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33

第33章 川芎茶调散

第三十二章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①,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②,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细辛(去芦)一两半,防风(去芦)一两,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蠕动:指抽搐。②攻注:游走而无定处。

【译文】治疗男、女各种风邪上攻,出现头目昏昏沉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感受风邪而致的高热,肢体疼痛不安,肌肉抽搐,膈部有热,痰涎壅盛;妇女血液受风,游走而无定处,太阳穴疼痛,这是感受风邪而致的,都可以治疗。薄荷12g,川芎、荆芥各12g,细辛3g,防风5g,白芷、羌活、炙甘草各6g。以上药物研成细末,每服6g,饭后,以茶清调下。

【按语】本方所治头痛,系外感风邪所致。头为诸阳之会,风邪上扰头部,阻遏清阳之气,故见头痛、目眩;风邪在表,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苔白脉浮;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即为头风。治宜疏风止痛。方中川芎辛香走窜,长于祛风活血而止痛,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用量较重,为君药。薄荷、荆芥辛散之品,轻扬上行,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为臣药。羌活辛散疏风,善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痛);白芷疏风解表,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头痛;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以上四药共助君臣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以清茶调服,取其苦凉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辛散祛风之品过于温燥与升散。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方歌】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趣味速记】细荆芎草防,薄芷羌(想象:西京穷草房,薄纸墙——细辛、荆芥、川芎、甘草、防风、薄荷、白芷、羌活)。

临床应用

(一)头痛(三叉神经痛)

【原文】伤于风者,上①先受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注释】①上:指上部,即头部。

【译文】感受风邪者,一般是头部先被侵犯。

【按语】“头为诸阳之会”,而风亦是阳邪,同气相求,故感受风邪,首先是头部先被侵犯,出现头痛等症状。这时治疗当以疏散外风为主,同时结合疼痛部分,分经论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本方既能疏风散邪,又可止头痛,为治疗风邪头痛之代表方剂。

【病案举例】患者姜某,女,47岁,2004年6月28日来诊。自诉发作性右前额部针刺样疼痛8年,曾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治,做头部多普勒超声及头部CT提示正常,给予服止痛镇静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口服,症状无改善,近半月发作频繁,且逐渐加重,每次皱眉,洗脸可诱发头痛,痛处固定不移,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头部CT及多普勒均提示正常。中医诊断:头痛,瘀血型头痛;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处方:

川芎20g荆芥15g防风15g细辛5g白芷15g

羌活15g丹参30g葛根10g当归10g郁金15g

石菖蒲15g全蝎6g黄芪50g赤芍25g桃仁20g

甘草10g

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温服150毫升,服用10天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上方20天,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韩亚兰等.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头痛120例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51:69]

【中医解析】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凡六淫之邪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会发生头痛。方中川芎活血行气,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善治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头痛,还能通治各经头痛,为本方之要药,羌活,防风,荆芥祛风清头目,消瘀血,细辛温经止痛,白芷可祛风止痛,用于阳明经头痛,前额部属阳明经,葛根为阳明经引经药;丹参,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川芎,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止痛;郁金,石菖蒲理气宣窍;全蝎为虫类搜逐之品,攻毒散结,通经止痛,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久病气血不足,用黄芪补气血。甘草和中益气,使升散不致耗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随证加减,综合整体病理机转,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

(二)鼻渊(慢性鼻窦炎)

【原文】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①湿热交蒸而成。或饮酒多而热炽,风邪乘之,风热郁不散而成。(《杂病源流犀烛·鼻病》)

【注释】①太阳:这里是指太阳表证。

【译文】(鼻渊)是由风寒之邪聚于脑部,与太阳表邪之湿热交蒸而形成。或饮酒过多导致热炽,风邪乘虚侵入,风热之邪结聚不散而形成的。

【按语】从以上可以看出,鼻渊是由于风邪与其他外邪相合而成,故治疗当以疏风散邪为主,同时结合疼痛部位多在阳明经的特点,适当配伍归阳明经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本方不仅能疏散风邪,方中还有大队入阳明经的药物,故对鼻渊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患者,女,59岁,1999年4月11日就诊。自述患鼻塞、流浊涕15年,曾经在某大医院被诊断为慢性鼻窦炎,给予西药抗炎及滴鼻药物(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好转,停药后病情复发,后经多方诊治疗效不明显,故转诊来此。刻下:鼻塞、流浊涕,头痛,夜卧鼻塞不得息,张口呼吸。查:涕黄黏稠量多,从鼻上方流下,嗅觉减退,鼻内粘红肿,眉间及颧部有叩压痛,舌质红、苔白,脉浮数。脉证合参,中医辨为肺经风热攻上。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治则:疏散风热、宣通鼻窍。投以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15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8g

白芷15g薄荷(后下)10g羌活10g法半夏15g

生石膏25g鱼腥草12g清茶

水煎温服,日服4次,每日1剂。服药5剂后,疗效显著,鼻塞、流浊涕症状已明显减轻,头及目眶压痛等体征消失,夜卧能自鼻自由呼吸。守上方续服,加连翘12g,银花12g,煎服4剂后,诸症痊愈,继以2剂以资巩固,后经随访,鼻渊已彻底治愈,嗅觉正常,鼻息畅利,[贺洪武.川芎茶调散治疗鼻窦炎21例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7):638-639]

【中医解析】鼻为肺之窍,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顶于络脑,足阳明经起于鼻之交顿,傍纳太阳之脉。故风邪外袭,太阳受邪,壅塞肺气,或阳明邪热上攻,均可致鼻塞,日久酿成鼻渊。治当外散太阳风邪,内清阳明邪热,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即意在疏风清热、祛邪通窍。其中川芎、白芷、羌活、细辛疏风通窍止痛,薄荷清利头目、搜风散热,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法半夏化浊通窍,石膏清解邪热,诸药共用而显效。

(三)面瘫(面神经麻痹)

【原文】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

【译文】治疗风邪所致的各种病症,当先治疗血液,血液运行正常,则风邪自止。

【按语】风邪侵犯人体,常与血相结合,气血相搏而生各种病症。但如血行正常,气无所依,则风邪自散,而疾病自止。本方不仅能疏散风邪,还能活血化瘀,如此则风病自灭。

【病案举例】张某,男,63岁,2004年11月10日诊。当天早上起床自觉语言謇涩,口角流涎,面略痒,身痛,微恶风。查口角歪向右侧,左眼不能闭合,左鼻唇沟变浅,肢体运动自如,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血压14/10kPa(105/25mmHg)。诊断为面瘫。证属风中经络。治当祛风通络。处方:

川芎15g地龙15g荆芥12g赤芍12g白芷10g

羌活10g蒺藜10g防风10g甘草10g细辛5g

薄荷5g

1日1剂,水煎,分4次服。服3剂后眼能闭合,口角微向右歪,流涎止。再原方加减调理l0天病愈,改桂枝汤煎服善后。[张中祥.川芎茶调散临床应用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4):239]

【中医解析】患者年老,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而见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用川芎茶调散合刺蒺藜祛风解表,赤芍、地龙配川芎行血通络,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药证相符,疗效显著。

结语

本方是治疗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剂。以头痛,鼻塞,脉浮为证治要点。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对于气虚、血虚,或因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关于本方君药,《医林纂要》和《成方便读》认为是薄荷,《医方集解》认为是薄荷和荆芥,《方剂学》则认为是川芎、羌活和白芷。从本方用药以辛温之品偏多这一点来看,其所治头痛,当属外感风邪而偏于寒者。风寒头痛而以疏散风热之品为君,显然不宜。至于羌活、白芷,虽能分入太阳、阳明祛风止痛,但用量仅为川芎之半,作用较弱。再结合川芎之性能和方名,本方之君,当推川芎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