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11

第11章 龙胆泻肝汤

第十章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原文】龙胆泻肝汤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①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胁者,肝胆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胆脉络于耳,故聋;肝者,将军之官也,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也,决断出焉。胆虚故谋虑而不能决;胆气上溢,故口为之苦;肝主筋,湿热胜故筋痿;肝脉络于阴器②,故或汗、或肿、或痛;白浊、溲血,皆肝火也)。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医方集解》)

【注释】①痿:指功能下降。痿,痿软不用。②阴器:出《黄帝内经》。指男女外生殖器。

【译文】龙胆泻肝汤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汁上溢口苦,筋功能活动下降,阴部出汗,阴肿阴痛,小便浑浊或出血(胁部,是肝胆所在的部位,肝火盛故此处作痛;胆脉络于耳,故胆经有热则出现耳聋;肝被称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被称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虚故谋虑而不能决断;胆气上溢,故出现口苦;肝主筋,湿热胜故筋丧失功能;肝脉络于阴器,故可能出现外阴出汗、或阴肿、或疼痛;小便浑浊、溲血,都是肝所致)。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9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甘草(生用)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按语】本方所治为肝胆之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之证。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入肝胆经,既可清肝胆实火,又可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为君药。黄芩清泻火热于上;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通泻三焦,使湿热从下而行,二药增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功而共为臣药。车前子、木通、泽泻渗利之品,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当归补血,生地黄滋阴,二药补养阴血,标本兼顾,有邪去而阴不伤之作用,以防止实热火邪必伤阴血,苦寒渗利之品易伤阴之弊;柴胡理气而疏畅肝胆,辛散而升发阳气,并可引诸药归肝胆之经。故当归、生地黄、柴胡三药合用,共同恢复肝之体阴用阳之功能,以上6味共为佐药。甘草护胃安神,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奏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之功。

【方歌】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趣味速记】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解:黄(黄芩),子(栀子),龙(龙胆草),木(木通),车(车前子),当(当归),地(生地黄),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

临床应用

(一)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原文】缠腰火丹……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①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②,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外科心法要诀》)

【注释】①累累:连续成串。②风粟:迅速出现游行的粟粒状皮疹。风,善行数变,变化迅速。

【译文】缠腰火丹……有干湿两种不同证型,红黄颜色之异,都是连续成串像珠子一样。如为干者且颜色红赤,形如云片状,上有粟米样红点,局部痒痛发热者。证属肝心二经风火,治疗宜选用龙胆泻肝汤。

【按语】缠腰火丹一般好发于腰肋部,此部位属中医肝胆经循行部位。如辨证属热证或湿热者,均当以清泻肝胆之火或泻肝胆湿热为主进行治疗。而本方清泻肝胆之火或泻肝胆湿热之力颇强,故常用于缠腰火丹的治疗。

【病案举例】曹某,女,40岁,于2005年9月7日初诊。1周来右侧腰肋部水疱疼痛,伴口干,纳减。检查:右侧腰肋部成簇水疱,高粱粒至黄豆大小,基底色红,排列成带状,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肝经湿热型,治拟清肝泻火,解毒利湿,佐以通络。处方:

龙胆草5g黄芩10g栀子10g车前子10g

泽泻10g马齿苋20g大青叶15g败酱草15g

紫草10g川楝子10g柴胡1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药渣加水煎,冷却后外搽,日3次。

二诊:5剂中药后,大部分水疱干枯结痂,但仍疼痛。原方去车前子、泽泻,加蜈蚣2条,全蝎5g。

三诊:再用10剂中药后,水疱均干枯结痂,疼痛消失。[王根林.龙胆泻肝汤皮肤科应用举隅.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1):29]

【中医解析】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缠腰火丹,亦名蛇串疮、火带疮、蛇缠疮、蛇丹。系由肝郁化火,湿热火毒外攻皮肤所致。治宜清肝泻火,解毒利湿。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清肝泻火、清热除湿,马齿苋、大青叶、败酱草、紫草清热解毒;川楝子行气止痛,柴胡疏肝利胆、并引诸药归于肝经;甘草调和诸药;蜈蚣、全蝎通络止痛。全方清肝泻火,解毒利湿,通络止痛,用之病情痊愈。

(二)狐惑(白塞病)

【原文】狐惑①证……此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热郁积。(《大方脉》)

【注释】①狐惑:以神情恍惚,口腔、眼、外阴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金匮》:“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译文】狐惑这一病证是因为伤寒病后,余毒和湿热郁积而成。

【按语】狐惑病机是伤寒余毒和湿热郁积而成,治疗当以清热解毒除湿为主。而龙胆泻肝汤中,龙胆草、栀子、黄芩、甘草等药泻火解毒功效较强,且又多为燥湿之品(甘草除外),又有泽泻、木通、车前子等清热利湿药物,因此本方具有清热解毒除湿之效,自然可以用于狐惑病证的治疗。

【病案举例】女,36岁,2004年10月8日就诊。患者自诉月经前后反复发作口腔糜烂2年余,伴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半年,曾用激素、维生素治疗疗效不佳。近1年来,前阴与口腔同时出现溃疡,经期而见,痛苦不堪,经后自然好转,伴头痛目赤,口苦胁痛,心烦易怒,经量多,口干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中医诊断:狐惑。治以清热解毒除湿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柴胡10g炒栀子12g黄芩12g

木通12g车前子12g泽泻12g牡丹皮12g

赤芍12g生地黄30g忍冬藤30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连服10剂诸症基本消失,原方减量再进10剂以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索俊玲.龙胆泻肝汤妇科应用举隅.山东中医杂志,2007,26(2):134-135]

【中医解析】本症主要发病部位在肝经循行和络属上,《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腹股经入毛中,过阴器……循喉咙之后连目系……其支者……环唇内。”龙胆泻肝汤去火即所以清热之意,方中泽泻、川木通、车前子三味利尿药,利血中之火,即是去血中之热,盖去血中之热即是去肝经之热。本方加柴胡以疏利火郁,彻内彻外,生地黄助龙胆草虽言泻之,不啻补之,前贤释为以泻肝之剂作补肝之药,所以为妙。

(三)天行赤眼(急性结膜炎)

【原文】天行赤眼……天时流行,瘴①毒之气相染,治宜解毒凉血清热。(《银海精微》)

【注释】①瘴:指热带山林中湿热之气。

【译文】天行赤眼是一种可以传染的流行性疾病,是由于瘴毒(即湿热毒邪)相互传染所致,治疗宜解毒凉血清热。

【按语】天行赤眼就其病机而言,是感染湿热毒邪所致,治疗大法当以清热祛湿解毒为主,兼以凉血。龙胆泻肝汤泻火解毒祛湿之效卓著,且方中生地黄亦有凉血之效,故本方也可以用于天行赤眼的治疗。

【病案举例】李某,女,32岁。2000年9月6日初诊。患者3天前突发双眼红肿疼痛,分泌物多,怕光,双眼异物感,便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风热毒邪,上犯目窍。治以泻火解毒,疏风清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泽泻10g栀子15g

车前子15g菊花15g金银花15g生地黄15g

大黄(后下)15g当归12g柴胡12g通草8g

甘草8g

每日1剂,日服3次,水煎服。并嘱禁食辛辣燥热之品。进药6剂,诸症消失过半,效不更方,连服5剂,以善其后,随访未见复发。[张所栋.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8,29(5):611]

【中医解析】急性结膜炎,中医谓之“天行赤眼”,多因感受天行时气所致,可相互传染。《银海精微》云:“天行赤眼,谓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肝开窍于目,《世医得效方》认为病位在肝,治宜“泻肝”。前方诸药合用,既能清泻肝经实火,又兼以疏风清热凉血,切中病情,故疗效颇佳。

结语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上炎证和肝胆湿热下注证的常用方剂。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或阴痒肿,或淋浊,或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若肝胆实火较甚者,可去木通、车前子之渗利,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之苦寒,生地黄之滋腻,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妇女阴肿,红肿痛热甚者,乃火毒结滞之征,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消痈。

本方为苦寒凉肝之剂,易伤脾胃,不宜多服、久服。对脾胃虚弱者慎用本方。本方木通的使用要注意,不得使用关木通,因其内含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会引起蓄积性中毒反应,直接损害人体肾脏器官,导致肾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