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41

第41章 痛风性关节炎 (5)

第6章 痛风性关节炎 (5)

【药物组成】 黄柏10g,栀子6g,土茯苓10g,萆薢10g,地龙10g,秦艽10g,车前子15g,防己10g,薏苡仁15g,赤芍10g,大黄6g(后下)、黄芪15g,生地黄15g,川牛膝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凉血消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0例,治愈4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经验体会】 本病多由于风热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入夜尤甚。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凉血消肿。方中黄柏、栀子清热解毒,土茯苓、萆薢、秦艽、防己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车前子、薏苡仁渗湿利水,赤芍凉血消肿,牛膝、地龙活血通络,大黄清热、活血,黄芪健脾运湿,生地黄滋阴清热。后两者既可扶正,又可防苦燥之品耗气伤阴。药理研究认为黄柏、栀子、秦艽、车前子等对尿酸钠所导致的关节炎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黄芪、防己、薏苡仁等能抑制胶原酶活性、维持结缔组织结构与功能,地龙能抑制尿酸生成,土茯苓、萆薢能降低血尿酸,车前子、薏苡仁能促进尿酸从便中排出,牛膝、赤芍、大黄等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诸药合用,能改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

【方剂来源】 谭晴心.痛风肿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60例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05

31.五土五金汤

【药物组成】 土茯苓20g,土牛膝15g,土黄连10g,土大黄15g,土鳖虫10g,金银花2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金莲花10g,金刚刺20g。

【随症加减】 伴全身发热者,加石膏30g,知母15g;湿重而关节肿甚者,加萆薢15g,防己10g;关节处色深而瘀重显著者,加穿山甲10g,赤芍10g;关节灼热明显者,加蒲公英20g,重楼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剂为1个疗程,连服1~2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8例,治愈2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75%。

治验:男,58岁。患者踝膝关节间歇性疼痛2年。3天前夜间突然右踝关节剧烈疼痛,局部红肿,行走困难。伴有头痛发热,便干尿黄。痛苦面容,右踝关节重度红肿,疼痛拒按,活动严重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尿酸688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痛风。辨证:湿热毒邪流注经络,留着关节,气血壅滞不通。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瘀通络。予五土五金汤加石膏30g,知母15g,蒲公英20g,重楼15g,7剂。嘱戒烟酒,禁食肉类、海参等,避免感冒受潮湿。7d后复诊:全身症状消失,关节红肿及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增加。查血尿酸460μmol/L。上方去石膏、知母,继服7剂。药后复诊:关节肿痛皆失,活动自如,舌脉正常,血尿酸376μmol/L。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虽可归属于热痹,但与一般的热痹有别,因热痹包括范围较广,多数情况下是指急性风湿热或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总之以外邪的入侵为直接因素。而痛风则不同,外邪的侵袭虽可成为诱因,但更重要的是湿浊内生,脏腑积热蕴毒,湿热毒邪由内攻外,发于四末,在多数情况下,不需外邪的作用就可发病。正如《外台秘要》所言:“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红热赤肿疼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攻于手足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机体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组织而发病的机制是一致的。因此,治疗应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瘀通络为主。五土五金汤即据此而设,方中土茯苓、金钱草清热利湿解毒,海金沙利湿泄浊,土黄连、金银花、金莲花功专清热解毒,土大黄清热凉血,土牛膝活血祛瘀解毒,土鳖虫功擅活血散瘀,金刚刺、土茯苓既能解毒,又能除湿通络,《本草纲目》谓土茯苓“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诸药合用,切合病机。

【方剂来源】 刘书珍.五土五金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例.四川中医,2000,19(2):82

32.消瘀散外敷

【药物组成】 蒲公英500g,土鳖虫200g,苏木100g,大黄220g,泽兰250g,当归250g,乳香220g,蒲黄200g,丹参300g,三七200g,没药200g,五灵脂650g,刘寄奴250g,老鹳草300g。

【治疗方法】 以上诸药,烘干研粉,过80目筛,装瓶备用。常规消毒病变处,以梅花针重叩患处至出血,加拔火罐,出血5~20ml,约10分钟后取罐。取消瘀散适量,用蜂蜜和陈醋将药调成糊状,均匀敷在患处,以纱布块覆盖,绷带或胶布缠绕固定。定时用陈醋浇灌于纱布块上以保持药物湿润,隔日治疗1次。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泻热消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20例,经过1~4次治疗,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全部消除,关节活动自如,为近期治愈。220例患者全部近期治愈,其中1次治愈者70例,2次治愈者96例,3次治愈者32例,4次治愈者22例。

【经验体会】 消瘀散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辅以清热通经散结药物,配合梅花针叩刺放血,共奏活血化瘀、泻热消肿、通络止痛之效。本方法对于消除关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恢复关节的活动,防止关节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迅速确切,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方剂来源】 曾凡珍.消瘀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2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9(3):28

33.泄浊豁痰散瘀汤

【药物组成】 黄柏、胆南星、白芥子、蜂房各10g,苍术12g,薏苡仁、虎杖各30g,忍冬藤、萆薢各20g,土茯苓、川牛膝各15g,穿山甲粉(吞服)、三七粉(吞服)各5g。

【随症加减】 病程3年以上或肝肾功能较差、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g,杜仲、枸杞子各2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药渣外包关节红肿热痛处,每日1次,至红、肿、热、痛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内后停用。1个月为1个疗程,每月复查1次血尿酸。一般服药1~3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除湿泄浊、豁痰开结、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6例,痊愈49例,好转3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其中病程较短者(1年以内)48例,服药20余剂即告痊愈。有32例治疗3个疗程痊愈,有2例连续服药达半年。

治验:东某,男,60岁。间歇性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继而左第1跖趾关节肿痛,交替发作已10年。开始每年夏季发作1次,继而每年发作2~5次,近2个月双膝关节亦肿痛,以右膝为甚,双侧第1跖趾关节出现结节。查血尿酸450μmol/L,诊断为痛风。诊见双膝浮髌征阳性,双踝关节肿胀,双侧第1跖趾关节肿痛、灼热、畸形,右膝围径48cm,左膝围径46cm,右耳轮有0.3cm×0.2cm及0.5cm×0.3cm痛风石,左耳轮有一粟粒样痛风石,舌淡白、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弦而数。血尿酸690μmol/L。辨证为痰浊瘀阻。治以化痰泄浊,通痹止痛。方用泄浊豁痰散瘀汤化裁,以基本方加威灵仙30g,水煎服,每2天1剂。连服6剂后足趾肿痛及双膝肿全消,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守前方加杜仲15g,补骨脂、何首乌各20g。服药30剂后复查血尿酸150μmol/L。嘱其守方每周服药2剂,连服3个月。7月中旬复查血尿酸112μmol/L,双耳轮廓痛风石完全消失。

【经验体会】 本病临床表现皆为热毒、湿浊、痰凝、血瘀所患。因此,痛风诊断一经明确,治疗便应以泄浊、豁痰、散瘀为治。泄浊豁痰散瘀汤方中黄柏、苍术、薏苡仁、虎杖、忍冬藤、土茯苓、萆薢清热解毒,除湿泄浊;胆南星、白芥子、蜂房利气豁痰,消肿散结,破结开瘀;穿山甲、三七、牛膝通络化瘀活血行血止痛。诸药合用,清热解毒、除湿泄浊、豁痰开结、散瘀通络、消肿止痛。肿痛重者加蜈蚣、制乳香、制没药,关节僵硬变形者加僵蚕、乌梢蛇、威灵仙、豨莶草,痰热重加川贝母、浙贝母,偏寒湿加川乌、草乌、附子,伴泌尿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痛风缓解期加枸杞子、杜仲、何首乌或用知柏地黄丸内服等。

【方剂来源】 游绍勤.泄浊豁痰散瘀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44

34.茵陈五苓散

【药物组成】 土茯苓60g,猪苓15g,泽泻20g,茵陈20g,防己15g,黄芪30g,萆薢30g,滑石15g,白茅根30g,牛膝15g,延胡索12g,白芍30g,甘草6g。

【随症加减】 热盛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津液耗伤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肿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秦艽、络石藤、海桐皮;关节周围红斑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下肢痛甚者加木瓜、独活;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威灵仙、姜黄。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利湿泄浊,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98例,治愈69例,占70.4%;显效25例,占25.5%;无效4例,占4.1%。总有效率为95.9%。

【经验体会】 方中重用土茯苓,缘其病因湿热郁滞,浊聚成毒而成,非大剂清热解毒,不足以挫其势;重用猪苓、泽泻、茵陈、萆薢、白茅根、滑石,旨在利尿除湿,助脾转输,使湿热痰浊之邪从小便排出;防己利水消肿,兼能止痛,用之能加强诸药的作用;黄芪一则补气行血,以助血行,散瘀通脉。全方紧扣病机,共奏利湿泄浊、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方剂来源】 唐贞力.茵陈五苓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8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464

35.健脾泻浊汤

【药物组成】 薏苡仁30g,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山慈菇12g,茯苓15g,萆薢30g,秦皮15g,虎杖15g,威灵仙9g,独活12g。

【随症加减】 痛剧者加桑枝、木瓜;血瘀明显加桃仁、赤芍;热盛加黄芩、牡丹皮;关节僵硬麻痹加鸡血藤、乌梢蛇、穿山甲。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泄浊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4例,显效19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

【经验体会】 《内经》云:“肥甘厚味,足生大疔。”嗜食肥甘或酗酒则酿湿化热,湿热内蕴则困扰脾土,致中州不运,脾土不能升清降浊,则浊气阻滞;或兼反复外感风寒,侵袭经络,气血津液受阻,从而湿热痰浊内生,流注瘀聚脉络肌肉、筋骨关节,引发关节红肿灼痛。治宜清热利湿,泄浊通络,拟方健脾泻浊汤,方中薏苡仁健脾利湿,性质平和,渗湿而不伤阴,补而不腻,苍术苦温香燥,健脾利湿功效较强,黄柏长于清利下焦湿热与苍术相伍除湿清热,土茯苓、山慈菇、萆薢、秦皮、虎杖通利泻浊。山慈菇含秋水仙碱成分,能有效地缓解痛风的发作,土茯苓、山慈菇、萆薢、秦皮、虎杖等能增加尿酸的排出。牛膝强筋骨、补肝肾利水通淋,引药下行,威灵仙、独活辛散祛风,通络止痛。

【方剂来源】 左文杰.自拟健脾泄浊汤治疗急性痛风34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4):17

36.知柏山仙汤

【药物组成】 知母10g,黄柏12g,山慈菇15g,威灵仙12g,苍术10g,川牛膝18g,赤芍15g,防己12g,陈皮10g,鸡血藤30g,紫草15g,荜茇20g,甘草10g。

【随症加减】 痛甚加乳香、没药各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肿甚加薏苡仁30g;热重者加栀子10g,黄芩10g,忍冬藤18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并将药渣再煮,泡患处。

【功效主治】 清利湿热,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0例,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