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35

第35章 情绪篇:摆脱灰色情绪给心灵多些阳光 (4)

第八章 情绪篇:摆脱灰色情绪给心灵多些阳光 (4)

杨某因压力大,自己无法排解就在爱人身上发泄,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迁怒行为,是一种以牺牲他人情感而换来自我满足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很多人可能由于小时候父母的宠溺,可以把坏情绪发泄到她们身上,以致长大后会把这种情绪发泄给亲近的人。摆脱迁怒心理就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不要苛责爱人,出了问题,应该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应该苛责环境。

三、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250天 依赖型人格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搏击长空的雄鹰还是温室里的花朵?换一种问法,你能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为他遮挡风雨吗?也许孩子的成长正需要这场风雨的洗礼,可是你却拒绝让你的孩子成长。

案例

尚某是独生女,自幼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在家大小的事情都由父母来帮她做,很少自己独立做自己的事情。晚上睡觉要父母陪着,上学也一直是父母接送,这种状况持续到她上大学。上大学后她发现自己连鞋袜都不会洗,而且她开始失眠,因为之前睡觉都有妈妈陪着,现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她感到很无助。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想在大学里呆着,她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常常暗自流泪,她无法适应新的学校环境,美好的大学生活在她看来一点也不美好。

点评

上例中的尚某是依赖型人格的典型,依赖型人格源于成长的早期。尚某自小依赖父母,而父母又过于溺爱,不给她长大的机会,时间长了,她事事都要父母帮着做决定,逐渐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就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不能担负起各项任务和责任。依赖型人格对亲近和归属有过分的渴求,对别人的依赖会使她们变得懒惰、脆弱、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她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可能给家庭带来烦恼。克服依赖型人格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不要事事指望别人,养成事必躬亲的习惯,更要相信自己,给自己勇气,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关心别人,另外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

第251天 冲动型人格

我们的身边可能潜伏着这样的危险人物,似乎在她们的心中有一团怒火,一件小事就能成为导火索,她们会控制不住情绪而产生暴力,做事易冲动,就如同三国里的张飞。

案例

冯某,26岁,因杀人罪进了监狱,在他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一天,11岁的他正在客厅玩耍,门铃响了,他起身去开门时,他妈妈告诉他不要开,因为好奇心他还是开了门,妈妈被走进来的情人,用手枪打死。之后的几年,哥哥姐姐都说是冯某害死了妈妈,冯某的自责可想而知。他上学学习不好,但是同学们并不敢奚落或小瞧他,因为他曾把一个与之发生矛盾的学生打回了家,因此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同学们都怕他。后来,18岁的他在繁华的商业街交叉道上打死了一个人并打伤了几个人,直到他把子弹打光还在不停地扣动扳机。

点评

母亲的死给冯某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由此他形成了冲动型人格障碍,这种障碍的特点是自控能力低下,情绪急躁,反复无常,有强烈的攻击性,行动鲁莽,不计后果,人际关系不稳定,很难与人相处。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冲动是缺少自信的表现,冲动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补偿即用情绪失控来获得反抗的快感。有这种人格的人可能会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因此要尽早接受治疗,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如意。

第252天 情感型人格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两面?一面似火,一面似水,就如《绿茶》中的吴芳,一会儿是严肃端庄的知识女性,一会儿又是妩媚妖娆的陪酒小姐。多面的自我,但情绪心态不同,却可能有不一样的人生。

案例

26岁的叶莉是一名外企白领,她认为自己过着双重的生活,有时候精神很振奋,和人有说有笑,嘻嘻哈哈的,也非常爱运动,充满活力。可经过一段兴奋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低谷,这时候,又懒又馋,什么也不想做,甚至连脸都不愿意洗,这时自我感觉很差,什么人也不想见。

点评

叶莉就具有情感型人格障碍,又称循环型人格障碍。这种障碍的人一段时间情绪高涨、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喜悦与悲伤交替,仿佛一个人有两张面孔,情绪波动大,常常无缘无故地高兴或悲伤,而往往情绪的变化自己又无法控制,就会失去信心,长此以往,会变得喜怒无常。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双面情绪的困扰呢?首先不要过分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要适当的宣泄出来,但不要伤害到自己和他人,要注意缓解自己的抑郁情绪,要努力调整自己所处的环境,尽力避免那些能引起自己情绪变化的因素。征得亲人、朋友、同学的帮助,在自己情绪变化时让别人提醒自己、鼓励自己。

第253天 回避型人格

机遇和挑战同时来敲门,有些人害怕挑战,所以就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不给挑战开门的机会,于是,就这样错过了机遇。然后开始抱怨没人给自己机会……

案例

小辉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他上初中时是班里的“头”,不但学习棒,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同学、朋友都很敬畏他。后来升到高中,他成绩下滑,不适应新的班集体,所以开始不愿与人交往,采用回避的办法。当他上大学后,就更是严重,什么社团活动也不参加,能力得不到锻炼,遇到了更多的挫折,甚至他都不开口和自己喜欢的女孩说话。毕业后,他找工作又屡屡受挫,他觉得自己是个被遗弃的人,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他开始在家“闭门”不出,这一关就是三年,直到心理医生去了他家……

点评

小辉的症状在心理学上称为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的起因是自卑,可能由于某些生理原因或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过低估计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容易被别人的低评价而影响。同时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愿意用消极的评价和给自己找理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愿直面挑战,这就造成了他们遇事回避、退缩的态度。久而久之,形成回避型人格。因此摒弃回避的行事习惯,首先要克服自卑,要树立自信,要相信这个世上没有人办不成的事,如果不战胜挫折,它就会永远成为你的拦路石。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能行!战胜自己!”另外,要敢于尝试,不要害怕犯错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要学会自己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第254天 强迫型人格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反复做一件事没有必要,可是就像被一只冥冥的手在推动,既没有还手的余地,也不能反抗,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干吗要自己强迫自己?

案例

林某,30岁,在政府机关工作。林某的爸爸脾气不好,小时候没少挨打。一年暑假,他和小伙伴玩捉迷藏,他躲在别人家柜子里,正玩得高兴,爸爸冲进来,揪着他的耳朵就把他拖回了家,按到桌子上让他写作业,他连哭都没敢哭,这件事他至今难忘。现在他总会有一些没用的想法,如泡在盆里的衣服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出门就要检查好几遍门窗,然后还会想灯是否关好,甚至出去了还要返回好几次。这种焦虑和担心往往使他工作效率下降,每天魂不守舍的。那天去银行办事,看到运钞车,竟然有“抢一把”的冲动,这让他吓了一跳……

点评

林某是典型的强迫型人格,可能源于他儿童时期过于严格的家教。父亲的打骂使林某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使他的成长始终伴随着一种焦虑,他怕做错事遭到父亲的打骂,因此行事过于谨慎小心,思虑过多,优柔寡断。这种恐惧焦虑的心理导致了强迫。这种人格的人做事追求完美,责任感过强,做事呆板,不知变通,心理没有安全感,同时权力欲、控制欲很强,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又常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纠正的方法就是要她们学会减轻和放松心理压力,改变生活方式,让生活丰富多彩,顺其自然,能够愉快坦然地面对生活。

第255天 分裂型人格

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他们总是我行我素,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缺乏温情,语言怪异,意思表达不清楚,很难适应环境,常让人感觉奇怪,不合群,他们就像掉队的大雁,找不到方向。

案例

罗某,毕业于一所师范类院校,大学期间他学习很刻苦,年年拿奖学金,但是从不和同学聊天、谈话,同学们都觉得他太特立独行,不合群,所以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火星人”,意思他不是地球上的。后来罗某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可他怎么也不愿意上讲台,他羞涩地向校长表示自己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说话,要求去图书馆工作。校长只好勉强同意。在40岁罗某才仓促结婚,婚后,罗某不懂得购买生活用品,不懂得体恤妻子,感情冷淡,结婚仅一年,妻子就与之离婚。

点评

罗某是典型的分裂型人格,据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分裂型人格占人格障碍总数的29%左右,接近1/3。其人格形成与人早期心理发展有关系,可能由于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打骂、被批评,使儿童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因此就产生心理上的焦虑、逃避和敌对情绪,进而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在青少年时期他们一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遭受挫折、失败,尊重得不到满足,怯懦、自卑的性格就固化了下来。可采用社交训练法和兴趣培养法等治疗。

第256天 表演型人格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是啊,戏如人生,可人生毕竟不是一场戏,现实中往往有些人入戏太深,她们自己是导演加编剧加演员,夸张的表情,有感染力的剧情,这一切都彰示着她们是这场戏的主角。

案例

邓女士,32岁。20岁时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两个人还是没能在一起,邓女士受了很大的打击,开始喜欢模仿戏剧演员的动作,特别喜欢别人夸她漂亮和有能力,而稍微对她有点意见,她就作出一副冷脸,总希望自己能成为谈话的中心,成为焦点人物。别人都觉得她太自私了,交过几个男朋友也因为他太以自我为中心而分手。后来,她喜欢上一名医生,但又不主动表达,而是让一群孩子去医生的住所周围唱歌,而歌中包含了她所要传达的爱慕之情。

点评

邓女士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又称为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这种人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常会做出戏剧化的行为,在别人看来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浅薄、自私、不成熟,因此多不愿与之交往。革除表演型人格,要明白这种人格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伤害。患者应该找回真正的自己,控制好自己情绪的“度”,做到不过火,同时多倾听他人的想法。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自然的总是最美的,真实的人更可爱。

心理小贴士 心理专家教你摆脱坏情绪

一、多做跑步、转圈、疾走、游泳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是化解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晒太阳。著名精神病专家缪勒指出,阳光可以改善抑郁病人的病情。

三、吃香蕉。德国营养心理学家帕德尔教授发现,香蕉含有一种能帮助人脑产生五羟色氨的物质,它可以减少不良激素的分泌,使人安静、快活。

四、大声哭喊。找个僻静的所在,尽情地大声哭喊。日本心理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哭喊可使压抑心理得到尽情宣泄,同时,由不良情绪产生的毒素,也可“哭喊”出来。

五、睡好觉。睡眠有助于克服恶劣情绪,稳心定神。一觉醒来,心情就会好多了。

六、听音乐。音乐可使大脑产生一种镇静安神的物质,但要注意选择“对路”的音乐。

七、赏花草。花草的颜色和气味,有调解人情绪的作用。

八、观山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会将你置于美好的情境中,心情便会被“快活化”。

九、打木偶。将木偶贴上让自己不顺心者的名字或事件名称,然后拼命击打。过后,人不再憋闷,心情自然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