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42

第42章 痛风性关节炎 (6)

第6章 痛风性关节炎 (6)

【经验体会】 痛风急性发作期病机多由湿热瘀阻于关节所致,故拟知柏山仙汤以清利湿热,活血止痛。以知母、黄柏、荜茇、苍术、防己清利湿热;山慈菇中含有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殊效;而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脉,专治痹痛,为治痛风的要药;川牛膝、赤芍、鸡血藤活血散瘀通络;紫草凉血活血解毒效佳;陈皮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又能缓急止痛。药渣再煮泡患处,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有助于消除关节红、肿、热、痛。

【方剂来源】 赵立新.知柏山仙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4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6,14(4):41

37.四藤通络汤

【药物组成】 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g,秦艽、威灵仙、五加皮、防己、独活、牛膝、当归各10g。

【随症加减】 局部红痛明显者,加石膏、知母;局部肿胀较甚者,加泽泻、车前子;关节畸形者,加穿山甲、盐蜈蚣。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祛风通络,清热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7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35例,无效2例。

治验:李某,男,56岁。素有“痛风”病史8年,3天前因饮酒过量并外感风寒而复发。症见两足拇趾关节红肿剧痛,不能行走。发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查血清尿酸765.5μmol/L。此属湿热壅阻经络,治宜清热利湿,通络除痹。给予四藤通络汤加减。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g,石膏30g,知母10g,防己、五加皮各10g,独活、牛膝、当归各10g,甘草5g。药服4剂后,诸症减轻。原方加减再服5剂,痊愈。为巩固疗效,继以原方增减,调治周余,血清尿酸为138.8μmol/L。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经验体会】 本病以风邪为标,湿热为本。故急性期以本方祛风通络止痛为主,药后风邪既去、疼痛减轻,则加入防己、五加皮、猪苓、茯苓等利水渗湿之品,祛其湿邪,以治其本。本方以四藤、秦艽、威灵仙祛湿,通络止痛为主药;防己、五加皮祛风利湿为辅药;独活、牛膝祛风通络、兼走下肢,当归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共奏祛风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方剂来源】 潘家耀.自拟四藤通络汤治疗痛风47例.中医研究,2000,13(2):35

38.泄浊消痛饮

【药物组成】 萆薢30g,防风10g,防己10g,土茯苓15g,泽泻10g,薏苡仁25g,木通6g。

【随症加减】 疼痛甚者加制川乌、三七、乳香、没药;血瘀甚者加蛰虫、丹参;关节红肿者加地龙、僵蚕;脾胃虚弱者加黄芪、白术;肝肾不足者加桑寄生、熟地黄、肉苁蓉、续断。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泄浊清热,祛风化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显效2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经验体会】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历节风”范畴,乃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热,导致痰浊、瘀血等阻滞关节筋脉。根据辨证施治投以相应的治疗,病情可缓解,但较易复发。本病认为复发的关键在于血尿酸升高、滞留,而成湿浊蕴热,治当泄浊为先,故拟本方以奏泄浊清热,祛风化湿之功,则诸症得愈,且无复发之忧。

【方剂来源】 张志如.自拟泄浊消痛饮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福建中医药,2000,31(4):51

39.石膏四妙汤

【药物组成】 石膏60g,薏苡仁30g,黄柏10g,苍术15g,川牛膝15g,忍冬藤15g,虎杖30,白芷10g,桔梗10g,枳壳10g,蚕沙12g,丹参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奏清热利湿、和络理气。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治愈2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经验体会】 方中石膏甘、辛、大寒,以治关节红肿热痛;四妙丸(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清热除湿而利筋脉,通利关节;虎杖清热利湿,活血通经;忍冬藤清热通络;白芷消肿止痛;桔梗、枳壳一升一降,除湿消肿;丹参活血通络,共奏清热利湿、和络理气之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可选用虎杖、忍冬藤、络石藤、黄柏等抑制炎症反应,茜草、伸筋草、山慈菇、黄柏降尿酸,治标以抗炎,治本以降尿酸,随证遣药,药量勿过量,以防尿酸转移性痛风发生,或使痛风延长发作。

【方剂来源】 严淦发.自拟石膏四妙汤治疗痛风32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1):47

二、缓 解 期

1.萆薢化毒汤

【药物组成】 萆薢20g,防己10g,薏苡仁30g,当归尾10g,牡丹皮10g,木瓜12g,秦艽12g,牛膝10g。急性期加石膏30g。痛甚者加全蝎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化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愈6例(15.8%),显效18例(47.4%),好转13例(34.2%),无效1例(2.6%)。

【经验体会】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特点为湿热交蒸,阻遏气血,络脉不通而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舌苔黄或黄厚腻,脉弦数等临床症状。萆薢化毒汤具有清热化湿,凉血解毒,通络止痛之功效。方中萆薢、防己、木瓜、秦艽、薏苡仁清利热湿、舒筋通络,除痹止痛;当归、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止痛;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利关节、止痹痛且可引药下行。热象明显者加石膏以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痛甚者加全蝎能解毒散结,以增强通络止痛之效。此方中既有分清别浊,通利小便的药物,可促进尿酸排泄,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又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药物。

【方剂来源】 韩洪.萆薢化毒汤治疗痛风38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2002,30(4):47

2.八正散加减

【药物组成】 川木通10g,车前子15g,滑石30g,栀子10g,萹蓄10g,大黄10g,金钱草50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30g,忍冬藤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山慈菇10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10天。治疗期间均禁食动物内脏、海鲜等食物,禁烟、酒等刺激之物。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治愈11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经验体会】 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因病机在于素体湿热偏盛,饮食不节,以致湿热内生,故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口苦、小便黄、大便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湿热瘀滞的表现,因此,当急性发作时的治疗多以清热化湿浊为主。八正散为治疗热淋常用方,方中川木通、车前子、滑石、萹蓄、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金钱草利水除湿,清热消肿;忍冬藤清热解毒而通络止痛;栀子、虎杖、大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泻下通便;有临床报道,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等物质,可迅速减轻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止痛之效。能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加,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促进尿酸排泄。

【方剂来源】 黄建乐.八正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5,12(2):65

3.消痛汤

【药物组成】 土茯苓10~30g,车前子10~30g,萆薢10~20g,黄精10~30g,丹参15g,地龙10g。

【随症加减】 湿热蕴结型以基本方加黄柏15g,苍术10g,川牛膝15g,薏苡仁15g,忍冬藤30g,山慈菇10g,豨莶草30g,虎杖15g,威灵仙15g,甘草5g;痰瘀痹阻型以基本方加当归15g,川芎5g,桃仁10g,红花5g,威灵仙10g,白芥子10g,制天南星10g,白芍10g,豨莶草30g,甘草5g;久痹正虚型以基本方加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5g,杜仲10g,枸杞子15g,黄芪20g,鸡血藤20g,乌梢蛇1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加水浸泡约30分钟后,煎取2次药汁250ml,分2次温服。煎取第3次药汁加入适量食盐、陈醋熏洗患处,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6例。治愈32例,显效14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4%。

【经验体会】 血尿酸依然居高不下,且反复发作。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后天过食膏粱厚味,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内损脾胃,致脾肾两虚,功能失常。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分清别浊失司,水湿内生,聚湿为痰,痰湿内阻,与湿热之邪相恋,酿生浊毒,滞留血中,随血运行,流注凝涩,阻滞经络,注于骨节,日久成瘀,伤筋蚀骨而成本病。故方中用土茯苓、车前子、萆薢淡渗利湿,解毒化浊;丹参、地龙活血通经;黄精补脾胃,益肺肾。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虚益损之功,共同促使血中浊毒排泄。

本病常因贪嗜酒肉,内外相引,湿热蕴结而急发作,痛不可当,故合四妙散加忍冬藤、豨莶草、山慈菇、虎杖、威灵仙以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通络止痛之力,以缓解病情;痰瘀痹阻型多因湿热浊毒留注骨节,久着不去,故合桃红饮加白芥子、制天南星、豨莶草增强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以改善关节功能;久痹正虚多因浊毒未尽,痰瘀胶结,久羁不去,伤筋蚀骨,损伤肝肾,故合加减独活桑寄生汤加枸杞子、鸡血藤、乌梢蛇以滋肾养肝、补气益血、疏风透骨,以除久羁筋骨之顽痰瘀血。于第3煎药汁中加入具有清热解毒渗湿之食盐、活血散瘀消肿软坚之陈醋熏洗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经穴、腠理直达病所,与内服药发挥协同作用。

【方剂来源】 黄秀珍.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3,19(2):23

4.益肾化浊方

【药物组成】 黄芪、山药、生地黄各15g,白术、枸杞子、防己各12g,薏苡仁、土茯苓、车前子、瞿麦、萹蓄各30g,山茱萸、牛膝各10g。

【随症加减】 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知母、黄柏、苍术各10g,忍冬藤30g;慢性期关节皮下结石者加莪术15g,鸡血藤30g,当归10g;伴肾石者加石韦、鸡内金各15g,金钱草、海金沙各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进行3个疗程。

【功效主治】 调脾益肾,化湿泄浊。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治愈12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

【经验体会】 痛风好发于中老年形体丰腴、少运动、脏气渐衰之人群。痛风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或其病程的某一阶段必有高尿酸血症的存在。异常升高之血尿酸即“痰湿浊毒”也,责之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运化则痰湿内生,肾失气化则浊毒停留,此基础上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致痰湿浊毒流注于关节,气血不畅,经脉痹阻而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或久病必瘀,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流注关节皮下,成坚硬之“痛风石”;或湿浊不化,蕴积化热,煎熬津液成“肾结石”。因此,痛风是以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湿浊毒内停或再感受外邪等为标之本虚标实证。具体施方用药尚要审视标本轻重缓急,分期辨治。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以标急为主,应着重于化湿泄浊,通痹和络以期浊毒尽快排泄,外邪祛除;间歇期、慢性期,以本虚为主,或标实不甚,主予调脾益肾,以图脾肾尽早恢复运化气化之职,辅之以化湿泄浊,随证或加之化痰软坚,或加之通淋排石。如此既紧扣病机,又兼顾标本。从对其有效降血尿酸并维持较久时间及改善症状的实际效果来分析,本方不仅有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而且尚有一定改善嘌呤代谢,抑制尿酸合成,促进组织中沉淀的尿酸盐溶解作用,从而达到病愈目的。

【方剂来源】 黄萌高.调脾益肾化湿泄浊法治疗痛风3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5):9

5.大黄蛰虫丸

【药物组成】 大黄6g,水蛭6g,红花6g,蛰虫9g,蛴螬9g,杏仁10g,白芍10g,当归10g,穿山甲10g,白芥子10g,薏苡仁30g,地龙15g,木瓜15g,牛膝15g,生地黄12g,桃仁12g,虻虫3g,甘草3g。

【随症加减】 关节红肿甚者加黄柏15g,忍冬藤15g;痛甚加三七10g,乳香10g,没药10g;关节变形,功能障碍者加龟甲20g,白芍30g,补骨脂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