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读经典学名方
601300000012

第12章 理中丸

第十一章 理中丸

《伤寒论》

【原文】霍乱①,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②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③至三四丸,然不及汤。《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霍乱: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病。②寒多不用水:指寒邪偏盛,不欲饮水。③益:增加。

【译文】霍乱上吐下泻,并见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等症状,若其人表现为热多而渴欲饮水者,以五苓散外解表邪,内利水液;若其人表现为寒象明显而口不渴者,表明邪在阴分,中焦虚寒,寒湿内盛,当以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调理阴阳以复其升降。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上4味药,捣碎过筛,以蜂蜜调和,做成药丸,如鸡蛋黄大小。服药时,以开水约100毫升,和一个药丸,并研碎,趁温热服用,白天服3~4次,夜里服2次;如腹部没有出现热的感觉,则将药量增加至每次3~4个药丸,只是丸剂不如汤剂药效迅速。

【按语】本方证为脾胃虚寒,运化无力,升降失常所致。中焦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凉;寒性凝滞,故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脾胃阳虚,升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食少纳呆,呕吐,自利。究其根本病机,无不因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祛寒,健脾益气。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要药,为君药。人参性味甘温,补气健脾,促进运化,为臣药。君臣相配,温补相合,以复脾胃之功。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并助人参以益气健脾,为佐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和诸药,为使药。四药相合,共奏温中祛寒,健脾补气之功。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寒邪散尽,中阳复振,脾运健旺,则诸证可愈。由于汤剂较丸剂吸收快,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据病情之需要而确定剂型。

【方歌】理中丸或理中汤,人参甘草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胜,或加附子总扶阳。

【趣味速记】老人白干。解——老:国老,甘草之别称;人:人参;白:白术;干:干姜。

临床应用

(一)呕吐

【原文】寒而呕吐,则喜热恶寒,四肢凄清,法当以刚壮①温之。(《仁斋直指方论》)

【注释】①刚壮:刚强雄壮。此处指温中阳,益脾胃。

【译文】因寒而出现的呕吐,一般有喜热恶寒,四肢不温等症状,治法当赶快以温热药物以温阳散寒。

【按语】脾胃虚寒易致胃失和降而出现呕吐,理中丸既有干姜温阳散寒,又有人参、白术、甘草以健脾益气,对于中焦虚寒所致的各种疾病,包括呕吐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钟某,女,45岁,农民。自诉不慎进冷食腹痛呕吐,自服成药无效,遂延诊。诊见:面色白,体倦乏力,四末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濡弱。证为脾胃虚弱。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拟理中汤加味:

人参10g干姜10g炒白术10g半夏10g

陈皮10g甘草5g砂仁5g

日1剂,水煎服,2剂而愈。[崔兆兰.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河北中医,2000,22(9):686]

【中医解析】近代医家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说:“理中者,调理中土也,较建中轻而用广。凡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便溏,脉沉无力,或厥逆拘急,或结吐蛔,及寒热霍乱者,均可治之。”此方论正合上例患者所具备之主证。本例之呕吐腹痛,乃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运化不及,饮食略有不慎即吐,复进冷食寒凝络阻不通而腹痛,故用理中汤以温中健脾散寒、和胃降逆,加砂仁、半夏、陈皮理气降逆,行气止痛。全方使中阳得振,脾胃得健,寒凝得散,呕吐腹痛得止。

(二)便秘

【原文】凡人五味之秀①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得其疏导,何哉?抑有由矣。……虚人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肠寒而气道涩,此大肠之挟冷然也。(《仁斋直指方论》)

【注释】①五味之秀:五味,这里泛指各种食物;秀: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译文】人们进食各种食物以营养其脏腑,各种食物残渣下归大肠,大肠的功能主要是排出糟粕而不使之停留在肠。今糟粕停滞不前,大肠不对其疏导排泄,为何呢?这是有原因的。……体虚之人脏腑有寒且血脉干枯,老年人肠腑有寒而气机运行不畅,这些都是大肠有寒所致的。

【病案举例】王某,男,46岁,2000年7月9日初诊。4年来常感胃脘部怕冷,喜热饮食,腰酸背痛。近3个月大便干燥秘结,每6~10日1行。在某医院屡服大黄等苦寒攻利之品,药后则腹泻,停药则大便复结,腹胀,不为泻解。察见患者面色萎黄,消瘦,舌淡红、苔黑滑,脉沉细。辨证为脾肾阳虚,寒凝气滞。治宜温中健脾,理气行滞,佐以壮腰补肾。药用:

党参18g白术9g茯苓12g干姜10g橘红10g

枳实10g川朴10g瓜蒌10g续断10g补骨脂10g

木香5g草蔻仁5g炙甘草6g麻仁20g

服9剂后,大便秘结好转,腹胀,腰背酸痛减轻,再守上方去枳实、厚朴,加桂枝6g,槟榔、乌药、香附各10g等出入,连投21剂,排便通畅,日行1次,诸症悉除。[范同心,范颖颖.理中丸治验举隅.山西中医,2004,20(4):30]

【中医解析】本例脘冷喜热,便秘腹胀,脾阳虚损可知。前医又屡投大黄等苦寒之剂下之,则愈下愈闭,中阳愈伤,寒凝愈重。现抓住脾阳虚寒之本质,以温运脾阳,理气通便而瘳。

(三)眩晕

【原文】气虚眩晕之治……中气虚寒,不能运化水谷者,理中汤①。(《症因脉治》)

【注释】①汤:即将原方的丸剂改为汤剂,即称为理中汤。

【译文】气虚眩晕的治疗,对于中焦虚寒,不能运化水谷的气虚眩晕者,以理中汤治疗。

【病案举例】林某,女,65岁,农民。眩晕2日,近日加重,其子延余诊。刻诊:双目紧闭,昏睡于床,不能坐立,不思饮食,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微迟。初诊为低血糖。即用50%葡萄糖加能量合剂及抗眩晕治疗1日无效,故转院治疗7日,诸病无减。诊见:神志差,舌质白,苔白,脉沉微迟。辨证为脾胃虚寒,脾肾阳气虚衰而致阴寒内盛。治宜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拟理中汤加味:

人参15g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0g

炮干姜5g炙甘草5g炮附子5g肉桂3g

水煎服后略有转机。以后守前方,每日1剂,加大附子、干姜量,从5g到10g、30g逐渐增加,加至45g时才敢翻身,增加到75g时才敢坐起饮食,加大到105g时才敢下地活动,共服10剂,欣告痊愈。[崔兆兰.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河北中医,2000,22(9):686]

【中医解析】因气虚而致的眩晕者,其多为脾气虚,因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且同时脾主升清,脾气虚则升清不足,如此则头面失营而出现眩晕。故用理中汤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加入附子、肉桂增强温中散寒,温肾健脾功效,黄芪、茯苓增强补中益气,健脾祛湿作用。全方使太阴脾土之阴寒之邪尽散,使中气足,脾胃健,阳气运而诸证痊愈。

结语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以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证治要点。若虚寒重,加肉桂、附子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若呕吐明显,则加生姜、半夏降逆止呕;若腹泻清稀,则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以止泻;若阳虚失血,则将干姜改为姜炭,加伏龙肝、艾叶温经止血;若胸痹,则可加桂枝、薤白、枳实,白酒煎服以振奋胸阳,宣畅气机。

理中丸与理中汤配伍相同,然丸剂“力不及汤”,李杲(东垣)曰:“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用其药舒缓而治之意。”“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理中丸以蜜和丸,取其甘缓,宜于病情稳定、病程较长者。若病势较急,宜作汤剂服,并可避免蜜之滞脾。可见丸剂宜于缓治,而汤剂用于病情较急者。或丸或汤,应视病情而定,可谓一方二法。

临床报道,理中汤可用于小儿秋冬季腹泻、复发性口疮、小儿多涎症、消化性溃疡和急慢性胃肠炎等多种疾病;亦用于阳虚失血,小儿慢惊,胸痹虚证。

注意:对于阴虚内热、外感发热及阴血虚少者,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