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601700000009

第9章 睾丸及附睾疾病 (7)

第2章 睾丸及附睾疾病 (7)

1. 症状

附睾结核可有泌尿系统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原发结核病灶史。病程常为慢性,患者往往因发现阴囊内有硬结,坠胀或疼痛而就诊。其具体表现如下。

1 早期阴囊坠胀不适,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疲劳时症状加重。

2 病变加重时附睾逐渐增大,阴囊逐渐肿胀,部分形成寒性脓肿,溃破后经阴囊皮肤流出,夹有豆渣样脓液,最后形成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窦道。

3 约有1/5的病例呈急性过程,症状有发热,附睾明显肿胀疼痛,阴囊迅速增大,类似急性附睾炎的表现。炎症消退后,转为慢性,留下硬结,形成皮肤粘连或阴囊窦道。

4 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终末期血尿或全身结核毒血症状,如午后潮热,盗汗,乏力,腰酸腿软等。

2. 体征

附睾尾部有不规则的局限性结节,质硬,有明显触痛,可与阴囊皮肤粘连,形成慢性寒性脓肿及长期不愈的阴囊部窦道。可能并发睾丸鞘膜积液,输精管增厚变硬,有多处硬结,成串珠样。

【辅助检查】

1. X线检查:可能发现肺部或泌尿系统的结核病灶;膀胱X线平片,偶尔可以见到前列腺有部分钙化灶;输精管造影,可显示串珠样改变。

2. B超检测:附睾可发现实性结节。

3. 活组织穿刺病理检验:附睾硬块性质可疑者可行活组织穿刺病理检验,如呈干酪样变或找到抗酸杆菌,即可确诊。

4. 涂片查找抗酸杆菌:通过多次24小时尿液沉淀涂片查找抗酸杆菌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前列腺液,精液中的抗酸杆菌,有助于诊断。

5. 血液检查: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分类淋巴细胞可增高。血沉明显增快。

6. 采用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作为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抗结核抗体IgG,可呈阳性。

7. 脓液培养:可以培养出结核杆菌。

【名医验案】

许履和诊治经验

子痰起病缓慢,常在附睾头部有一个豆大硬结,以后逐渐增大,有时数个硬结相叠,表面不平,常会波及睾丸或附睾体尾部,皮色不变,按之不热,仅有轻微疼痛,于疲劳时加重,经过半年一载,局部疼痛加重,皮色渐变紫暗,此为化脓之兆,溃后脓出黏腻,渐变稀薄,久久不愈,形成瘘管。初起时宜服龙虎散(三七、炙蜈蚣、炙全蝎、炙土鳖虫、血竭各等份,研末,每服1.5g,1日2次)或小金丹(《外科全生集》);后期出现阴虚潮热,可服养阴清热药,如六味地黄汤加青蒿、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等,溃后形成窦道,局部用毒药(红粉、黄升、血竭各1两,冰片5分,共为细末)拌于纸捻上,插入疮内,提脓祛腐,消其瘘管,外用黄连膏纱布敷贴,脓尽再用桃花散(熟石膏2两、东丹2钱,共为细末)收口。如用前法不应,应将瘘管破开,才能彻底解决,用挂线疗法最为妥当,瘘管破开或挂开后,再掺拨毒药,将管壁烂尽,最后用生肌药收口,同时配服六味地黄丸以补肝肾,七味胎元丸(《验方新编》)以化瘘管。内外并治,标本兼顾,才不至于复发。

例1 杨某,男,32岁。1978年3月2日初诊。

结婚3年不育。性生活正常。女方月经正常,妇科检查亦正常。男方多次检查精液常规无精子。检查:患者发育较差,形体矮小,两侧附睾头部均有黄豆大结节,右侧附睾尾部有弹丸大结节,质地较硬,左侧睾丸略小。平时失眠多梦,头晕盗汗,面色少华,舌偏红,苔薄,脉细。此由肝肾不足,痰浊凝聚,而成“子痰”。拟滋肾阴与化痰浊并进。

处方:生地黄10g,白芍10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6g,炙半夏6g,陈皮6g,续断12g,枸橘12g,桃奴15g,炙蜈蚣粉、炙土鳖虫各1.5g,每日2次。

药进10剂,右侧附睾尾部之硬结已缩小2/3,两侧附睾头部之硬结转为条索状,质地变软,夜间盗汗,原方再服10剂,两侧附睾结节已基本消失,左侧睾丸仍稍萎缩,偶感胀痛。观察8个月,结节未再生。

例2 奚某,男,49岁。

初诊 17年前发现两侧附睾起硬结疼痛,两年后活检报告为“附睾结核”,又隔10年,行手术切除附睾结核。术后1年余,右睾丸又起结节,感觉疼痛,同时腰部亦感酸痛。经过多方治疗,未见动静,遂来南京商治。检查右侧睾丸可扪及莲子大结节1枚,稍有压痛,腰部活动不利,行走佝偻,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脉细弦,舌有裂纹,小便化验未见异常。脉证合参,病在肝肾,肝络失和则睾丸肿痛,肾脏空虚故腰间酸痛。治拟疏肝补肾,以观动静。

处方:补骨脂(盐水炒)10g,胡桃肉10g,杜仲10g,牛膝(盐水炒)10g,续断(盐水炒)10g,狗脊10g,熟地黄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0g,延胡索10g,菟丝子10g,当归10g。5剂。

二诊 服药后腰部酸痛得减,睾丸疼痛转轻,但临睡时头晕泛恶。还系肾亏于下,风动于上,前法佐以息风。

原方加沙苑子、蒺藜各10克,炒菊花6克。7剂。

此方连服50剂,诸恙告除。后曾两次随访,情况甚好,未再复发。

按:原患附睾结核,肾经早已亏虚;术后右侧睾丸又起结节疼痛,同时伴有腰痛,行走佝偻,《内经》谓“腰者肾之府,转动不能,肾将惫矣”。并且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脉细弦而舌有裂纹,其精血之亏损,显然如绘。故重点在于补肾,而用青娥丸加味。《医学真传》谓:“阴囊卵核乃厥阴肝经之所属”。睾丸结块疼痛,肝络亦失和,故又配用金铃子散以疏泄厥阴,虚实兼顾,主次分明。又此证身无热,脉不数,血沉正常,结核病灶业已稳定,故无需再加抗结核之药。

例3 杭某,男,48岁。

两侧附睾坠痛已有3年,于病后半年,曾在某医院泌尿科检查:两侧附睾尾部、头部呈明显结节状,输精管增粗,精索无硬结;前列腺大小正常,按摩后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前列腺液细胞计数:脓细胞++,上皮细胞3~6/高倍,血沉:52mm/h。初步印象:①附睾结核;②慢性前列腺炎。经用消炎及抗结核治疗,未见起效,乃来商治。

此病先是睾丸肿痛,发寒热,小便深黄,用青霉素治疗两天,热即退,两侧附睾肿胀亦消,但硬结不化,小便常黄,现在口尚干渴,舌苔黄腻。此湿热未尽,痰毒内结,气血瘀滞,肝络失和,是以两少腹常感隐痛。兹拟清湿热、化痰毒之法,旨在疏泄肝络、调和气血。

土鳖虫30g,炙蜈蚣15g,三七30g,为细末,每服2g,每日两次(装在胶囊里吞服)。

汤剂处方:川楝子10g,枸橘15g,青皮、陈皮各5g,赤芍、茯苓各10g,生甘草3g,黄柏6g,泽泻10g,延胡索10g,车前子10g,金银花12g。

10天后来信称:回镇江后服药5剂,效果很好,舌苔渐化,现药粉还在继续服用。

按:此病之诊断尚难肯定,两侧附睾头、尾部均起结节,经久不消,而又血沉加快,似属痰毒结聚之象;但起病之时睾丸肿痛,又发寒热,之后小便常黄,而今口尚干渴,舌苔黄腻。湿热逗留,可无疑义。故用结核散化痰毒、消瘀滞,橘核汤疏肝气、清湿热,两方兼顾。

宿广峰诊治经验

附睾结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并贯穿于其发病的整个过程。初期以标实为主,主要是以气滞、痰浊、瘀血、寒湿互结而形成的有形之物为标,无明显全身症状。发病的中期,邪毒郁久化热,形成脓肿。后期溃破脓稀如痰,并出现低热、盗汗、食少、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表现;或脓水清稀,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等气血两虚证候。严重者,阴损及阳,出现面色苍白、肢冷畏寒、阴囊寒冷、腰酸膝软、脉细弱等阳虚症状。根据初期标实的病机特点,采用消法为主,《外科启玄》指出:“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据此软坚散结应贯穿整个过程。因本病的发生为感染痨虫所致,故抗痨杀虫之品均可选用。自拟消核汤,临床应用疗效满意。消核汤药物组成:猫爪草30g,猫眼草9g,柴胡9g,乌药9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浙贝母6g,丹参15g,三棱15g,莪术15g,山慈菇6g,全蝎9g,蜈蚣2条,牛膝12g,橘核9g。水煎服,每日1剂。

1. 活血化痰并重 附睾结核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附睾上有缓慢增大、无痛的肿块。痰浊瘀血是肿块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是脏腑功能失调、人体津血为病而产生的。由于津血间存在着互生互化的关系,易产生痰瘀同病。痰为阴性之物,滞留体内则影响血液运行,产生瘀血;或瘀阻络道,致络中之津不能渗出脉外,络外之津不能还于脉中,从而津液聚积,化生痰浊,痰浊与瘀血相聚为病。痰瘀相搏,下注于肾子,而成“子痰”之变。针对本病病机特点,治疗应以活血祛瘀、化痰散结并重。活血化瘀药有丹参、三棱、莪术、牛膝等,化痰散结药有浙贝母、山慈菇、橘核等。

2. 辅以理气 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筋。附睾结核患者肾子常有酸胀隐痛不适等症状,可辨证为肝郁气滞,治疗辅以疏肝理气法。常用理气药有柴胡、乌药等。

3. 必用软坚之品 附睾结核形成的肿块质韧或硬,皮色不变,不红不热,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单用理气活血化痰之法,力量稍显单薄,必须加用软坚散结之品,才能加强疗效,常用软坚药有夏枯草、牡蛎等。

4. 抗痨中药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程 常用的抗痨中药有猫爪草、猫眼草、夏枯草、蜈蚣等。

5. 佐以通络解毒散结 附睾结核是气、血、痰、寒、湿等各种病理因素杂合而成,治疗上应当佐以通络解毒散结之品,本方选用全蝎、蜈蚣以通络解毒散结。

6. 随症加减 若患者伴有畏寒喜暖、腰膝酸冷,阴囊寒冷、附睾肿块较硬,未形成寒性脓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等阳虚寒凝证时,可配阳和汤加减;附睾肿块已溃破伴阳虚证时,配合附桂八味丸加减;若有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时,可配合知柏地黄汤加龟甲、鳖甲、青蒿、地骨皮等;溃后脓出不畅者原方加穿山甲、炒皂角刺、黄芪;自汗不止者,原方加炙黄芪、浮小麦、煅龙骨;腰背酸痛者,原方加续断、狗脊、菟丝子等;若溃后疮口久不收口,见气血两虚证时,可用八珍汤加减。

例4 晋某,男,50岁。1978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右侧附睾肿大两个月,无明显红肿。血常规显示:白细胞:5.1×109/L,中性粒细胞51%,淋巴细胞49%,血沉为25mm/h。在山东省某医院外科被诊为附睾结核,建议住院手术。患者拒绝,转而来我院要求服中药治疗。检查其右侧附睾肿硬,大小约有3.5cm×3.5cm,边缘欠光滑,重压微痛。腹股沟无肿块。舌淡苔白,脉弦。诊断:右附睾结核。证属痰瘀内结,以标实为主。治宜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方用消核汤加减:猫爪草15g,猫眼草9g,夏枯草15g,牡蛎15g,浙贝母6g,丹参15g,三棱15g,莪术15g,山慈菇6g,全蝎9g,蜈蚣1条,牛膝12g,橘核9g,木香9g,乌药9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0剂。

4月4日二诊。查体:右侧附睾肿块缩小1/3,局部仍较硬,触及皮温较健侧稍低,伴阴囊寒冷,畏寒喜暖,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辨证为本虚标实,阳虚痰瘀内结,治宜温阳通络、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方用消核汤合阳和汤加减:猫爪草15g,猫眼草9g,柴胡9g,牛膝15g,熟地黄30g,麻黄6g,白芥子9g,鹿角9g,山慈菇6g,浙贝母6g,丹参15g,夏枯草15g,乌药12g,全蝎6g,蜈蚣1条,泽兰15g,茜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同时兼服小金片、异烟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