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脾胃病证妙谛
602400000025

第25章 腹痛 (3)

第3章 腹痛 (3)

其脾阳受困之腹痛,又当另法疗治。古人谓脾属阴土,喜温而恶寒,又曰脾为太阴,得阳始运。倘其人饮茶嗜酒过度,或多食生冷硬物伤及脾阳,阳运不健,寒湿内滞,必病腹痛,其症面色淡黄,口淡无味,舌白而滑,腹满有声,或有痞块,速当用温燥药治之,如肉桂、干姜、吴茱萸、川胡椒、荜茇、木香、荜澄茄、川厚朴、白术、茯苓、大腹皮、陈皮之类。又若劳碌辛苦之人,脾阳自亏,虽不过食茶酒生冷等物,其亦有患腹痛者,此乃中虚作痛也。古人谓劳倦伤中,《内经》谓“劳则气耗”。中虚者必挟寒,寒乃阴浊之邪。故其痛并无硬块。又无饱满呕恶之苦,只温温作痛而已,当用温补中焦为主。如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益智仁、桂心、壳砂、陈皮、木香、当归之类。以上二法为脾阳受病,变生腹痛之治也。至于小儿蛔虫作痛,又在各种腹痛之外,其治自异。盖小儿肠胃脆弱,消化不健,如或多食香甜麦面之物,势必发生腹痛,甚者,因湿蒸酿,因风化虫,成为蛔厥。其痛时作时止,食入痛甚,饥则

痛作,痛甚则手足厥逆,或面有虫斑,脉候沉伏,或滑有力,治以杀虫助消化之药可也,宜用使君肉、雷丸、川楝子、青皮、陈皮、木香、川厚朴、鸡内金、壳砂、山楂、建曲之类。其他更有寸白虫、钩虫等,盘踞肠中而腹痛者,宜用上述之方药治之。

脐下为小腹,两旁为少腹。小腹之内,前为膀胱,后为大肠,中为胞室,所以此处之痛病,故有膀胱病之胞痹,大肠病之泻痢肠痈,胞室病之血燥、血滞,种类不一,当慎辨施治,方能应手取效。夫胞痹,又各脬痹,此系膀胱为湿火所阻,小溲不通,小腹热灼而痛,当用清火、利水、通窍之药,如木通、山栀子、萆、赤苓、川楝子、石菖蒲、甘草梢、香附、琥珀、枳壳、车前草、川柏之类。至于大肠病之泻痢,其小腹之痛,须从根本治疗,不得见痛治痛,故不载述。惟大肠痈者,大便燥闭不通,小腹发热而痛,其右足不能屈伸,此即大肠之内,湿火郁结,气滞血凝,成为痈毒,速当清热化湿,破血利气为主,宜用大黄、川黄连、银花、桃仁、红花、皂角刺、薏苡仁、赤苓、枳壳、青皮、厚朴、赤芍、滑石之类。所谓胞室受病而痛者,女子最多。胞室又名血室,其范围大于膀胱,故小腹两旁为之少腹,仍是血室之边际,是以少腹痛症,仍属胞室之病,当温之和之。

但血室虽居小腹,古人以肝主藏血,仍为肝脏所司,其痛当分虚实。实者非气滞,即血瘀,治宜通利;虚者非阴寒内结,即气血两亏,须用温养。大都因实而痛者,小腹必拒按,或胀而急,又当审其二便,盖因大肠居后,膀胱在前,如二便无病,方可直认胞室之痛,可用当归、延胡索、小茴香、桃仁、山楂、益母草、香附、青皮、乌药、壳砂、川楝子、郁金、茜根、泽兰、蒲黄、五灵脂等药专以行血破滞,疏气止痛为主。若二便有病,仍恐大肠、膀胱关系,切勿滥用胞室之药。如痛而喜按,形体疲乏,脉小而软,或细而滑,乃是虚痛,当用归身、官桂、淡苁蓉、艾绒、鹿角霜、壳砂仁、广木香、制香附、杞子、菟丝子之类,此小腹少腹作痛之用药,必须层次分辨也。更有新产妇人,其小腹、少腹作痛,按之有块者,乃瘀血或恶露内阻,须当通之。宜投生化汤。若无块喜按者,亦属虚寒,宜用温药。其胎前小腹痛胀,属胎不安,恐防胎堕,速当顺气安胎,以免半产,所有详理,女科专著有载,自当审慎参考也。

三、谢昌仁治疗急腹痛经验 [孙红.谢昌仁老中医治疗急腹痛的经验.陕西中医,1995;16(12):548—549]

谢昌仁教授,1919年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主任中医师,脾胃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60多年,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谢老宗东垣脾胃学说,擅长于内科杂病,但对急性腹痛的诊治亦有独特的经验。并且自拟“宗圣止痛汤”临证加减化裁。应用于各种急性腹痛,收效颇佳。

1.集诸经方,拟宗圣止痛汤

谢老论治急腹痛,多宗守仲圣诸方,善用经方治病。他选用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四逆散、白术芍药散、半夏泻心汤等方,通过临床多年的应用、验证,筛选出柴胡、甘草、枳实、枳壳,芍药、青皮、陈皮、姜半夏,黄芩、木香等作为基本方,故取名为“宗圣止痛汤”。

谢老认为急腹痛多因饮食不节,寒湿失调,精神因素或虫积、结石等、致脏腑气机阻滞,腑气通降失常,不通则痛而病发。宗圣止痛汤的功用正是解决气机阻滞的一个关键,以达到腑气以通为用的原则而设的一张良方。

2.固定方药,随病加味应用

宗圣止痛汤是谢老的经验方,以理气开郁,畅达腑气的药物所组成固定方,然后再根据急腹痛的种类不同而加味应用:如阑尾炎多加薏苡仁、败酱草,全瓜蒌,肠梗阻常加大黄、厚朴、桃仁;胰腺炎加大黄、蒲公英;胆绞痛加郁金、鸡内金、金钱草、大黄;胆道蛔虫痛加石韦、鸡内金、海金沙、延胡索;肠粘连胀痛加丹参、桃仁、川厚朴、大黄,痛经加当归、川芍、泽兰、益母草、香附、延胡索等。这些加味用药也是谢老的临床经验用药,谢老对本病的治疗,要求做到布阵为固定方药,因病加味而施,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后可因人而易,调整阴阳气血,以作善后巩固治疗。

四、王静安诊治小儿腹痛经验 [王泽涵.王静安诊治小儿腹痛经验——附186例临床报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9):60]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静安是全国第一、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业医5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儿科疾病的研究情有独钟。年逾七旬,授业解惑,仍精勤不倦。

1.临床资料 186例均系门诊病儿,其中男114例,女72例;年龄1~14岁;病程2天~1年。

2.诊治要点

王静安医师诊治小儿腹痛,上溯《内》、《难》,旁及诸家,复参己见,执简驭繁,匠心独具。病因:寒、实多见,虚、热次之。或外寒入侵、或饮冷寒中、或饮食积滞、或蛔虫内扰、或性格乖张,肝木侮土、或脾胃虚寒、或湿热内蕴等均可导致胃院以下、耻骨以上发生疼痛。病儿多以寒湿内阻、气滞、食积、虫痛为主。病位:王静安医师推崇清代,汪昂《医方集解》之说。胃脘以下之大腹,脾、胃、大小肠受病多属食积外邪;脐下少腹,多属厥阴肝经受病,多属寒,或瘀血,或溺涩;绕脐疼痛,喜吐清水,多属虫扰,痰火积热;病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治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六腑以通为用,调理气机,通降止痛,“痛随利减”、“通则痛止”。治法:寒积腹痛,散寒消积;食积腹痛,消食和中;虚寒腹痛,温中散寒;蛔虫腹痛,安蛔定痛,寒温并用,一法括数法。

3.分型证治

基本方:紫苏梗、沉香、广木香、檀香、炒香附、黄连。基本方药中多辛温,反佐一味黄连,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具有养胃清热的作用。寒积腹痛:本型见于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瓜果,伤及中阳。导致气阻而发生寒痛。表现腹痛来势较急,或兼胀满,遇冷痛甚,遇热则痛减,苔白,脉弦紧等。基本方加良姜、白芍、陈皮。名为散寒止痛汤。食积腹痛:本型见于乳食不节,或暴食强食、或临卧多食、或乳食杂进,导致食停中焦,气滞不行而腹痛。表现腹痛胀满,拒按,恶食,嗳腐吞酸,苔腐腻,脉弦滑等。基本方加山楂、神曲、谷芽、槟榔,名为消食止痛汤。

虚寒腹痛:本型见于病儿脾胃虚弱,或因停食,或过用消导与虫药损伤脾胃。致使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以失养而腹痛绵绵。表现腹痛时痛时止,喜食热饮,痛时喜按,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无力。基本方加饴糖、谷芽、麦芽、白落、白术。名为建中止痛汤。蛔虫腹痛:本型见于喜食生冷和不洁之物的小儿,致使虫入肠,虫居肠中,当寒温失调时,可引起蛔虫动扰不安而成脐腹疼痛。表现面黄肌瘦,鼻孔发痒,睡中磨牙,脐腹时痛,恶心,甚则喜吐清水,脐周可挤及条索状物,脉伏等。基本方加乌梅、细辛、高良姜、木通、川楝子、槟榔、吴茱萸、玄胡、当归、川椒,名为安蛔止痛汤。

4.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好转: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变化。

5.治疗结果

寒积型:治愈39例,其中男29例,女10例;好转7例,其中男3例,女4例;无效1例。食积型:治愈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好转19例,其中男7例,女12例。虚寒型:治愈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好转9例,其中男4例,女5例,无效1例。虫痛型:治愈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好转8例,其中男2例,女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五、汪岳尊用巴豆霜治疗肠结腹痛经验 [汪现,汪岳尊用巴豆霜治疗肠结腹痛经验,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12]

汪岳尊,从医60余载,学验俱富,名噪皖东。善用巴豆霜治疗肠梗阻。

巴豆霜在肠结中的适应证:巴豆霜主要用于因寒实结聚肠部阻塞不通的肠结,即所谓肠结中之寒结症。治疗肠结的中药方剂,报刊多载以甘遂通结汤、复方大承气汤等寒下法,而上述两案均取“寒者热之”、“实者泻之”之温下法获愈,可见肠结有寒结与热结之分。而以巴豆霜为代表药的温下通腑法实为治疗寒结的有效法门。

巴豆霜的安全与效果问题:巴豆辛热峻下,荡涤肠胃,有大毒,为治寒实结积的温下峻利之药。《伤寒》、《金匮》用巴豆者有桔梗白散、九痛丸、走马汤、三物备急丸等4方,《千金》、《外台》中用巴豆者指不胜屈,大都在于除满破结、消积排水,可见巴豆本来是临床常用之品。自易水张元素倡“巴豆亡血液,损真阴……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之说,又强调“下药宜以为戒”以来,后之从医者,遂顾忌多端,因噎废食,除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用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方外,鲜有使用巴豆之记载。然而,家父临证60余年,用巴豆霜不下数十例,辨证确切,炮制如法,每屡验其效,未尝有中毒及不良反应发生。

巴豆霜的用量:巴豆毕竟是一味峻下药,巴豆霜用量一定要适度,切勿孟浪,每次以0.3~0.6克为宜,必要时间隔4小时续服l次,1日总量可用到1.8克,得效止后服。病去嘱饮热糜粥调养胃气或辅以香砂六君方善后。

巴豆霜的炮制:巴豆之功在油,其毒也在油,为安全计,必经一番去油修治。将巴豆去壳研烂,草纸包裹,压榨多次,每次换纸,以油尽为度,取剩下之残渣即所谓巴豆霜者入药,且以平时制好备用、陈久者佳,临时压榨,倘去油不尽,恐有腐蚀肠壁之虞。再者,俗有“十巴九空”之说,故医者用时应自往药房检视,去壳存仁,依法修治,不然,如徒用空壳研烂,遂不能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