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临证效典
601200000038

第38章 常见生殖道感染所致的不育 (2)

第十五章 常见生殖道感染所致的不育 (2)

方药:八正散加减。关木通6g,车前子15g,生地黄15g,萹蓄10g,橘皮10g,金银花15g,紫花地丁15g,茵陈10g,蒲公英15g,甘草3g。

加减: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酌加生大黄、枳实;若湿热伤阴者,加知母10g,白茅根10g。

2.心火上延

主症: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灼热,流出脓性分泌物,可有恶臭味,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红绛或生舌疮,腐烂疼痛,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心火,止淋浊。

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麦门冬15g,地骨皮15g,黄连、黄芪各10g,茯苓、车前子各15g,甘草6g,石莲子10g。

加减:若有小溲赤涩刺痛,加关木通6g;若有心胸烦热,可加竹叶12g,滑石20g,以清心除烦,引热下行;若伴口渴面赤,可加生地黄15g。

3.瘀血内阻

主症:会阴部刺痛明显,前列腺触诊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触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舌质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活血化瘀汤加减。当归尾15g,赤芍、桃仁、川芎、牡丹皮各10g,苏木、槟榔、枳壳各10g,瓜蒌12g,酒大黄6g。

加减:若兼湿热之象,可加滑石、车前子各10g;若兼阴虚之象,酌加知母、熟地黄各12g;少腹阴囊下坠可加黄芪、升麻各12g。

4.膀胱虚寒

主症:小便频数清长、淋漓不尽,尿道口可有少量脓液流出,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形寒肢冷,少气乏力。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暖下气,利湿化浊。

方药:萆薢分清饮加减。萆薢、益智仁、乌药、石菖蒲各10g,茯苓15g,山药15g,车前子15g,生地黄15g,赤芍15g,甘草3g。

加减:若兼虚寒腹痛者,加肉桂、盐茴香各10g;若久病气虚,加黄芪、白术各15g。

5.肾阴不足

主症:久患淋病,尿道口时有白色脓状分泌物,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痛,骨蒸潮热,虚烦盗汗,神疲乏力。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知母各10g,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加减:可加旱莲草10g,阿胶12g,小蓟草10g,以补虚止血,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10g,砂仁12g,陈皮12g。

6.中气不足

主症:尿意不尽、终末滴白,阴部坠痛,劳累后加重,心悸自汗,体倦肢软,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胖,脉虚大无力。

治法:补益中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人参6g,甘草、白术各10g,升麻6g,柴胡10g,当归、陈皮各12g。

加减: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10g;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各12g;若阴部坠痛甚者,可加枳实、枳壳各12g。

7.肾虚不固

主症:尿末滴白、小便淋漓不尽、可见肉眼或镜下血尿,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或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涩精。

方药:菟丝子丸加减。菟丝子12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沙苑子10g,益智仁12g,川续断10g,牡蛎10g,茯苓10g,山药12g,车前子10g,远志12g。

加减:大便燥结者,加肉苁蓉10g;气虚者,加人参12g;阴虚盗汗者,加地骨皮15g;腰膝酸软者还可加杜仲12g。

(二)古方今用

1.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草、黄芩、车前子、泽泻各12g,关木通6g,当归、生地黄各10g,柴胡12g,甘草6g,可加适量金钱草、白茅根、虎杖。清火解毒除湿。用于淋病属肝胆湿热下注者。

2.葛根芩连汤 方用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5g,甘草5g。腰酸背胀者酌加菟丝子10g,山药20g;小便滴沥,会阴部刺痛明显,舌质紫者,酌加王不留行20g,延胡索15g,丹参10g。解表清里,升清化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

3.白头翁汤 方用白头翁20g,黄连6g,黄柏、秦皮、车前子各15g,甘草10g。尿痛甚者加琥珀5g,石韦15g;脓稠者加苍术12g,薏苡仁、蒲公英各30g。清热解毒,凉血利湿。用治肝经湿热下注型的淋病。

4.逍遥散 方用柴胡、白芍、枳壳、茯苓、橘子、山药、薏苡仁、黄柏、当归、车前子各10g,甘草6g。调理肝脾,清热除湿,用于肝郁犯脾,肝脾不调之淋证伴两肋作痛,神疲食少者。

5.复元活血汤 方用王不留行15g,丹参15g,桃仁10g,三棱10g,莪术12g,穿山甲10g,山茱萸10g,香附12g,益母草30g,地龙15g。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兼补肾阴,用于慢性前列腺炎长期不愈而炎症不明显时。

6.右归丸 方用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0g,黄芪12g,玄参10g,杜仲10g,肉苁蓉、菟丝子各10g,地龙、蜈蚣各10g,白术、车前子各15g,合欢皮10g,甘草10g。温肾健脾,祛湿通淋。用于脾肾阳虚型的前列腺炎。

(三)老中医经验

1.曹开镛治疗淋病经验 曹开镛认为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可用五淋散加减,组成为萹蓄、瞿麦、白花蛇舌草各20g,竹叶10g,蒲公英20g,知母15g,石膏30g,黄柏、车前子各15g,牛膝、栀子仁、生甘草各10g,当归9g,赤芍10g,琥珀5g(冲),水煎服。如为血淋,犀角地黄汤加减。慢性者多为虚实夹杂证,有阴虚和阳虚之分,阴虚用固本汤加减,阳虚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2.董永丰经验 通淋散:黄芪20g,当归、白术、白芍、栀子各15g,琥珀(冲)4g。水煎服,30剂为1个疗程。淋病初因婚外行为感染,房室劳伤,虚火内动,煎熬水液,水浊如膏,多表现为热淋、膏淋之状。淋病日久,脾虚气陷,小便余沥不尽,治疗较为棘手。通淋散在清热通淋之同时,重以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辅以当归、白芍等理气活血,为治疗慢性淋病之有效方剂。

3.施慧治疗淋病经验 施慧将淋病分为湿热下注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瘀精阻窍证。

(1)湿热下注证用清热通淋汤:龙胆草6g,川萆薢10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15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0g,黄连5g,大青叶10g,关木通5g,牡丹皮6g,生甘草5g,生三七粉6g(分3次用汤药吞服)。

(2)心肾不交证方用清心泻浊汤:小蓟根15g,茜草根6g,炒山栀6g,白茅根30g,侧柏叶10g,生地黄15g,牡丹皮6g,山茱萸9g,白薇10g,萹蓄10g,生甘草6g,桑寄生15g。

(3)阴虚火旺证用滋阴治淋汤:生地黄15g,牡丹皮6g,丹参15g,炙鳖甲20g(先煎),牡蛎30g(先煎),枸杞子12g,泽兰10g,白芍10g,生地榆10g,土茯苓30g,关木通6g,泽泻6g,黄柏6g,杭菊10g。

(4)瘀精阻窍证用活血通淋汤:金银花6g,生升麻10g,苦参6g,金钱草15g,生甘草5g,生地黄15g,石韦10g,赤芍10g,当归尾15g,王不留行10g,车前子10g(另包),石菖蒲6g,地肤子10g。

(5)外用四黄洗剂方:黄柏10g,黄连6g,大黄6g,黄芩10g,苦参10g,白芷10g,天南星6g,陈皮10g,苍术10g,厚朴10g,或研成极细末,开水冲后过滤温洗。

4.丁光迪治疗前列腺炎性不育经验 丁光迪认为病本在于心、肝、肾三者功能失调。其总的病理变化可归纳为阴虚阳旺,本虚标实。前人或谓湿热,或谓有痰,或谓伤气,或谓伤血,或谓虚劳,或谓虚冷等,都是此病整个过程的一个侧面而已。因此病有慢性炎性病灶,属于痈疡;又因慢性过程,本元先虚,非急功所能获愈。故采用“治本顾标”法,常以良方妙香散合六味地黄汤治本,薏苡附子败酱散顾标。由于此病病灶隐匿,非用香窜之药不能透达病所,麝香“能蚀一切痈疮脓水”,对一些久病不愈者,可用黄酒调服0.3g,连服30d。也可用石菖蒲代。而附子有治“痈疽不敛,久漏冷疮”的作用,而后能冲开道路,引药入于下焦,并有引火归原之功,两药可配合应用。

5.房芝萱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慢性前列腺炎以肾中虚寒为本,寒湿凝滞为标。治疗应注重辨证论治,分清标本缓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分为两步:始则化浊利水为主,佐以温肾散寒,以祛除寒湿之邪;待寒湿之邪基本祛除,继而补肾健脾为主,佐以活血利湿。以利水化浊之药贯穿治疗始终。

治标经验方:白芥子10g,肉桂10g,猪苓10g,瞿麦10g,萹蓄10g,石韦10g,牛膝10g,车前子(包)10g,川楝子15g,琥珀3g(分冲)。

治本经验方:枸杞子15g,菟丝子15g,山药12g,山茱萸12g,芡实12g,泽泻10g,萹蓄10g,当归尾10g,赤芍10g,牛膝10g,车前子(包)10g,六一散18g(包),猪苓12g,土茯苓21g。

6.许履和睾丸炎治疗经验 许履和认为子痈初起,睾丸肿胀疼痛并有下坠感。继则阴囊皮色转红,按之灼热,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小溲黄赤、脉来弦数等。由湿热而引起者,内服疏泄厥阴,分利湿热之剂,《外科全生集》枸橘汤(金枸橘、川楝子、秦艽、陈皮、赤芍、泽泻、防风、甘草)疗效甚佳。若寒热往来,加柴胡、秦艽;痛甚,加青皮、延胡索;小便短少,加车前子、滑石、猪苓、赤苓;如过期而肿痛加重,寒热不退,有化脓趋势,由痄腮引起者,多为流行性腮腺炎,痄腮将退,身热未解,忽然一侧睾丸剧痛,迅即肿大,阴囊灼热,治宜清泄肝火,如龙胆泻肝汤加金铃子、延胡索等,一周左右即可消散,大多不会化脓。睾丸萎缩者,病程较长,需仿六味地黄汤治之。由寒湿化热而发者,多系素患偏坠(睾丸鞘膜积液),忽然睾丸肿痛,阴囊皮色发红,身发寒热,治疗方法可与湿热引起者互参。以上三者,均可外敷金黄膏,并将阴囊托起,卧床休息。如已成脓,应予切开排脓,溃后按一般溃疡处理。

7.顾伯华治疗睾丸炎经验 顾伯华认为睾丸炎属于湿热蕴结肝经,气机郁滞,治宜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方以枸橘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龙胆草、黄芩、生栀子、赤芍、黄柏、泽泻、金银花、连翘、橘核、荔枝核。外治初期金黄膏外敷;溃后用二八丹或九一丹药引流,以金黄膏盖贴。

8.赵炳南治疗睾丸炎经验 以清热活血消肿为主治疗睾丸炎。属于毒热壅盛者,重用清热解毒之药,佐以活血消肿;热象消退后,加强活血透托之力,用炒皂角刺、红花、当归尾,促使浊毒或溃或散。如果浊毒未溃,肿块比较坚硬,用三棱、莪术化瘀软坚散结,黄柏、白术以清热健脾利湿。如果病程较长,热象不明显,气血壅塞、经络阻滞者,以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为主,佐以解毒,待其气血流通,肿痛稍减。若见气阴两伤之象,加用党参、熟地黄、石斛补益气阴以扶正。若正不抗邪,肿势欲溃,因势利导,加生穿山甲以求速溃。

9.王琦治疗化脓性睾丸炎经验化脓性睾丸炎以实热证及本虚标实证多见,治疗原则以祛邪或扶正祛邪为主,同时注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急性期宜清热利湿,解毒消痈;已化脓者宜清热解毒,兼托排脓。慢性期宜调补肝肾,活血散结,已溃脓液稀者,宜补益气血兼托脓。外伤血瘀者,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复感邪毒者,宜清热解毒兼活血化瘀。此外,中西医结合,内治与外治,针灸相结合,全身与局部处理相结合也可酌情选用。

腮腺炎性睾丸炎宜辨病治疗,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玄参、蒲公英、黄连、龙胆草、夏枯草、川楝子、荔枝核、车前子、黄芩、僵蚕等。

10.魏长春腮腺炎性睾丸炎经验 治疗腮腺炎性睾丸炎属于外感温毒壅于少阳,上下俱病之两颐胀痛,睾丸肿大,初期先以凉膈散加石膏表里双解,再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胆之实热,后以大柴胡汤通腑气,清余邪。

11.徐福松治疗附睾结核经验 ①用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合消瘰丸、五味龙虎散化痰毒、消瘀滞,为标本同治、虚实兼顾良方。临床用之,历验不爽,仅疗程长短而已。②用生地黄、白芍、山药、茯苓、泽泻各10g,牡丹皮、制半夏、陈皮各6g,川续断、枸杞子各12g,碧桃干15g。另:炙蜈蚣粉、炙虫粉(等份)1.5g,2/d。本方滋肾阴与化痰浊并举,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