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32

第32章 黄土汤

第三十一章 黄土汤

《金匮要略》

【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①也,黄土汤主之。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心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

【注释】①远血:指出血部位离肛门部位较远,即现代医学所谓的上消化道出血。

【译文】大便出血,先排出大便,后才出血,这是远血,用黄土汤治疗: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9g,灶心黄土30g。以上7味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2次温服。

【按语】本方证为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脾主统血,脾阳不足失去统摄之权,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血、衄血;血从下走则为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皆为中焦虚寒,阴血不足之象。治宜温阳止血为主,兼以健脾养血。方中灶心黄土辛温而涩,温中、收敛、止血,为君药;白术、附子温阳健脾,助君药以复脾统血之权,共为臣药。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止血,既可补益已伤之阴血,又可制约白术、附子温燥伤血之弊,为佐药;方中用苦寒的黄芩,不仅止血,而且又佐制术、附温热之性,以免动血,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本方有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温阳而又健脾,补血而又止血的配伍特点。

【方歌】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趣味速记】夫子在黄土地浇肥勤锄草——夫子即附子,在为虚字;黄土地原药即地黄;浇为阿胶,肥虚字;勤为黄芩,锄为白术,草为甘草。

临床应用

(一)便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原文】先便后血为远血……黄土汤主之。黄土名汤,明示此症,系中宫①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血证论》)

【注释】①中宫:指中焦脾胃。

【译文】先排出大便,而后出血为远血……黄土汤治疗。以黄土命名汤剂,明确表示本病的症状,是由于中焦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因无脾气的统摄而便血。

【按语】脾主统血,脾气虚或阳虚,可致脾的统摄功能下降而出现各种出血病证。黄土汤温补脾阳,益气健脾,且有止血作用,对于脾阳虚弱而致的各种出血,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陈某,46岁,浙江籍人,到陆良经商,1994年10月15日诊。原有十二指肠溃疡,平时泛酸,嘈杂善饥,近来腹痛以夜间及饥饿时尤甚,大便溏软色黑。某日如厕,自觉头晕目眩,晕厥片刻清醒后,自觉头晕气短,心慌,症见面色口唇苍白,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查:大便隐血强阳性。证属阴阳气血俱虚,治以温阳益气,健脾收涩,摄血滋阴,拟黄土汤方加减:

熟地黄30g黄芩15g炒白术30g附子10g

阿胶珠15g太子参30g赤石脂30g石榴皮15g

煅牡蛎30g炙甘草10g

服上药1剂,精神好转,疼痛缓解;再服1剂头晕心悸减轻,大便成形;3剂之后,查大便隐血阴性。[李水昌.黄土汤临床举隅.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6):337]

【中医解析】患者由于长年累月外出,旅途劳顿,导致饮食失调,饥饱失常,戕伤胃肠阴络,加之素体脾肾阳虚,中气不足,劳倦过度,脾虚下陷,脾不统血,血液统摄无权而大便下血。用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加太子参益气生津,石榴皮、煅牡蛎收敛固涩。

(二)崩漏(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原文】合计此方①,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血证论》)

【注释】①此方:指黄土汤。

【译文】综合本方,是滋补气血,而且有温阳及清热之品相配伍,是各种出血崩漏的总方。

【按语】本方补气养血,同时以温阳为主,兼有清热之品相配,对于脾阳虚而致的各种出血病证,既能温阳健脾以治本,又可养血止血以治标,标本兼顾,疗效理想。但本方止血治标力偏弱,若崩漏出血较急者,可适当加入止血之品以治标。

【病案举例】白某,女,15岁,学生。1999年5月16日初诊。患者自l2岁初潮,月经一直先后不定,半月一行或数月一至,行则时崩时漏,西医诊为“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服西药疗效不佳,遂来我院中医门诊治疗。刻诊: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反复发作2月余,量时多时少,色淡质稀,面色白,身倦乏力,头晕心悸,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诊断为崩漏,辨证属气血亏虚、冲任不固。治以温阳健脾,收涩止血。处方:

赤石脂25g生地黄12g白术12g黄芩6g

炮附子6g阿胶(烊化)12g炙甘草6g参三七(冲服)6g

血余炭10g蒲黄炭10g黄芪15g升麻6g

4剂。5月20日复诊时,出血已止,诸症好转。守上方加当归、续断、桑寄生,继服3剂,症状基本消失,于6月12日经潮,经量中等,l周净。随访1年,月经正常。[孔文清,李筱嫒.黄土汤加味治疗崩漏36例.江苏中医,2001,22(7):27]

【中医解析】崩漏是指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可由多种妇科疾病所致,其病机主要是冲任损伤,气血失调,脾不统血。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大出血时应急予“塞流”止血,待崩势缓解,则选用“澄源”“复旧”的治本法则。方中赤石脂收敛固涩,善于止血为主药;配以附子、白术温阳健脾,且附子又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不使停瘀;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甘草甘缓和中为辅药,黄芩苦寒为佐,以减附子之刚燥。本方寒温并用,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脾,有滋阴维阳、健脾补血、收涩止血之功用,主治多种缠绵不愈之出血证,且止血不留瘀。故用治崩漏,收效满意。

(三)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文】可知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血证论》)

【译文】由此可知治血,必须以治疗脾为主,才是要点。

【按语】脾既是气血生化之源,还能统摄血液,防止血溢脉外。脾气虚或阳虚不仅会出现气血生化乏源,还会出现统摄血液功能下降而导致的各种出血病证。黄土汤既能温阳健脾,还可益气养血,兼有止血作用,对于脾阳虚而致的各种出血病证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张某,女,l8岁,未婚。主诉:反复紫癜半年余。患者自诉半年来皮肤反复出现紫斑,部位不定,以四肢为主,每天气突变寒冷、进食生冷或冲凉水澡则复作或加重,经它医调理效差而求诊。询其平素喜暖畏寒,手足偏凉,视紫斑颜色较淡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观其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辨证为中焦虚寒,失其统血,治疗当温中健脾,养血止血。方以黄土汤加减:

伏龙肝30g制附子6g炒白术12g阿胶9g熟地黄9g

黄芩6g干姜片6g紫草根12g仙鹤草9g炙甘草6g

水煎服。半月后患者告知紫癜消除,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症竞也随之而愈,交代再服7剂以巩固。[苑述刚.黄土汤新用3则.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31-33]

【中医解析】紫癜一病,多从虚实两端入手,属实者多,为热迫血妄行,常以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散血进行加减治疗;虚者多为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常以归脾汤健脾补气进行治疗;然本患者阳虚症状较为典型,每近寒凉或天气变冷则发作,结合其手足不温、口不渴及便溏一派虚寒征象,诊断中焦阳虚失血。故投黄土汤温阳健脾以治本,加紫草根、仙鹤草活血止血以治标;标本兼治,寒热并调,阴阳并调,药到病除。

结语

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若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若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胃纳较差者,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脾胃虚寒较甚者,可加炮姜炭以温中止血。对于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本方。

黄土汤以灶心黄土(伏龙肝)、白术、附子、甘草与生姜、阿胶配合,寒热并用,刚柔相济,能温阳止血而不伤阴,滋阴养血而不碍脾,起温阳摄血之功。关于方中配伍黄芩的意义,历代医家均从清热、坚阴与制约术、附温燥之性着眼,实则黄芩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治“诸失血”,张景岳《本草正》云:“止失血。”《光明日报》1981年8月6日四版报道,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三川潮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芩除用于清热和解毒外,还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至于灶心黄土,现在在农村、城市都极缺,用土灶烧饭可能要逐渐消失。古代医家真是有先见之明,陈念祖早就提出“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如神”(《金匮要略浅注》)。朱颜谓赤石脂与伏龙肝的药理作用相一致(《中药的药理与应用》)。有人报道用黄土汤治胃肠出血证,每以赤石脂代黄土,收到满意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64,2:11),证明此说可取。但陈氏(念祖)用量过大,宜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