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22

第22章 类风湿关节炎 (18)

第3章 类风湿关节炎 (18)

【随症加减】 寒重者加附子10g(先煎),风重者加麻黄10g,湿重者加薏苡仁15g。风寒湿虚证者,原方加党参、白术、鹿角胶、紫河车,以益气养血、温补脾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痛重者,加乳香10g,没药10g,以活血通络止痛;腰膝酸软较重者,加枸杞子15g,杜仲12g,续断10g,鸡血藤15g,以补肝肾,强筋骨;上肢重者,加用桑枝、豨莶草;下肢重者,加牛膝、独活、桑寄生,以达引药下行,辅助药力的作用。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8例,近期控制26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4%。

【经验体会】 方中白芍滋肝血疏肝风,对由于正气不足引起的四肢拘挛疼痛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制川乌、草乌性味辛苦温,归心脾肝肾经,既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又有强力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中含有白芍甙等成分,具有抑制中枢神经,增强免疫、抗应激、促进免疫细胞及机体代谢等功能;川乌、草乌有抗炎、抗风湿、镇痛、局部麻醉及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抗变态反应等功效。三药为君,辅助以雷公藤、青风藤、乌梢蛇、伸筋草、当归、桂枝、防风等共同起到辅助正气,祛除风寒湿邪,疏通经络,温养肢体,调和营卫的作用。

【方剂来源】 杨炳勋.一白二乌汤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中医研究,2005,18(9):45

106.益气通痹汤

【药物组成】 黄芪30g,白术20g,五味子20g,当归20g,红花10g,独活15g,川乌头10g,香附12g,麻黄6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健脾益气,祛痹除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68例,临床缓解39例,显效59例,有效5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9.3%。

治验:赵某,女性,44岁。5年前左腕无明显诱因肿痛,1周后发展至双手、双腕、双肩、双肘、双足诸关节。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几年来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抗风湿治疗。2个月前因感冒、关节肿痛加重,活动困难,疲乏,纳呆。检查:双肩活动时疼痛,左肘屈曲畸形、压痛,双腕Ⅱ度肿胀、压痛,双手第二、三掌指关节肿胀、压痛,左手第三指及右手第二、四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压痛,双腕关节Ⅱ度肿胀,压痛,右足第二、四跖趾关节肿胀压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痛痹。证属正气虚,寒湿邪胜,治以益气健脾,补血行瘀祛寒胜湿。处方:益气通痹汤。黄芪30g,白术20g,五味子20g,当归20g,红花10g,独活15g,川乌10g,香附12g,麻黄6g。连服15剂后,关节疼痛稍减,有效不改方。服至40剂,关节肿痛明显减轻,生活能自理。服至90剂,关节肿胀消退,疼痛消失,病情缓解出院。恐复发,原方继续服4个月,随访未复发。

【经验体会】 痹证均夹湿,祛湿必先实脾,故益气通痹汤中用黄芪、白术、五味子补气健脾,当归、红花补血化瘀,香附疏肝理气,川乌、独活祛风逐寒胜湿,麻黄通阳气、开腠理以祛邪外出。

【方剂来源】 王禄海.益气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68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1):27

107.益肾活血蠲痹汤

【药物组成】 鹿角霜12g,桑寄生20g,熟地黄15g,当归10g,黄芪15g,羌活6g,独活6g,秦艽6g,乌梢蛇6g,乳香3g,没药3g,雷公藤12g,炙甘草6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益气祛邪,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治愈6例,显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

【经验体会】 方中鹿角霜、桑寄生、熟地黄、当归、黄芪、炙甘草等具有益肝肾、补气血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羌活、独活、秦艽蠲痹止痛,乌梢蛇旨在搜风透骨,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又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雷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有特殊的控制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补益肝肾,能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软骨与骨质的修复,增加骨密度,防治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的形成和发展,防止骨折,保护关节功能。调补气血可以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可以抑制血管增生,具有增强纤溶作用,不但能纠正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凝血异常,更能防止滑膜炎症的持续。

【方剂来源】 梁亚敏.益肾活血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6):37

108.痹痛消

【药物组成】 桂枝6g,香附12g,延胡索12g,三七6g,木瓜20g,威灵仙20g,麻黄6g,附子12g,防风9g,白芍24g,甘草6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关节肿胀者,配合熏洗。以10天为1个疗程,长者5个疗程,短者1个疗程。

【功效主治】 通络除痹,行气祛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86例,临床治愈120例,占42%;显效105例,占37%;好转41例,占14%;无效20例,占7%;总有效率占93%。

【经验体会】 治疗本病应遵循中医痹证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掌握辨病位,辨寒热、辨脏腑、辨气血四个方面。①辨病位重用引经药:皮肤肌肉受病者,其病浅而轻,治疗应药轻量小;筋脉骨节受病者,其病深而重,治疗应药猛量大。临床上,发病部位不同,治疗用药亦有不同。如病发颈、肩、背、手臂者属上,发生于腰、髋、膝、踝、足趾者属下。风性炎上,湿性趋下,病在上者以祛风为主,加羌活、桑枝以引药上行;病在下者以祛湿为主,加独活、牛膝引药下趋;病在腰者,以温阳补肾为要,加续断、杜仲、桑寄生引药直导病巢。②辨寒热明确病性:寒痹一般以关节冷痛、无局部红肿灼热,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剧,苔白脉紧,治疗宜用大辛大温之附子,附子作用平和,先煎可缓其毒性。

热痹发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关节红肿热疼,苔黄脉滑数,治疗宜选石膏、知母、薏苡仁清热利湿,祛风通络。③辨脏腑肝脾肾同治:痹证与五脏之间的关系甚密。“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痹证多累及肌肉筋骨,肌肉筋骨又必累及其所主,故临床上痹证涉及的脏腑以肝脾肾三脏为多见,加用杜仲、牛膝、桑寄生、黄芪、黄精之类以补脾气、益肝肾。④辨气血益气和血通络:一是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闭经络,可出现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证;二是病久气血亏耗,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因此,在治疗痹证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土强可胜湿,气足无顽麻。”除祛风、除湿、散寒、清热外,应参以益气和血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方剂来源】 时梅莉.自拟痹痛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8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5):383

109.逐痹汤配合针挑疗法

【药物组成】 蜂房12g,制川乌12g,乳香10g,威灵仙15g,松节15g,蜈蚣3条,乌梢蛇18g,豨莶草30g,当归10g,鸡血藤20g。

【随症加减】 偏热者加石膏30g,忍冬藤25g;偏寒加附子12g,桂枝10g;挟湿加薏苡仁30g,苍术15g;痰盛加法半夏15g,白芥子15g;关节肿胀畸形加僵蚕15g;久病肾虚加牛膝15g,桑寄生30g,鹿角霜30g;气虚体倦加黄芪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配合针挑疗法:选穴原则为根据患病部位循行经脉,采取局部与远端选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上肢:肩髎、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池、阳溪。下肢:环跳、五枢、血海、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解溪、申脉、照海、阿是穴。针挑方法:以大号缝衣针(长约5cm)用细针挑筋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挑背部腧穴时取俯卧位),针挑部位常规消毒和局麻,针尖刺入挑点皮肤,横刺表皮,翘高针尖,提高针体作左右摇摆,把挑点的表皮拉断,再挑起一些稍具黏性的皮下纤维,一边挑摇,一边旋转针体,把纤维缠在针体上拉出,挑出针孔周围的纤维约40~50条。挑毕,针挑处涂上碘酒,盖上无菌纱布。每天1次,每次2穴,7次后休息5天,再行下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搜风剔邪,通络行气。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00例,近期控制53例,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经验体会】 方中用蜈蚣、乌梢蛇搜风通络;蜂房、川乌、乳香活血通经止痛;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血行风自灭。加之针挑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用针挑治疗本病,其刺激点和操作方法均有特异性和优良性,在选穴上保持了传统的局部选穴配合循经辨证选穴的特点,在操作上,通过特制的针具作用于穴位皮部,在穴位上不断挑摇摆动,使之对机体产生良性刺激,挑出白色纤维可祛瘀生新,充分发挥卫气的作用,起到疏通经络,推动气血的运行之功效。

【方剂来源】 宁晓军.逐痹汤配合针挑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11):25

110.益肾除痹汤

【药物组成】 补骨脂、桑寄生、续断各15g,鹿衔草12g,生地黄、当归各20g,忍冬藤、白芍各30g,秦艽、威灵仙、黄芪、乌梢蛇、红花、白术、炒麦芽各10g,细辛3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祛风通络,除痹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8例,治愈7例,显效30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54.41%,总有效率为91.18%。

【经验体会】 方中补骨脂、桑寄生、鹿衔草、续断、生地黄、黄芪、当归、白芍具有补肾、强筋壮骨、益气养血以扶正治本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秦艽、威灵仙、忍冬藤、乌梢蛇、细辛、红花祛风通络止痛以治标;白术、炒麦芽调和脾胃。诸药合用,标本兼治。

【方剂来源】 刘春景.益肾除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8例.新疆中医药,2005,23(2):18

111.地龙通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