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34

第34章 镇肝熄风汤

第三十三章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原文】治内中风证(亦名类中风,即西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①,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行歪斜,或面色如醉②,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怀牛膝(一两)、生赭石(一两,轧细)、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天冬(五钱)、川楝子(二钱,捣碎)、生麦芽(二钱)、茵陈(二钱)甘草(钱半)。(《医学衷中参西录》)

【注释】①上盛下虚:上即头面部,上盛指面红发热似热证、实证;下即肝肾,下虚指其本为肝肾阴虚。②醉:像喝醉酒一样面红耳赤。

【译文】(本方)治疗内中风证(也称为类中风,即西方人所谓脑充血证),其脉弦长有力(即西医所谓血压过高),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头部时常疼痛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呃逆嗳气,或肢体渐觉运动不利,或口眼逐渐歪斜,或满面通红,甚或眩晕,甚至于摔倒在地,神昏不省人事,过一会儿才开始苏醒,或醒后各症状不能消退,精神不振,或肢体消瘦运动不利,或者成半侧痿软无力。怀牛膝30g,生赭石30g,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白芍、玄参、天冬各15g,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6g,甘草5g。

【按语】本方所治类中风,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所致。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阳亢上扰,则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面赤如醉;肝阳亢极,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遂致卒中,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等;脉弦长有力,为肝阳亢盛之象。根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调经论》)之理。故治宜镇肝息风为主,以治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之标实,辅以滋养肝肾之阴,以固其本。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阳,并能补养肝肾,标本兼顾,为君药。生赭石重镇降逆,平肝潜阳;生龙骨、生牡蛎潜阳降逆;龟甲、生白芍、玄参、天冬滋养阴液,柔肝息风,均为臣药。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以强制之,势必影响肝的升发条达之性,故用川楝子、生麦芽、茵陈清泄肝热,条达肝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麦芽并能和胃调中,防金石之药伤胃之弊,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潜镇药与滋养药并用,但重用镇潜息风之品以治其标,配伍滋养补肝肾之品以治其本,兼用疏肝清热之品以除弊纠偏。总属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之方。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趣味速记】熄风芍草楝茵冬,麦草赭龟膝牡龙。

临床应用

(一)失眠(神经衰弱)

【原文】(失寐)总属其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①,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岳全书》)

【注释】①阴阳不交:是指阴血等不足而致阴不敛阳,阳气妄动。

【译文】(各种虚性失眠的病机)都是其阴精血等阴不足,而致阴不敛阳,阴阳不交,阳气妄动,以致心神不安。

【按语】虚性失眠的病机都是阴血不足为本,阳气妄动为标,治疗当补其不足之阴血,潜其妄动之阳气。镇肝熄风汤既可滋阴养血,又能平肝潜阳,制其妄动之阳气,如此则阴阳相交,心神可安,失眠可愈。

【病案举例】男,43岁,于两年前因情绪波动致失眠多梦,心烦意乱,易躁烦闷,腰酸耳鸣。曾多方医治,服用镇静类西药,症状时轻时重,近半月症状反复,甚至彻夜难眠,苦不堪言而来诊,查病人体格健,精神稍差,舌红,苔少,脉细弦、尺脉弱。既往有饮酒嗜好。各项体格检查及理化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治宜镇肝息风,滋阴潜阳。药用镇肝熄风汤加味:

怀牛膝30g赭石30g龙骨15g牡蛎15g

龟甲15g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

茵陈6g麦芽6g川楝子6g熟地黄15g

枸杞子20g山茱萸15g栀子10g甘草3g

共服药2个疗程,诸症消,睡眠如常而告愈。[蒋自强.镇肝熄风汤辨治顽固性失眠37例.光明中医,2005,20(3):61-62]

【中医解析】本案患者由于病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所至。故选用镇肝熄风汤作为治疗该病的主方,方中怀牛膝味甘苦酸而平,“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入肝肾二经,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阳风,重用为主药;肝阳上升太过,则脏腑之气均随之上逆,故用赭石之重镇,降胃平冲;龙骨、牡蛎、龟板、芍药潜阳镇逆,柔肝息风;玄参、天冬壮水滋肝,清金制木,茵陈、麦芽、川楝子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有利于肝阳之潜降与气血之下行,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补肝肾,栀子泻火除烦,甘草调和诸药,合并麦芽调胃和中。全方可共达滋阴潜阳,平肝、养肝、疏肝之目的,再根据兼证加上相应的药物则疗效更加。

(二)痴呆(脑动脉硬化)

【原文】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痴呆矣。(《辨证录》)

【译文】肝气郁结就会木克土而导致脾虚能运化水湿痰饮,脾胃衰则土不制水而导致肾水泛滥,痰饮水湿不能排除,于是痰积于心胸内外,痰迷心窍,则神明不清,于是成痴呆了。

【按语】痴呆的形成往往于虚、痰等有关,脏腑功能下降,尤其是肝脾功能下降。肝阴不足,既可能引起肝气郁结,气聚津停而成痰饮,也可产生肝阳相对偏亢,肝风挟痰上攻;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湿生成。心为清洁之脏,痰为秽浊之物,故痰在心脏可致痰蒙心窍而致心神不明,成为痴呆。治疗当以滋阴养血,疏肝理气,化痰开窍为主。镇肝熄风汤平肝潜阳,疏肝理气,滋阴养血,故可以用来治疗痴呆,如加入化痰开窍之品,效果会更好。

【病案举例】赵某,男,68岁。退休教师,家属代诉:患者1年来记忆力明显减退,表情呆滞,言语词不达意,行动迟缓,体重递增,并经常头晕。曾去某医院脑系科检查,诊为“脑动脉硬化”近日来头晕加重、步态不稳,如坐舟车,嗜睡易怒,胸闷,痰多,舌体胖,苔黄黏腻,脉弦。证属肝木乘脾,痰浊中阻。方拟:

生龙骨12g生牡蛎l2g生赭石l5g白芍l0g

生龟甲10g怀牛膝l5g半夏l0g胆南星l0g

生麦芽10g川楝子l0g石菖蒲l0g茯苓15g

天竺黄10g甘草6g

服1个月后,头晕消失,嗜睡减,痰亦少,舌苔变薄。再予前方加益肾活络之品继服1个月,已能自己上街。[刘振华.镇肝熄风汤的临床应用举隅.甘肃中医,1999,12(6):32]

【中医解析】脑动脉硬化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中医辨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所致。本例病人素体肥胖兼湿,故痰浊中生,挟肝风上蔽清窍。临床出现眩晕,易怒,胸闷,痰多,脉弦滑等标实之证。故治以镇肝熄风汤中加化痰开窍之半夏、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等,使肝风平。痰浊去,标证减后,再加益肾活络之药以治其本。

(三)呃逆(单纯性膈肌痉挛)

【原文】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①之证。(《古今医统大全》)

【注释】①咳逆:咳,指咳嗽;逆,指呃逆。

【译文】凡忍气吞声,肝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且不能做他们想做的事,这些人多有咳嗽呃逆的病证。

【按语】情绪过度压抑,肝气郁结,气郁过甚则会气逆于上,进而出现咳嗽呃逆。由于可见呃逆之证,可能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有关,治疗自当疏肝理气、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汤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平肝潜阳,对于肝气上逆之呃逆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李某,男,5l岁。1993年3月10日就诊。10日前与人争吵后,呃逆发作,曾在某院服中药及针刺治疗,无好转。刻诊:呃逆频作,呃声洪亮,伴头痛,头晕,面红烘热,腰膝酸软,少寐多梦,二便可,舌黯红,苔腻,脉弦细数。中医诊断为呃逆,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胃气上逆而致。治宜滋补肝肾,潜阳和胃降逆。以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白芍10g

玄参15g天冬10g川楝子10g夏枯草10g麦芽10g

甘草6g陈皮12g半夏12g

日1剂,水煎服。3剂后呃逆止,续服2剂诸症除。[唐素敏.镇肝熄风汤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2003,25(6):436-437]

【中医解析】呃逆乃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与情志因素有关。本例年已半百,阴气自半,复因情怀失畅,肝阳上亢,肝风上旋,胃气随之上逆动膈而出现呃逆频作。本案病机要点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故以赭石、陈皮、半夏、麦芽、甘草降逆和胃以止呕,牛膝、白芍药、玄参、天冬滋阴潜阳,川楝子、夏枯草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诸药合用,切中病机,而呃逆自止。

结语

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风所致之类中风的代表方。以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证治要点。若兼夹痰热,胸闷有痰,加胆南星、川贝母;若肝热上冲,头痛脑热重者,加夏枯草、菊花;若兼夹胃热,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若肾水亏虚较甚,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山茱萸。

本方治疗类中风,无论中风前、中风时或中风后,只要辨证属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均可使用。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血管性头痛、癫,并可用于脑动脉硬化、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呃逆、冠心病心绞痛、脑震荡综合征、癔症性晕厥、神经官能症、倒经、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肾病和急性肾炎等辨证属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

本方的金石介壳类药物有碍胃之弊,脾胃虚弱者慎用;对于热极生风者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