》等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数十篇。
1.呃逆的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于己百教授认为,呃逆总由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正虚、邪实均可影响胃气下降。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如过食生冷或服用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中焦,胃阳郁遏;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或服用温燥药物,燥热内生,胃腑不通,均可引起呃逆。而情志不遂,肝气犯胃;劳倦过度,耗伤中气,或年高体弱,久病不愈,致使脾胃阳虚;或热病伤津,或汗、吐、下太过,损伤胃阴,亦均能导致胃气不降,逆而上行,发生呃逆。
分型论治:于己百教授在临床上对呃逆常分成胃寒、胃热、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肾阳虚五型辨治。
(1)胃寒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胃脘胀闷疼痛,得热则舒,遇寒加重,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用丁香散加味治之。丁香10克,高良姜6克,柿蒂6克,炙甘草10克,吴茱萸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
(2)胃热呃逆: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面赤,便秘,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降气止呃。
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之: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沙参10克,麦冬12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柿蒂6克,竹茹10克。
(3)肝气犯胃呃逆:呃逆频作,胁肋胀满,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女子月经不调,乳房胀满,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用逍遥散加味治之:柴胡12克,芍药10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薄荷6克,半夏10克,代赭石20克,竹茹10克。
有热者,可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
(4)胃阴不足呃逆:呃声急促,口舌干燥,心烦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生津益胃,降逆止呃。
用益胃汤加减治之: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玉竹10克,石斛10克,柿蒂6克,枇杷叶10克。
(5)脾肾阳虚呃逆:呃声低微,面色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之: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党参12克,炙草10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丁香10克,柿蒂6克。
无肾阳虚者,去附子、干姜。
2.小半夏汤加味熏吸内服治疗顽固呃逆
基本处方:半夏12克,生姜12克,砂仁10克,荔枝核10克,白酒250毫升。
前4药打碎,白酒浸泡1小时,温火煎煮数沸,待酒气上升时,病人张嘴频频吸纳。轻者熏吸后呃立止。数沸后,取下待温,分2次服用。多数病人1剂即愈。不愈者可再服1剂。
3.伏龙肝煎液煎煮逍遥散治疗妊娠呃逆
基本处方:柴胡12克,芍药10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薄荷6克,半夏10克,代赭石20克,竹茹10克,砂仁6克,伏龙肝30克。伏龙肝布包煎汤,以此煎液煎煮上药2次,分2次温服。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妊娠呃逆,辨证要点同肝气犯胃型呃逆,若兼胃脘胀满、手足不温、神疲食少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6克;兼胃脘嘈杂,心烦躁扰,口苦口干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黄连6克;兼大便干结,加枳实10克,槟榔10克。
二、孟澍江治疗呃逆经验 [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孟澍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8]
孟澍江教授,学名盂长泰,男,1921年7月生。江苏高邮市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医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副组长、诊断学教研组组长、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国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江苏省中医学会温病学组主任委员等职。曾选为南京市鼓楼区人民代表,评为第一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病在上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载:“太阴湿温,气分痹阻而哕者,宣痹汤主之”。此因上焦气分痹阻而作呃,病位在上,病势轻浅,外无险候,因主以宣痹汤以宣肺气之痹结。全方仅五味药:豆豉、射干、郁金、通草、枇杷叶。药取轻清,宣开肺气以止呃,此有轻可去实之意。本病在肺,其性属热,慎不可一见呃逆,不加辨证而套用丁香柿蒂散。关于宣痹汤,常于治疗感冒之后,邪留于肺,肺气痹郁而不宣者,故以一方而能治两病,“异病同治”,就是证同治亦同,这里说的证,实质指病机而言。
2.病在中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载:“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此因湿热壅遏胃气,气机不畅而作呃,与前述之肺气痹结作呃两相对待。两者病机不同,彼在肺,此则在胃,故不用宣痹汤而用新制橘皮竹茹汤。此方从橘皮竹茹汤加减而成,意在和胃降逆,胃气和降则呃逆可平,因病在气分,只宜宣展气机,故吴鞠通告诫“不宜用参甘峻补”,因愈补则愈塞,气机愈壅,则呃逆愈不能平,此属经验之谈。
此外,阳明温病,实热壅塞,又可作呃,此较气壅为哕者又深一层。本证之呃,是因胃气大实,致使肺气不降而成,此呃之特点是连续呃逆,还有腑实见症存在,通腑降逆为治疗之急务。因之可用下法,里气得通,呃逆则止,此又是下法变化之例证之一。
3.病在下焦
病在下焦的呃逆特点是呃声断续,时微时甚。从表面证象来看,其呃声断续似较连声哕者为轻,其实不然,温病见此呃逆,其整个证情虚象毕现,当已有昏陷之势,临床必须警惕。吴鞠通解释其声断续,认为“乃下焦冲虚之哕,其哕之来路也远。”此种解释,当然未能触及疾病本质,但从其“其哕之来路也远”一句来看,似指此证之呃要比上焦气痹、中焦气壅作呃者为深重,所以他说此呃属下焦。下焦之呃。意味着已是重危之候。
上述呃逆一证,有上中下三焦之分,其症情与险恶程度均有轻重之殊。当然呃逆仅是一个症状,必须结合全身情况加以判断,方能全面。
三、刘冠军治疗呃逆经验 [张文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冠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