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28

第28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1)

第七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什么力量如此巨大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命运呢?又是什么反作用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原来是习惯。本篇将为您探究形成恶习的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从而帮您改变恶习,改变命运。

一、生活中的那些瘾君子

第195天 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盒上的一句话,每个人都知道。如果说吸烟就是吸毒,那些烟民们会说我们宁可选择慢性自杀,可见戒烟之难。但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有着超强的自制力,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戒烟的。

案例

马克思《资本论》的稿酬还不够他偿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可见马克思当时吸烟量之大。他晚年经济困难就抽劣质烟,在他五十多岁时,医生告诉他必须戒烟,要不然他的身体就完了。这对于酷嗜烟草的马克思来说真是要他的命,但因为大量的工作要他去做,而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所以马克思毅然戒掉了数十年的烟瘾,他的朋友来看他,他总是高兴地对他说自己已经多少天没有吸烟了。从戒烟中他竟找到了成就感和乐趣。

点评

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吸烟多是为了驱除不良的情绪,而女性吸烟多为传达一种独立、平等的意识,青少年吸烟多出于好奇,为了显示自己的潇洒成熟,而模仿大人们吸烟。吸烟的害处很多不但开支增大,还对身体有害。美国精神协会发言人说:“吸烟是导致心理疾病众多危险因素的一种,与抑郁症有某种联系。”在工业发达国家中有1/4的癌症是由吸烟引起的。那么如何戒除烟瘾呢?靠超强的自制力,像马克思一样把戒烟当成一种挑战。一个大人为什么要让一颗小小的香烟牵着走呢?有些名人靠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戒烟,非常好用,比如美国总统布什靠跑步戒烟,邓主席靠吃鱼皮花生戒烟,足球明星贝利为了理想戒烟,因为爸爸告诉他吸烟有害健康会影响他踢球。如果你的烟瘾很大,可以制定一个戒烟计划,每天控制一定的量,慢慢减少。总之,戒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相信自己。

第196天 借酒消愁愁更愁

古语有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沉醉于酒精里的人往往是对生活现状或问题逃避的人。

案例

安楠在机关工作,已经40岁了,却还是一个小职员。前几天参加同学聚会,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是某市副市长,有的人手里有好几家上市公司,已经有好几千万的身价,就连当年学习最差的也混了个科长,相比之下,自己真是汗颜。于是他开始没心思工作,每天借酒消愁,开始妻子劝他,他总说:工作压力大,喝点酒还不行吗?后来,他喝酒次数越来越多,甚至早晨也喝两杯,单位最近一次的体检竟被检查出脂肪肝。

点评

据调查:有3.5%的人饮酒是为了身体的需要,而96.5%的人饮酒是由于社会和心理因素,戒除酒瘾的关键在于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酒醒后不还得面对吗?喝酒消不了愁,只能消耗自己的身体。青少年饮酒多是由于好奇,从众,模仿大人、借酒消愁,成年人有的是工作社交上的需要,很多事要在酒桌上才好办,另一方面也是借酒释放心理压力,消除忧愁。逢年过节办喜事,谁家桌上没有两瓶酒,但是如果嗜酒如命,对酒精产生了依赖就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可能引起酒精肝、酒精中毒、思维过程和运动机能的退化、智力功能的损伤等,尤其对于青少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求学就业都有影响。可以采用厌恶疗法,在酒里掺上使其恶心和呕吐的物质,反复如此,强化对酒的反感达到戒酒的目的。

第197天 毒品沾不得

还记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吗?鸦片的危害毋庸置疑,小到毁掉一个人,大到麻木一个民族,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毒品,真的沾不得。

案例

石某是某名校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而立之年的他,已积累下百万资产,可谓前途无量。然而在一次商业活动中,有人递给他一根“特制”烟卷,他的人生开始被重写。他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毒瘾,每天醉生梦死,短短两年苦心经营的公司就被迫倒闭,女友劝他不听,为了证明毒瘾可以戒掉,女友开始吸毒,但是毒并不好戒,当家资都被她们吸光时,石某和他的女友开始偷窃、抢劫……

点评

石某和女朋友本都是高才生,却双双栽在了毒品面前,由天之骄子沦为社会蛀虫,毒品的危害可见一斑。君不见有多少吸毒者从百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的穷光蛋,从如花似锦的少年沦为阶下囚,曾经美满的生活变得家破人亡,甚至大到一个国家的衰败,这些都归罪于毒品。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吸毒往往出于好奇心,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享受,还有的人是为了摆脱烦恼和忧愁。毒品会导致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变,中毒特征有瞌睡、幻觉、妄想、运动失调等。因此,让我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第198天 十赌九输

我知道你想赢,但前提是你得输得起,你想赢来财富,却用幸福作筹码,你输得起吗?那些因赌博而家破人亡的悲剧还少吗?

案例

张某是一个煤化公司的老总,公司资产上亿。一次,朋友邀他去澳门的赌厅玩,当时公司正有融资难题,他本来不想去,但朋友说如果去了可能结识能帮自己摆脱困境的人,打入更高级的“上流社会”,他就去了。结果赢了上千万,回来就解决了公司的难题。这使他对赌博渐渐上瘾,最近一次赌博他输掉4亿多港币,导致企业资不抵债,2000多名员工面临下岗,这才幡然醒悟赌博的危害。

点评

好赌之人大部分都存在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赌博是引起偷盗、抢劫等犯罪的诱因之一。赌徒对刺激的追求使其性格发生改变,对亲友会漠不关心,对平淡生活失去兴趣,有的赌徒会有一种补偿心理,他们认识到赌博的危害,但是还是想把以前输的捞回来,他们的心理已经失衡,于是就会越陷入越深。也有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赌博进入“上流社会”,更有的人认为赌博的筹码是身份地位高低的象征。各种畸形心理使赌徒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如果想克服赌博的癖好首先要认识到赌博的危害,要坚强的意志力,尽量远离“赌友”,自己手上尽量不要持有现金可以用其它爱好来取代赌博,如看书、钓鱼、打球等。进行休闲运动,打高尔夫、慢跑等借此舒缓紧张情绪,转移赌博欲望。

第199天 虚拟世界的“网”

网络带给我们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有些孩子沉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案例

叶某,初二学生,自从家里买了电脑,他每日上网超过6小时,常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打游戏,只要一离开电脑就会情绪失控。他性格较内向,不会沟通,在班里没有什么朋友,学习也是中下等,他认为现实生活中同学、老师、家长都不了解自己,网络世界让他找回了尊严,就这样渐渐染上网瘾。开始不愿上学,天天在家上网,妈妈爸爸劝他也无济于事,后来爸爸妈妈在他睡觉时把电脑搬走,醒来后他见不到电脑就要割腕自杀。

点评

网络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对生活失去兴趣,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容易激动,生物钟紊乱,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性,会严重影响人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玩具。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运用电脑。对于一些学习不好或人际关系不佳的孩子往往是通过上网逃避现实问题,通过游戏过关等获得自我满足自我肯定,宣泄压抑的情绪。青少年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消极情绪的工具,上网之前要先订目标和时间,带着目的去上网。

二、不良癖好与人的心理

第200天 洁癖

生活中,我们周围可能会有这样的朋友,她们特别的爱干净,刚洗完的衣服还要拿去再洗,我们会开玩笑地对她说:“你是不是有洁癖呀”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这种反复又不由自主的清洁行为恰恰反映了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案例

丹丹今年16岁,是一名中学生,从小就胆小、害羞,学习成绩很好,家庭条件也不错,一直生活得很幸福。但最近,妈妈发现她每天洗手的次数逐渐增多,现在她一天要洗几十次手,总感觉手上有灰尘、脏东西等,明明知道不必要,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点评

“洁癖”是常见又顽固的一种心理疾病,属于强迫症的一种,克服洁癖,要持之以恒。患者明知道主观上的某种强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是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必须通过采取这些行为来安慰自己,否则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惧。土耳其心理病学教授巴津认为:孩童时代受到家长的严厉管制而无法适时表达个人喜怒哀乐情绪的人,会很容易形成洁癖。患者所受的家庭教育过于严格、冷酷,就培养出了敏感、固执、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墨守成规的孩子。有的人的洁癖由于遗传,她们的性格多是强迫性人格,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生理的动荡期,很容易强化这种症状。洁癖的人会认为越洗越干净越不易生病,真是这样吗?其实往往适度的接触病菌能提高抵抗力,而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就会降低免疫力。

第201天 黑暗恐惧症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可是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可是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她们害怕黑暗以致如果不开灯害怕的睡不着。有的人会觉得她们只是过分胆小,却忽视了她们可能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

案例

小锋是一名20岁的小伙子,他有一个怪毛病就是晚上一定要开灯睡觉才行,晚上他不敢去自家的厕所,地下室就更不敢去了。原来,在他幼年时曾看过一个恐怖片,讲的就是一个老巫婆经常在夜里抓小孩吃的事,后来又听小伙伴们讲类似的故事,他就对黑暗产生了恐惧。

点评

黑暗恐惧症是一种不良嗜好,其实质是对灯的依赖和对黑暗的恐惧。小锋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幼时听到的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造成的。夜里开灯睡觉会打破人的昼夜平衡周期,人们在白天就会表现不佳,感觉疲乏。同时,开灯睡眠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因为开灯睡眠会抑制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有益健康的褪黑激素。心理医生建议家长反复向孩子说明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什么鬼怪、巫术啊。另外,可以帮孩子消除心中的疑虑,比如告诉孩子已经锁好了门窗,很安全,并带孩子检查角落或地下室,让他看清里面没什么妖怪巫婆,告诉孩子电视上演的和小朋友说的都是虚构的,并不是真的。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孩子逐步摆脱对黑暗的恐惧,先是几人陪着孩子在黑暗里睡,逐渐减少人数,直到最后孩子自己在黑暗中睡。

第202天 乘车恐惧症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了,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陆海空没有人不能到达的地方。可是有些人却对飞机、汽车、轮船等这些交通工具产生了恐惧,究其原因不是晕车、晕船,而是恐惧!

案例

蒋某,40岁,是一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事业顺利,但是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他,就是他特别害怕乘坐交通工具,可是他的职位又需要他经常出去开会,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业务的发展。公司离家坐车也就半个小时,但他害怕公交,每天步行一个半小时上班,他自己也知道其实没必要害怕,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后来,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采用自由联想法诱导他回忆是否小时有过乘车的恐怖经历,他终于想起小学时曾亲眼目睹一场车祸,那天要不是他值日出来晚了,一定也在车里,自此他就开始害怕汽车。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