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心理课
601800000029

第29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2)

第七章 健康篇:从“心”开始戒掉恶习 (2)

怕什么来什么。很多的问题根源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蒋某的“乘车恐惧症”是由童年的经历造成的,引导患者当他有回避乘车的想法时,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大倒退,以后再想乘车,怕的感觉会更强烈。但是如果你壮起胆子继续乘车,即便会紧张恐惧,但坚持下去,最后你就会习惯适应。平时可以多些松弛训练,可辅药物治疗。

第203天 偷窃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偷盗一直为人所不耻,认为是品行败坏,但是有一种偷盗者的行为却与道德无关,因为她们不为“财”偷,不为“物”偷,她们为“心”而偷。

案例

张女士,40岁,家境殷实,她家的衣柜里有100多件从未穿过的衣服,都是从商场里偷来的。后因偷窃进了派出所,她对民警说,一次,她在商场试衣服时放在外面的皮包和另一件新衣都被别人偷走,当时她感觉特别的郁闷。于是,没过几天,她又来到这个商场,鬼使神差地偷了一件与上次买的一样的衣服,虽然过程很惊心,但是她从中获得了满足,从此一发不可收。她偷东西既不是为了穿,也不是为了卖,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偷窃欲望,每次偷后都有一种满足感和过瘾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让她欲罢不能,虽然事后她也常常责备自己,感到愧疚。

点评

俗话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抓。张女士这种变态偷窃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偷窃癖”,即无明确目的,完全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突,反复出现难以自制的偷窃成癖的行为障碍。

像张女士一样的小偷不是道德缺失了,而是心理生病了。张女士失窃的经历给她打击很大,潜意识里她就采取了类似的行为来宣泄内心压力,又采用合理化作用进行解释,别人可以这样对我,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对别人呢?因此偷窃这种行为被反复强化,形成难以自控的偷窃癖。心理专家建议:大众遇到心理冲突,要及时疏导化解,比如找人倾诉。对偷窃癖比较有效的是“厌恶疗法”,即可以在偷窃欲念产生时拧自己的肌肉,闻让人恶心的味道,或口含黄连等,这样每当再有偷窃欲念时就会产生疼痛、恶心的感觉,偷窃欲念就会消失。但注意矫正过程中,要有顽强的自制力和毅力,持之以恒。

第204天 施虐癖

有人说: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一定是爱人如爱己的。

案例

菁菁,某中学初二学生,品学兼优,最近家人发现他常叹气,成绩也有些下滑,问她,她什么也不说。菁菁家养了一个小狗,妈妈发现小狗后腿有脱毛的现象,而且看到菁菁就跑开,但是之前小狗总是愿意找菁菁的,直到一天妈妈看到菁菁把小狗摁倒在地,亲手向下揪它的毛,小狗在痛苦的叫,菁菁却在笑。妈妈吓坏了,带女儿马上去咨询医生,菁菁对医生说其实压力来源于她喜欢班上一个男生,开始她和那个男生总在一起讨论问题,她以为那个男生也喜欢自己,可是后来该男生却和另一个女生好了,她很难过。她喜欢小狗,每次拿小狗发泄完她也很内疚,但烦躁时又忍不住欺负小狗。

点评

心理医生说:菁菁是由焦虑压抑而出现虐待的倾向,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不应单纯的指责和斥骂,而是要引导他用正确的方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要增加她的自信,因为没自信所以她常对自己完成应付事物的能力表示怀疑,从而感到忧虑或恐惧。同时要让她们学会宣泄自己的情感,把压抑在自己心中的体验或欲望倾诉出来。通过读一本好书或是看一部有趣的电影让她们镇静下来,让他们学会放松,摆脱焦虑。

第205天 恋物癖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异性的贴身物品过分的爱恋,却不知道该怎样去爱现实中的一个人,他们的心“病”了。

案例

胡某,32岁,出身干部家庭,大学学历,公司白领。8年前结婚,其父在家说一不二,经常对他拳脚相加,他自幼胆小、性格内向。小时愿意与小女孩玩耍,他小时的玩伴常穿一双红色的高跟鞋,他每次看到都感觉特别愉快,后来渐渐发展成迷恋,这种感觉一直到他工作后,每当他在商场看到别的女孩穿红色的高跟鞋,他就特别想去触摸,最后发展到竟去抢年轻女孩的鞋子。

点评

胡某是典型的恋物癖患者,恋物癖患者会反复收集异性所穿或佩戴的物品如丝袜、内衣、发卡等,他们只对这些物品感兴趣,而不是去爱一个活生生的人。恋物癖大多起自青少年时期,他们性格内向孤僻、没自信,但在青春期又对性知识好奇,于是过分的压抑导致他们不敢在现实生活中与异性接触,而是通过偷窃异性的贴身物品来满足自己。欲克服这种变态心理就要建立理性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恋爱、家庭、婚姻观,积极投身学习、工作中,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如发现有恋物倾向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可以采用医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第206天 异装癖

为什么堂堂七尺男儿喜欢女性的装扮?是新潮?是另类?还是追求刺激?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

案例

赵岩弘是一个27岁的公车司机,新婚不久,一次,太太回家竟看到他穿着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涂着口红,翘着兰花指正在照镜子,当时两个人都懵了,一个是没想到妻子会回来,另一个没想到一会儿功夫丈夫怎么变成了这样。赵岩弘说自己有“病”,心情不好时只要穿女子的衣服就会好,妻子鼓励他去看医生,他自己也觉得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后来,心理医生告诉他,他得的是异装癖。

点评

异装癖是恋物癖的一种表现形式,患者开始只会在自己的房里穿,慢慢的会逐渐频繁起来,甚至在公众场合也穿,由偶尔的穿一两样开始到全部使用异性装束。穿异装时他们大多感到平静和舒适。异装癖形成的原因有:患者对两性关系的恐惧和忧虑,穿异装就能减轻自己在性生活中的罪恶感,另一方面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患者幼年时常被打扮成异性,比如有的家愿意要男孩,偏生了女孩,于是就把女孩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填补心灵上的缺憾。或者会把男孩当女孩来教育,让他们温顺、听话,这就容易形成孩子的异性气质。久而久之,孩子会讨厌自己原来的性别,变得自卑、抑郁。克服异装癖要积极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自信心,减少他(她)们对自己的性别压力。引发患者对异装的羞耻感和恐惧感。

第207天 露阴癖

在公园、大学校园里,在街头巷尾昏暗的路灯下常常闪动着一个魑魅般的身影,一个个女子在他面前落荒而逃……

案例

李某30岁,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妻子自己做点小买卖,生活虽平淡,家庭却也温馨。一天傍晚,李某烦躁难耐,独自出门去公园散步,恰巧看到一个穿白衣的女孩在一个椅子上坐着,像是在等人,鬼使神差般的他倚在不远的树旁,迅速拉下裤链,女孩突然瞥见他的丑陋样子,吓得落荒而逃,而他却兴奋不已。后来,他沉溺于此,被妻子发现,硬拉着他去看医生。

点评

心理医生认为:李某的表现是典型的露阴癖。患者病因多与幼年经历、性格缺陷有关,多拘谨、怕羞、少言寡语,甚至见到女孩就脸红,他们是用一种儿童式的幼稚性行为来解决成年的问题,不会对女性有进一步的性侵犯,只是在尖叫、辱骂声中获得满足。他们常常事后后悔,但是有时冲动又会战胜理智,反复作案。所有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露阴癖更是如此,应及时在医师指导下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第208天 易性癖

这个群体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几十万分之一,有人称这个群体为“天使”,也有人说他们是不男不女的变态,但如果抛开性别,他们就是一个人,是一个应该被尊重的社会人。

案例

彤彤出生在农村,从小爸爸就把她当作男孩子来养,上小学时她就一直穿着一身绿军装,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完全是男孩子的心理,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越来越快,可是她讨厌自己的变化,当班级里的女生都在谈论某个帅男生时,她却在“关注”女生,她觉得自己的心理不正常,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改变。上大学后,她喜欢过一个女生,但那个女生没有接受她的追求。后来参加了工作,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她的言行和着装,常引起同事的非议,后来还是辞职了。回家后不久去医院做检查被检查出易性癖。彤彤打算通过易性手术改变自己的性别。

点评

易性癖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从心理上她们否定自己的性别,患者有强烈渴望通过手术改变自己性别的愿望。生活和工作中,易性癖会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因此她们大多生活得很痛苦,感到迷茫,甚至会自残和轻生。产生易性癖的原因被认为与患者幼时家教有关,比如上例彤彤明明是女孩,父母却把她当成男孩来养,按照大人的意愿去打扮孩子,使她们的性心理扭曲,也有人认为和胎儿在母体内分泌激素不当有关。

第209天 性别错位症

生活中,不知你见过这样的人没有?在网上他是妙龄少女风趣幽默,下了网他却是沉默寡言的寂寞少年。

案例

黄某,某中学初二学生,他是个网虫,每天的课外时间他都用来泡网吧。在网上他爱用各种妙龄少女的名字,什么“伊妹”、“萍儿”、“蓝雪”、“曼莎”等名字与人交谈,时不时在网上画一个有趣的美女样儿去逗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少言寡语,没什么朋友。而且他发现自己在网上越来越受欢迎,受到大家喜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就木讷笨拙,见到老师、同学越来越不想说话。班级搞活动,他就自己躲在一边,同学们都觉得他脱离集体,很怪。他自己也很苦恼。

点评

心理医生说:这是一种因沉迷网络而引起的新型社交障碍,他们往往以妙龄少女的身份在网上与人交往,可是下了网却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们多是十七八岁的男学生,以异性身份在网上交友多出于好奇,但有的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朋友,专家提醒网上玩性别错位需理性对待,不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错位,虚拟世界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生活。青少年要多与人沟通,多接触社会,融入到班集体中,增加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三、过分依赖外物的背后

第210天 手机依赖

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有的人离开了手机就烦躁不安,有的人每天都在等电话……一份全球调查表明:出门时,如果让人们在手机和钱包中选一项,多数人会选手机。手机甚至改变了人们谈恋爱的方式,有一半的受访者表明会通过短信调情,1/5的受访者表示会用短信分手。人们对手机真是又爱又恨。

案例

李先生,30岁,从事销售工作,每天24小时开机,以前由于与客户联系频繁,所以一天手机响个不停。现在工作调动了,电话没有以前多了,反而觉得不自在,有时在街上,明明不是自己的手机铃声响起,也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机,如果长时间没有接到电话,他就怀疑是不是手机坏了或设成静音了。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