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21

第21章 类风湿关节炎 (17)

第3章 类风湿关节炎 (17)

治验:吕某,女,42岁。四肢关节肿痛,晨僵伴低热(37.7℃左右)4个月,查双手第2、3掌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活动受限,两腕、踝部亦肿。左肘关节外侧触及一约0.8cm×0.5cm×0.5cm大小的皮下结节,苔白腻,脉滑数。X线片提示:两侧腕、掌、指骨骨质疏松,软组织肿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湿热型)。治宜清热化湿,祛瘀通络。予消关汤加减:石膏、薏苡仁、桑枝各30g,忍冬藤、白芍各15g,羌活、独活、蚕沙、当归、三棱、莪术各10g,土茯苓5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药2周,晨僵减轻,低热见退,上方白芍加至24g,加减治疗5周,患者低热虽退,但关节肿痛未减,局部畏风恶寒,即改以寒湿型辨治:制川乌(先煎1小时)、熟地黄、淫羊藿、乌梢蛇、羌活、独活各15g,桂枝、白芥子各10g,甘草6g。加减药有桑枝、牛膝、当归、桃红、蜈蚣等,治疗6周余,晨僵肿痛明显减轻。后加入益肝肾,补气血如黄芪、鹿角胶、熟地黄、山茱萸之品,继续治疗近5个月,关节症状基本消失,后改用药酒巩固疗效,6个月后恢复工作。

【经验体会】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蚕沙祛风胜湿止痛;薏苡仁、淫羊藿健脾补肾祛风湿;乌梢蛇、马钱子通络消肿止痛;当归、白芍补养阴血而防辛散之药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临床要根据寒热痰瘀之有无,正气虚衰之程度,灵活应用。痹证日久,耗气伤血,损及肝肾而致正虚体衰,则屡发不已。因此,后期益肝肾、补气血、利关节尤为重要。人参、黄芪、冬虫夏草、当归、川芎及鹿角胶、山茱萸、牛膝、熟地黄、枸杞子均可加减配用。

【方剂来源】 杨来禄.消关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4例.河北中医,2004,26(5):334

100.新独活汤

【药物组成】 黄芪20g,当归15g,防风15g,青风藤20g,秦艽15g,牛膝12g,杜仲15g,伸筋草15g,川芎15g,独活15g,肉桂10g,透骨草15g。

【随症加减】 上肢肿痛加羌活、桂枝;肢体怕冷加肉桂、附子;疼痛剧烈加延胡索、全蝎、蜈蚣;肿胀明显加桑白皮、茯苓。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壮骨强筋。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2例,完全缓解20例,占32.26%;显效34例,占54.84%;有效6例,占9.68%;无效2例,占3.22%;总有效率为96.78%。

【经验体会】 新独活汤是在《备急千金要方》独活桑寄生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以独活、牛膝、肉桂等,入肾经,搜利筋骨风湿,使邪外出;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壮骨强筋;黄芪、当归、川芎益气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青风藤、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血、通络,且青风藤现代研究不仅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与调节作用,而且还有镇静降压,抗心律失常功能;肉桂能入肝肾血分而祛寒;秦艽、防风为风药,周行肌表,且内能胜湿耳!诸药协力,使风邪得清,气血得充,肝肾得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诸症自解。

【方剂来源】 樊万红.新独活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1,17(1):20

101.宣痹汤加味

【药物组成】 防己20g,杏仁、制半夏各10g,姜黄连、赤小豆、薏苡仁、海桐皮、连翘、滑石、栀子各15g,蚕沙6g。

【随症加减】 关节肿痛甚者,加忍冬藤20g,木瓜15g;热毒甚者,加石膏30g,黄柏10g;湿浊甚者加白术12g,厚朴10g;热甚伤阴者,去滑石、赤小豆,加玄参10g,生地黄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宣痹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8例,治愈3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治验:黄某,女,30岁。四肢关节肿痛半年,加重月余。患者于半年前久居潮湿之地,逐渐出现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痛,活动功能受限,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诊见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得凉则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手不能握,足难以履步,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中医诊为痹证,证属湿郁热壅、痹阻经络。治以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以宣痹汤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1天3次。服药30剂后,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再守原方服用30剂,临床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经验体会】 本病可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尤以风湿热痹多见。治疗宜清热除湿、宣痹通络。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为治疗湿热痹阻而设。方中防己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为主药;蚕沙、薏苡仁、姜黄、海桐皮除湿行痹、通利关节,协助防己以通络止痛;连翘、栀子、滑石、赤小豆清热利湿,以增强防己清热除湿之功;半夏燥湿化浊,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邪,均为佐使之品。全方合用,有清热利湿、宣痹止痛的功效。由于本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短期内难以收效,故应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方剂来源】 邓官兴.宣痹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湖北中医杂志,2003,25(5):44

102.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川芎10g,全蝎10g,蜈蚣10g,羌活10g,独活10g,六方藤30g,白豆蔻15g,炒柴胡10g,枳壳10g,甘草6g。

【随症加减】 气血虚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丹参等益气养血活血;阴虚者加生地黄、知母、秦艽、牡丹皮等滋阴清热;阳虚者加附子、杜仲、桂枝等温阳散寒。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8例,临床缓解2例,占7.14%;显效11例,占39.29%;有效12例,占42.86%;无效3例,占10.71%。总有效率为89.29%。

【经验体会】 本病病因、病机关键在“瘀”,乃由于气血瘀滞而导致上述一系列症状,故治疗应重在活血化瘀。但又因类风湿关节炎一般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久病必致脏腑气血虚损,若一味大剂活血祛邪,则会耗气劫血,使本来虚损之体更虚,则瘀邪难除。所以治疗此病,须谨守病机,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临床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就是本着以上原则拟方用药的。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全蝎、蜈蚣为主药,有较强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羌活、独活、六方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加强主药之功效;气行则血行,故用柴胡、枳壳理气行血;白豆蔻、甘草理气健脾,消除治痹之药易伤脾胃之弊。临床上又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而随症加减。

【方剂来源】 闫霞.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8例.广西中医药,2003,26(2):31

103.熏蒸法

【药物组成】 川乌、生草乌、细辛、白芷、乳香、没药各12g,忍冬藤、透骨草各30g,威灵仙60g,独活、羌活、防风、红花、桂枝各9g。

【随症加减】 如关节僵硬变形者,加穿山甲、乌梢蛇各15g,皂角刺、僵蚕各12g;气短、自汗、腰酸乏力者,加黄芪30g,杜仲20g。

【治疗方法】 将中药放入汽浴蒸发锅,加适量开水,接通电源,待药沸后气浴舱温度达到38~40℃时,嘱患者脱去衣服,躺在熏蒸床上,用床单盖好,开始蒸汽浴并计时,舱内温度控制在42~45℃,每日1次,每次30~4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根据病情再继续治疗,每次治疗完毕,将熏蒸床消毒备用。蒸汽浴治疗后,患者要在温暖、宽敞、干燥的休息室内休息1小时,同时补充水分、饮料,以温度适中的果汁和淡水为宜。在进行蒸汽浴的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功效主治】 祛风散寒,通络除痹。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6例,治愈20例,占43%;有效22例,占48%;无效4例,占9%。总有效率91%。

【经验体会】 熏蒸疗法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驱邪而不伤正气,是内病外治,由内透表,通经活络,发汗而不伤营卫的好方法。其治疗机制主要是利用药物作用及物理温热作用,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和全身生理、病理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采用中草药蒸汽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通过中草药加温后产生的热量,来熏蒸周身肌肤,使周身毛孔扩张,将深伏于关节、经络、骨骱的瘀血痰浊等病邪从毛孔透出,同时药物从毛孔进入体内,帮助恢复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来源】 葛振强.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6例.新疆中医药,2002,20(5):24

104.阳和汤加减

【药物组成】 附子10g,麻黄6g,熟地黄20g,鹿角片10g,炒穿山甲6g,炒白芥子6g,甘草10g,防己10g,防风10g,炒白芍20g,黄芪15g,白鲜皮15g。

【随症加减】 上肢疼痛者加桑枝30g,下肢疼痛者加牛膝15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6例,治愈29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91%。

【经验体会】 方中将原阳和汤中肉桂改为附子,后者能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其性辛温大热,温经散寒之力极强,胜于肉桂,用于寒湿痹证,效果更佳;配伍麻黄、防风辛温散寒,既加强温经散寒之功能,又开腠理,祛逐表里寒湿,使邪有出路;白芥子散结通络,能祛除皮里膜外之痰,此处正是寒痹证之痰浊停留之所,实为化痰散结之首选,配以穿山甲疏通经络作用更强;熟地黄、鹿角胶、白芍补血填精,使营血得充;黄芪补气;防己利水消肿;甘草、白鲜皮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能温补营血不足,又能温散阴凝寒痰,使阴破阳回,寒消痰化。

【方剂来源】 王北.阳和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6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2006,25(7):392

105.一白二乌汤

【药物组成】 白芍12g,制川乌、制草乌各9g(先煎),当归10g,雷公藤9g,桂枝6g,防风12g,羌活12g,青风藤15g,乌梢蛇9g,伸筋草12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