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关节炎临床验方荟萃
602000000023

第23章 类风湿关节炎 (19)

第3章 类风湿关节炎 (19)

【药物组成】 地龙30g,威灵仙15g,海风藤15g,忍冬藤15g,杜仲15g,牛膝15g,红花15g,桑寄生30g,当归15g,桂枝10g。其中地龙用量要大,一般20~30g。

【随症加减】 加减:偏寒的加附子并加重桂枝用量,偏热的加白薇、地骨皮等。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通络祛风,活血除痹。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00例,经治疗2~3个疗程以上(最多6个疗程),本200例显效152例(占76%),缓解28例(占14%),无效20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治验:患者,73岁。四肢关节疼痛12年,加重3个月,查手指僵硬变形,双上肢肌肉萎缩,指尖冷,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证(混合型)。法宜活血通络祛湿温经止痛,药用:地龙30g,威灵仙15g,桂枝12g,忍冬藤20g,杜仲15g,红花15g,白芍20g,甘草10g,苍术15g,附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1个月后,四肢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双手指活动已较灵活,双上肢肌肉萎缩也明显改善。继续服药1个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加服1个疗程。

【经验体会】 本病属正气不足,风寒湿之邪气乘虚而入所致。病情迁延日久,经络气血痹阻,久而成痹,以致筋萎肉缩,骨质变形。在这种情况下临床以地龙通痹汤通络祛风,活血除痹。

【方剂来源】 崔杜君.自拟地龙通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00例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3):199

112.益肾通痹汤

【药物组成】 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淫羊藿、青风藤、海风藤各15g,鸡血藤、白芍、桑枝各30g,忍冬藤、生地黄各20g,地龙、蜂房各12g,全蝎、土茯苓、防己各1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补肾祛寒,通络除痹。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01例,治愈13例,显效44例,好转3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7%。

【经验体会】 方中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淫羊藿、白芍、生地黄滋补肝肾,强壮筋骨;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鸡血藤、地龙、全蝎、蜂房活血逐瘀、通络止痛,以改善关节晨僵、屈伸不利;土茯苓、防己除湿通络、消除关节肿胀。诸药合用可奏滋补肝肾、祛风除湿、化瘀通络之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方剂来源】 张志明.益肾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1例.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32

113.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组成】 黄芪15g,当归12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青风藤20g。

【随症加减】 若临床表现以肿胀疼痛明显或局部皮色暗红或紫暗,有结节红斑、舌质红、苔白腻或舌质紫暗、少苔、脉弦滑或细涩等,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者,重用活血化瘀、祛风逐痰药物,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桑枝、薏苡仁、苍术、黄柏、萆薢、防己等清热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伴有发热者可加柴胡、石膏等清热;血沉增快及抗“O”增高者可加半枝莲、山慈菇、黄柏清热解毒、化瘀;伴骨质有改变者可加补骨脂、肉苁蓉温肾助阳;伴胸腔及心包积液者加茯苓、白术等祛湿健脾。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显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经验体会】 本病形成的主要病理为正虚邪侵,络脉不通,日久痰瘀互结。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其方重用黄芪补气,辅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及地龙活血通络。《本经》记载赤芍除血痹,川芎主寒痹筋挛,缓急;《别录》载当归治湿痹;《本草纲目》载红花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之功;地龙“主历节风痛”等。根据药理研究,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抗炎作用;赤芍、川芎及当归等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及抗炎之功。

【方剂来源】 张彦.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43

114.固本除痹汤

【药物组成】 黄芪30g,当归尾12g,川芎9g,鸡血藤12g,防己10g,威灵仙10g,木瓜12g,川牛膝10g,透骨草12g,寻骨风12g,乳香9g,没药9g,蒲黄9g,甘草6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固表、除湿通络。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显效25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

【经验体会】 本病临床多以虚实夹杂为多见,根据此病机特点,临床在祛风除湿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来重点加以治疗,一方面固护本源,防邪再犯,另一方面则可助气行血,宣通经络,共奏祛邪扶正之目的。固本除痹汤中黄芪益气固表,一方面扶正助驱邪,另一方面又可防邪再犯;当归尾、川芎、鸡血藤、川牛膝、乳香、没药、蒲黄可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药均有抗炎、镇痛的功效,而蒲黄则还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防己、威灵仙、木瓜、透骨草、寻骨风则具有祛风除湿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消炎、消肿、止痛等作用。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固表、除湿通络之功。

【方剂来源】 贾春容.益气活血法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38例临床研究.四川中医,2005,23(1):31

115.雷虫龙虎汤内服外敷

【药物组成】 雷公藤6g,虎杖15g,乌梢蛇30g,全蝎4g,蜈蚣2条,黄芪20g,乳香6g,没药6g,熟地黄15g,秦艽10g,白花蛇舌草10g,当归10g,桑寄生30g,威灵仙15g,炙甘草1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每次将服后药渣趁热敷于患处关节15分钟左右。30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搜风透骨,通络止痹。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4例,临床治愈12例(35.3%),显效15例(44.1%),有效4例(11.8%),无效3例(8.8%),总有效率91.2%。

【经验体会】 方中,熟地黄、桑寄生、黄芪、当归、炙甘草等药,具有益肝肾补气血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雷公藤、虎杖、秦艽、白花蛇舌草、威灵仙等,均有除风湿、去痹痛功效;乌梢蛇、全蝎、蜈蚣等,有搜风透骨、通络止痹之功;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方剂来源】 李光华.自拟雷虫龙虎汤内服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观察.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308

116.清痹汤

【药物组成】 丹参30g,当归尾、川牛膝各20g,地龙、全蝎各15g,白花蛇10g,三棱、莪术各10g,桂枝8g,甘草6g。

【随症加减】 夹风湿者减三棱、莪术,加羌活;夹湿热者减桂枝,加黄柏、薏苡仁;夹痰浊者加僵蚕、竹茹;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熟地黄。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化瘀通络、搜风散结。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0例,治愈4例,显效18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经验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是由“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虚弱之体所致。郁久则生热炼痰成瘀,结聚滞留关节内使骨节肿胀、疼痛,甚至变形。针对病机转归,着重“痰”、“瘀”、“结”的治疗,故采用内服自拟清痹汤。方中丹参、当归尾、地龙行气活血化瘀;全蝎、白花蛇搜风通络;三棱、莪术散结祛痰;牛膝、桂枝通络活血以搜痰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化瘀通络、搜风散结之功。

【方剂来源】 陈扬荣.自拟清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福建中医药,2000,31(6):32

117.麻附三藤汤

【药物组成】 麻黄6g,附子10g(先煎),白术15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全蝎3g,蜈蚣3g,地龙10g,蜂房15g。

【随症加减】 如肘、肩等上肢关节痛甚者选加羌活10g,姜黄10g,桑枝30g;踝、膝等下肢关节痛甚者选加牛膝15g,木瓜10g,独活10g;腰脊关节酸痛者加杜仲15g,狗脊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关节变形,疼痛甚者选加白芥子6g,乌梢蛇10g,胆南星6g,穿山甲9g,三七粉10g(冲服),制川乌10g(先煎);关节僵硬,活动不利,选用穿山甲9g,土鳖虫10g;迁延不愈,形体消瘦,宜加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墨旱莲各15g以补益肝肾,滋水涵木。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散寒通络、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近期治愈4例(12.50%),显效8例(25.00%),有效9例(28.12%),无效11例(34.38%),总有效率65.62%。

治验:张某,男,27岁。双手指掌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遇寒加剧5个月。曾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疼痛时轻时重。刻诊X线片显示:双手指掌关节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35mm/h;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弦。同意原诊断,辨证风寒阻滞,痹阻经络。治宜温经散寒,通经活络。处方:麻黄6g,附子10g(先煎),白术15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全蝎3g,蜈蚣3g,地龙10g,蜂房15g,羌活10g,姜黄10g,桑枝30g,炙甘草10g。日1剂,加水煎3次,分3次服用,并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直至停用。服20剂后,关节疼痛有所减轻,又服70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沉10mm/h,类风湿因子转阴。为巩固疗效,上方去麻黄、附子,加黄芪、党参、枸杞子、巴戟天制成丸药,每次服10g,日3次,同时间断服用三七,随访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