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27

第27章 苏子降气汤

第二十六章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广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二两半,川当归(去芦)两半,甘草(爁)二两,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肉桂(去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紫苏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爁:音ln。古代用火烤炮制中药的一种方法。这里通“炙”。

【译文】治疗男、女虚阳上越,气机升降失常,上实下虚,膈上痰多壅滞,咽喉不舒,咳嗽,心中烦躁不安且口渴多饮,头昏目眩,腰部疼痛腿脚无力,全身乏力疲倦,腹部有刺痛,因寒或热而致的腹泻,或大便秘结,涩滞不通,肢体浮肿,不思饮食。紫苏子、半夏各9g,川当归6g、炙甘草6g,前胡、厚朴各6g,肉桂3g。上药研成细粉末,每次服用6g,水一盏半,并加入生姜3片,大枣1枚,紫苏叶5片,共同煎煮至8分,去除药滓,温热服下,服药时间不限。常服此方可以使精神清爽,气机运行通畅,可以调和五脏,治疗气滞,增进饮食,去除湿气。

【按语】本方所治为上实下虚之喘咳。“上实”即痰涎壅盛于肺,肺失宣降,故胸膈满闷,喘咳短气,痰质稀色白,舌苔白滑或白腻;“下虚”即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见短气,腰痛脚软,肢体浮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宜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方中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祛痰降逆;厚朴降气平喘;前胡降逆化痰,三药合用,助苏子降气平喘祛痰,共为臣药。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且可温阳化气,促使水道通调,消除痰饮;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并能养血润燥,与肉桂合用温补下虚,扶正祛邪。煎加生姜、苏叶以宣肺散寒,共为佐药。大枣、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

【趣味速记】陈苏桂生夏前厚归草(想象:陈苏桂盛夏前后归国。解:国,国老;甘草有国老之称)。

临床应用

(一)咳喘

【原文】同一痰喘,先后不同矣。初病在肺,久必及肾,虚实不同矣。补肾纳气,清金①化痰,是目下治法。

【注释】①金:肺。

【译文】同是痰喘,在病情的过程中亦会发生变化。刚开始时病位在肺,为实证,病久必然影响到肾,导致肾虚,于是病情的虚实就发生变化。肾虚当补肾纳气,肺实则当清肺化痰,这是目前常规治法。

【按语】肺部有痰而导致的咳喘,早期一般以肺实为主,后期会多影响及肾,出现肾虚。治疗当清肺化痰,补肾纳气,而苏子降气汤即具有这样的功效。但本方所治以肺实为主,伴有肾阳虚的上实下虚证。

【病案举例】季某,女,患“慢支、肺气肿”6载有余,近因受凉后咳喘阵作,痰多胸闷,心悸息促,动则尤甚,口唇淡紫,舌润稍胖,苔白腻,脉沉滑。此乃痰涎壅盛、肺失肃降、肾气虚怯、摄纳无权之证,拟豁痰降气、肃肺定喘之法,稍佐补肾纳气之品。处方:

紫苏子6g半夏6g陈皮6g厚朴6g前胡6g

白芥子12g莱菔子12g当归12g沉香末2g肉桂6g

鲜生姜4片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咳喘大减,气息渐畅,咳痰较前为爽。复诊去生姜、白芥子、莱菔子,加太子参、山药、五味子、补骨脂各12g,培本缓图,旬余证除。[张旭初.苏子降气汤临床验案举隅.吉林中医药,2004,24(5):53]

【中医解析】本例咳喘频发,缠绵日久,复受风寒引动风邪,既有咳喘、胸闷、痰多等痰浊塞肺、肃降失司之候,又有气息难续、难以平卧等肾气虚怯之象,故用本方加白芥子、莱菔子豁痰降气、泻肺定喘,并力以除上盛之标邪。待气降痰消,复加太子参、山药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增五味子、补骨脂合沉香、肉桂补肾纳气,引火归原,培本善后。标本、虚实兼顾而治,收效乃彰。

(二)遗精

【原文】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①在肾。(《仁斋直指方论》)

【注释】①制:指制约、控制之意。

【译文】主宰精的脏腑是心,而贮藏和控制精排泄的脏腑是肾。

【按语】遗精一病,其病位在肾,多为肾的贮藏与排泄功能失常所致,其病机多为肾虚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及肾,使其封藏功能失常。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会影响肾的贮藏与排泄功能,导致遗精的发生。对于此种情况的治疗,常用治法除了补肾外,针对肺脏病变变要进行对应治疗。苏子降气汤既有补肾之功,更能清肺化痰,对于因肺而致的肾虚遗精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王某,男,38岁,干部,长期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偶有咳嗽,已1年余,曾服用不少壮阳药效果均不理想,后因感冒后咳嗽加重,于1989年10月6日就诊,诊时咳嗽咳痰,气短,腰膝酸软,阳痿、遗精、怕冷、纳差,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细。诊其为肾阳虚衰,升降失常,浊阴上浮,致上盛下虚,处以苏子降气汤加减:

紫苏子9g前胡9g半夏9g厚朴9g当归6g

甘草9g沉香6g阳起石10g木香10g茴香10g

肉桂15g补骨脂15g生姜3片大枣5枚

服上方6剂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症稍有好转。继服上方去厚朴、前胡、沉香,加附子(先煎)10g,杜仲15g,熟地黄12g,川楝子10g。服上方3个月后病已基本痊愈,为巩固疗效改用金医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早晚服用,连服半年,以善其后。半年后随诊,一切如常。[魏淑敏.苏子降气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1999,20(6):278-279]

【中医解析】患者证属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上盛下虚之证,上盛为胸中痰垂,下虚为肾阳虚乏。肾阳虚肾气摄纳无权,浊阴从而上泛,故致此病。用苏子降气汤和加减治之。苏子降气汤以降气化痰治上实及祛邪,温肾纳气,用肉桂、阳起石、杜仲、沉香、茴香、补骨脂温壮下元以固本,平冲降逆;川楝子即能监制诸药,又有疏利肝气之功。诸药合用使肾阳充旺,阴霾自散,下元得固,冲逆自平,故诸症自除。

(三)鼻衄

【原文】口鼻出血皆由上盛下虚①,有升无降,血随气升,法当选顺其气,气降则血归经矣。(《医方集解》)

【注释】①上盛下虚:因肺位置较高,而肾位置较低,故此处的上盛下虚即是指肺实肾虚。

【译文】口鼻出血都是由于上实下虚,气机只升不降,血随气上升所致,治法当选择恢复其正常气机,气能降则血亦回归经脉,出血也就停止了。

【病案举例】杨某,男,25岁,工人,1989年9月14日就诊,患者经常性鼻衄,曾服用不少中西药均不能根治,近日因劳累而鼻衄发作,腰酸软,易怒,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诊其为上盛下虚,有升无降,血随气升所致。处以苏子降气汤加味:紫苏子、前胡、厚朴各9g,小蓟、半夏各10g,肉桂、橘红、生草各6g,太子参12g,藕节15g,服上方3剂病愈。为巩固疗效,又服6剂。半年后随访,再也没有复发。[魏淑敏.苏子降气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1999,20(6):278-279]

【中医解析】因血随气逆而致的鼻出血,治本之法当使其气机恢复正常,气能降则血自止。本病属上盛下虚之证,故用苏子降气汤治之。方中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又用肉桂引火归原;甘草甘以和中;小蓟、藕节凉血止血。诸药合用达到治上顾下的目的,使气降血归经矣。故诸症自除矣。

结语

本方是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主之喘咳证的常用方。以喘咳短气,痰多稀白,胸膈满闷,舌苔白滑或白腻为证治要点。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赭石、莱菔子、白芥子等,以增强降逆止咳平喘之功;兼有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风寒;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以益气。现代临床常以本方加减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肺气壅实者。

对于肺热痰喘,或肺肾阴虚的喘咳,不宜使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