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04

第4章 麻子仁丸

第四章 麻子仁丸

《伤寒论》

【原文】趺阳脉①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阳明胃经。

【译文】趺阳脉属足阳明经,诊之可候胃气的盛衰。其脉浮为胃气强,主胃中有热。涩主脾阴不足,为脾约。因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使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得濡润于肠道,故小便数,大便硬,宜用麻子仁丸润下通便以治之。

火麻仁20g白芍9g枳实9g大黄12g厚朴9g杏仁10g

以上6味药,以蜂蜜调和为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10丸,每日3次,药量可逐渐增加,以大便通为度。

【按语】本方证乃因胃肠燥热,脾津不足所致。由于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而偏走膀胱,肠失濡润,故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治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方中重用火麻仁味甘性平,质润多脂,入脾胃大肠,益脾胃之阴,尤能润肠通便,为君药。杏仁甘平润燥,入肺与大肠,宣肺降气,润燥通便;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理脾,共为臣药。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润,既助火麻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攻下之力,以为佐使。诸药相合,共奏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攻润相合,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方中虽用小承气以泻下胃肠积滞,但大黄、厚朴用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火麻仁、杏仁、白芍、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使津液行、腑气通,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故本方攻润相合,意在缓下,润肠缓下而通便。

【方歌】麻丸润便硬,黄厚枳芍杏。

【趣味速记】大承气,去芒硝,麻仁杏芍打天下。

临床应用

(一)失眠

【原文】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①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素问·逆调论篇》)

【注释】①阳明:指胃气。

【译文】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以下行为顺,如胃气上逆,不能正常下行,所以患者就会出现不能安卧(即失眠)。

【按语】正常生理情况下,胃气下行,肠道通畅。如燥屎内结,肠腑不通,胃气上逆,则会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当通腑泻下,祛除肠道积滞,如此则肠腑通畅,胃气行其常道,自然夜卧能安。

【病案举例】谷某,男性,38岁。失眠3年余,多方治疗无效。患者嗜烟酒,口舌经常生疮,伴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诊见情绪易激动,心烦,大便干,小便数,口干,腹胀,嗳气频繁,四肢乏力,脉弦,舌苔黄腻。此乃津少肠道热积所致,用麻子仁丸,每日3次,每次1丸。1周后精神明显好转,大便软畅,腹胀减轻,小便正常,夜寐好转。此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1丸,再服1周后诸症消失而愈。[申永和.麻子仁丸应用四则.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42]

【中医解析】失眠发病多由阳盛阴虚,阴阳失交。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分别治以补益心脾,滋阴降火,清化痰热等法。但本例嗜烟酒,加之失眠日久,阴液暗耗,以致脾气损伤。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而转输膀胱,则小便频数;大肠失养,故大便干燥;脾不能主四肢,则四肢疲困;腑气不通,则腹胀嗳气;肠胃不和,则卧不安。麻子仁丸润肠行气,通便泄热,使腑气通,津液行,脾健胃和肠通,则诸症消除,夜卧能安。

(二)消渴(尿崩症)

【原文】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景岳全书》)

【译文】治疗消渴的方法,最应该的是先辨别虚实。如果观察其脉象证候,真的是实火,导致耗伤津液所致,只要祛除其火,则津液自然生成而消渴自然停止。

【按语】因热邪而致的消渴,治疗时祛其热邪是关键。而热邪最易和肠道糟粕互结,糟粕不去,则热邪难除。对于这种消渴治疗时还当祛其肠道糟粕,如此则热邪可去,消渴可止。麻子仁丸既能祛除肠道糟粕,又可清热,兼不损伤津液,对于因热邪而致的消渴,自然疗效理想。

【病案举例】张某,男性,52岁。患者患尿崩症多年,曾在医院治疗多次,效果不佳。自诉1个月来口渴多饮,约15分钟排尿1次,兼见大便难解,心烦,咽喉干燥难忍,形体消瘦。脉浮数,苔燥少津。此乃津少肠燥之证,投泄热润肠存阴之剂:

火麻仁20g白芍10g枳实10g

生大黄(后下)15g厚朴10g杏仁10g

服2剂大便通,口渴减轻,饮水减少,咽喉觉有津润,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再予辨证用药巩固疗效而愈。[申永和.麻子仁丸应用四则.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42]

【中医解析】此例胃热气盛,水为火迫而偏渗于膀胱,致小便频数;热盛耗津,加之津液偏渗,肠道失濡,故大便坚硬不解。胃热便坚,气盛溲数,二者互相影响,病发消渴。麻子仁丸可润肠通便,泄热存阴以达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则消渴止。

(三)呃逆

【原文】胃为气逆为哕①……(《素问·宣明五气篇》)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注释】①哕:即呃逆。

【译文】《内经》说:胃气上逆则发为呃逆。《金匮要略》说:呃逆而且腹部胀满,要询问发病前后的情况,看究竟是哪个部位的气机不通利,通利了气机就能治愈。

【按语】呃逆的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胃气上逆均可能会产生呃逆。如腑气不通,浊阴不降,以致胃气上逆,治疗当通腑泻下,使胃气下行,浊阴下降,则呃逆自止。

【病案举例】王某,男,69岁,因阵发性呃逆半年余于1996年6月12日来诊。患者平素大便干燥,3~4日1行。曾多次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呃逆,服用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及和胃降逆中药治疗,症状暂时缓解,但仍周期性发作。刻诊:患者时作呃逆,呃声和缓有力,舌质红,舌体瘦,苔薄白而干,脉弦细数。辨属阴虚肠燥,腑气不通,浊气不降,胃气上逆。治以润肠通便,降逆止呃。方用麻子仁丸加味:

火麻仁20g杏仁10g枳实10g厚朴10g

白芍10g大黄(后下)9g旋覆花(包煎)12g

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大便得通,呃逆立止。后嘱患者间断服用成药麻子仁丸,保持大便通畅,随访1年呃逆未再发作。[李俊,杨俊.麻子仁丸加减治验2则.国医论坛,1999,14(3):11]

【中医解析】“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浊阴不降,则胃气上逆而发为呃逆。该患者平素大便干燥,脉弦细数均说明胃肠燥热,津液受损,腑气不通而发为呃逆。以前治疗仅和胃降逆以治标,没有治本,自然疗效不佳。故治疗当以通腑泻下治本为主,以火麻仁丸缓下,既不伤正气,又可达到通腑泻下的作用,加入旋覆花是增强降气功效。患者大便通后呃逆立止也验证了以上的观点。

结语

本方又名“脾约麻仁丸”。《伤寒论》所谓“脾约”,据程郊倩的说法,是“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荫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这种便秘,既有别于单纯热结,也不同于单纯的津液亏虚,所以,既不能单用苦寒泻下,也不能单纯滋阴润肠,而应该采用润肠、泻下共用的方法。麻子仁丸正是为此而设。

本方是治疗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的常用方剂。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为证治要点。若因痔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若燥热伤津甚者,可加生地黄、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本方应用有一个重要的指征,即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位于“冲阳“穴处,在足背第二、第三跖骨之间,属足阳明经。此处诊脉之法,现代临床诊断已经基本不用,但确实能反映脾胃病状,对便秘之类疾病很有参考价值。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如属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则不宜使用。孕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