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43

第43章 痛风性关节炎 (7)

第6章 痛风性关节炎 (7)

【功效主治】 搜剔瘀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治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经验体会】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痹证日久乃瘀、痰、湿三气杂至,相互搏结,胶固不解所致。叶天士曰:“久则邪已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泄之。”并认为:“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宗前贤之说,吾选大黄蛰虫丸加减治之。方中大黄逐瘀攻下,并能凉血清热;诸虫善走络道,搜剔瘀血,通关破结,势猛效宏;再伍以化痰、除湿、通络之品,则瘀去而络通,痰化湿消,顽证获愈。炎症得到控制后,为了防止复发,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以及虾、蟹、鸡汤、鱼卵等),避免饮酒,防止受凉、劳累和过度肥胖。平时多饮水。关节肿痛消失后,每周仍需服药2~3剂,能促进尿酸的排出。

【方剂来源】 彭伟.大黄蛰虫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16(2):43

6.大柴胡汤

【药物组成】 大黄10g(后下),柴胡、黄芩、枳实、赤芍、苍术、牛膝、黄柏各10g,山慈菇20g,姜半夏6g,甘草6g,忍冬藤20g,大枣3枚。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解热祛风,除湿通络,泻腑理气。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治愈11例,显效12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经验体会】 痛风患者往往先有郁热在里,感邪或饮食而诱发或加重。据其典型症状辨证湿热中阻,脉络不通。再结合大柴胡汤证候,病机特点是邪郁少阳,兼阳明里实,两者有相同的病理机制。方中柴胡解肌退热,疏肝散瘀。张元素认为“柴胡性味俱轻,阳气升也,苦寒以发散表热”。柴胡与黄芩相合则清泄在表邪热;大黄、枳实消积散瘀,理气导滞;赤芍活血解毒,凉血消肿,甘草柔肝止痛。法半夏祛湿化痰,消痞散结,黄柏泻火解毒,退虚热,苍术、忍冬藤皆可祛风除湿,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上述大柴胡汤诸药合用,共奏解热祛风除湿通络,泻腑实理气之功,其药证相符,收效亦捷。

【方剂来源】 杨德才.大柴胡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19(2):159

7.海桐寻骨汤

【药物组成】 海桐皮18g,寻骨风25g,黄柏10g,木瓜10g,白芍15g,车前子10g,黄连6g,薏苡仁30g,玄参10g,牡丹皮10g,通草6g,生地黄10g,延胡索10g,泽泻10g,土茯苓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29例,治愈82例,好转4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12%。

【经验体会】 痛风发病多因烟酒过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所致湿热内蕴,下趋于关节,瘀滞日久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其病机是湿热下注,经脉瘀阻,治当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自拟海桐寻骨汤方中黄连、黄柏、车前子、泽泻、通草清热解毒利湿;薏苡仁、土茯苓健脾渗湿除痹;生地黄、玄参、牡丹皮清热活血散瘀;海桐皮、寻骨风、木瓜、白芍、延胡索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方剂来源】 陈廷生.海桐寻骨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29例.河北中医,2003,25(7):540

8.火针围刺法

【治疗方法】 患者取舒适体位,让病变部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局部常规消毒,根据病变部位、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的不同选用粗细不同的火针,将火针置于乙醇灯上烧红至白亮时快速准确地在病变部位进行围刺,然后在病变部位散刺数针,针刺深度视病变部位不同而深浅不一,一般0.3~1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后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病变局部清洁干燥,以免局部感染。

【功效主治】 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0例,治愈28例,显效10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经验体会】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明显的临床表现。该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外感风热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内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痹阻经络,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瘀血痰湿痹阻关节所致。目前尚无根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疗法,服西药别嘌呤醇及秋水仙碱等药物也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易于复发,且副作用大。采用火针围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火针围刺法是根据中医学“以痛为腧”的理论取穴,火针疗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而且对腧穴的刺激时间长,刺激量大,能持久地产生治疗作用。在治疗的同时,嘱患者进行饮食调理,忌食高嘌呤食物,避免饮酒。

【方剂来源】 钱伟华.火针围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9,18(4):25

9.加味当归四逆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g,白芍10g,生地黄10g,玄参15g,黄柏8g,木瓜10g,薏苡仁10g,桂枝5g,细辛2g,木通10g,苍术10g,摇竹消15g,甘草4g。

【随症加减】 急性期红肿痛甚者加知母20g、石膏10g、桑枝30g;慢性期加黄芪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除湿止痛,舒筋活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痊愈12例(占33%),显效14例(占39%),有效7例(占20%),无效3例(占8%),总有效率为91%。

治验:胡某,男,60岁。患者5天前觉双手腕疼痛,活动不能自如,1天后即微红肿热疼痛,大便略干。苔薄,脉弦滑。两腕、指关节微红肿,明显压痛,3年前曾患痛风病。血尿酸540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加知母20g、石膏30g、桑枝15g、黄芪15g,服6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续服5剂,症状消失,旋即复查血尿酸368μmol/L,1年随访未复发。

【经验体会】 本病多因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蕴久则热极生毒,湿热毒邪阻于经络,流注关节而致血脉瘀阻,关节红肿热痛。治宜清热除湿止痛,舒筋活络。方用黄柏、玄参、薏苡仁、木瓜、苍术、知母、石膏、桑枝清热除湿;细辛、摇竹消温经止痛;当归、白芍、木通、桂枝舒筋活络。急性关节红肿期重加知母、石膏、桑枝以加大清热力度,慢性期虚弱者则加黄芪、山茱萸、枸杞子以补益气血。

【方剂来源】 刘和平.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47

10.加味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

【药物组成】 丁香50g,肉桂50g,甘松50g,红花25g,山柰25g,乳香30g,没药30g。

【治疗方法】 将以上二方分别烘干,研细,过80目筛,再分别装瓶备用。使用方法:先在患处中心点敷以海浮散0.5g,再在其上敷以加味丁桂散适量,(可视红肿范围大小而调整剂量)。再将加热后的布质黑膏药盖上(贴以双层医用胶布也可),勿令药粉滑散或泄气,应使四周皮肤与膏药紧密粘连。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86例,显效159例,占85.48%;有效25例,占13.44%;无效2例,占1.08%。总有效率98.92%。

【经验体会】 本病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甘肥厚味,脾胃损伤,运化失职,内湿蕴积,复感风寒湿邪,经络痹阻,气血失畅,瘀血痰浊阻痹关节,而成斯症,故治疗以通为本。方中丁香、肉桂散风湿,通血脉,利关节;红花、山柰、甘松活血散瘀。全方以芳香类药物为主,取其通、散之功能,更配以乳香、没药,大大增强了活血祛瘀、消肿定痛的作用。

【方剂来源】 印山水.加味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86例.中医外治杂志,2002,11(5):17

11.加味鸡鸣散

【药物组成】 木瓜15g,槟榔10g,吴茱萸6g,陈皮10g,黄柏10g,牛膝10g,薏苡仁30g,桑枝15g,萆薢15g,山慈菇10g,海桐皮15g,地龙10g,黄芪20g。

【随症加减】 关节红肿灼热加水牛角、忍冬藤,痛剧加乳香、全蝎、延胡索,气虚加党参,关节肿胀加炮穿山甲、苍术,瘀血加丹参、川芎、桃仁。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治愈11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

治验:肖某,男,68岁。右足背部反复发作肿痛2年,确诊为“痛风”,予以别嘌醇、吲哚美辛等药物治疗,疼痛时作时止。因最近停药,昨晚右足背部疼痛剧烈,服止痛药无效。诊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及外踝肿胀、疼痛,行走艰难,痛处局部灼热,小便短小,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滑,血尿酸641μmol/L。诊为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留注关节、痰瘀互结、气血痹阻。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处方:木瓜15g,吴茱萸6g,陈皮10g,槟榔10g,黄柏10g,牛膝10g,薏苡仁30g,桑枝15g,萆薢15g,山慈菇10g,海桐皮15g,乳香10g,全蝎6g,延胡索10g,地龙10g,日1剂,水煎服。7剂后,肿消大半,诸症减轻,原方加黄芪30g,炮穿山甲10g。调治1个月,复查血尿酸436μmol/L,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 鸡鸣散出自《证治准绳》,由紫苏叶、吴茱萸、木瓜、槟榔、桔梗、陈皮、生姜组成,功能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为治湿脚气而设。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而与“痹证”有别。本病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湿为阴邪,重浊缠绵,不易速去,凝聚成痰,停于经络关节;湿又常与热相合,胶结不解,痹阻经络关节;痹病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瘀阻经络关节而见关节肿大、畸形。湿、热、痰、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鸡鸣散治湿脚气与本病病机相合,木瓜、吴茱萸、陈皮、槟榔、薏苡仁、萆薢行气解郁、祛湿化浊、通络除滞,黄柏、山慈菇清热解毒散结,牛膝、海桐皮、桑枝、地龙祛风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扶正,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使湿热去,经络通,病自愈矣。

【方剂来源】 王柏青.加味鸡鸣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2):593

12.加味四妙丸合针刺放血

【药物组成】 苍术、黄柏、牛膝、徐长卿各10g,薏苡仁、土茯苓、桑枝各30g,车前子、豨莶草各20g,甘草6g。

【随症加减】 兼表证者加羌活、防风各10g;湿甚者加萆薢20g;热重者加忍冬藤30g,知母、牡丹皮各10g;慢性反复发作者去黄柏,加黄芪30g,桂枝6g,白术15g;痛风结节形成加金钱草30g,威灵仙1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配合针刺法:取患侧行间、太冲、内庭、陷谷、丘墟、大都穴用泻法;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累及其他关节者加该关节周围局部穴位。同时,均在红肿热痛关节部位用三棱针或七星针散刺放血,出血量以2~3ml为宜。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3例,治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3%。

【经验体会】 本病证属风湿热痹,与人的先天禀赋、脾肾虚弱有关,或后天嗜食膏粱厚味及酗酒,致使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日久,为瘀为痰,阻滞经络,流注关节而发病。加味四妙丸中,以苍术、薏苡仁、黄柏、土茯苓清热燥湿,健运脾胃;桑枝、牛膝、徐长卿、豨莶草祛风通络,补益肝肾;车前子清利痰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起到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宛陈则除之”。《素问·血气形志》又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故针刺放血以泻其邪,以行间、太冲、内庭、陷谷、丘墟、大都穴,泻其有余;以足三里、太溪、三阴交,补其不足,从而达到疏通经络之目的。如此针药合用,故而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来源】 马兴.加味四妙丸合针刺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3例.江苏中医,2005,(1):7

13.加味四妙勇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