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临证效典
601200000019

第19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 (2)

第七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 (2)

3.子宫肌瘤 一般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较重,为继发、渐进。子宫一致性胀大,但不甚大。如伴发其他部位内膜异位时,则有助于鉴别。确实困难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用药1~2个月症状迅速改善,诊断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4.子宫肌腺病 痛经症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似,甚至更剧烈。子宫多呈对称性增大,且质地较正常子宫硬。经期检查时,子宫压痛明显。应注意此病亦可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存在。

5.卵巢恶性肿瘤 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一般情况差,腹痛、腹胀为持续性。除扪及盆腔内包块外,常发现有腹水。B超图像显示肿瘤包块以实性或混合性居多,形态多不规则。不明确时应尽早剖腹探查。

6.直肠癌 直肠癌患者体重减轻明显,肠出血频繁,与月经无关,无痛经。肛诊时肿瘤固定于肠壁,肠壁四周皆狭窄。钡灌肠可见肠黏膜不平,钡充盈不良范围小。乙状结肠镜检查见溃疡、出血,活检可确诊。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体重不减轻,肠很少出血,个别出血也在月经期发生,痛经较重。肛诊时黏膜与其底部肿块不相粘连,仅前壁发硬。钡灌肠显示肠黏膜光滑,钡充盈不良范围广。

【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肾虚血瘀

主症:经行不畅,或经后腹痛,经色紫黯,或有小血块,经量或多或少,腰脊酸楚,少腹冷痛,拒按,疼连腰骶。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治法:补肾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归肾丸合桂枝茯苓丸。

熟地黄12g,山药12g,枸杞子9g,山茱萸10g,茯苓10g,当归12g,杜仲10g,菟丝子12g,桂枝3g,牡丹皮9g,赤芍10g,桃仁10g。

加减:偏阳虚者,可加肉桂、仙灵脾、川花椒;偏阴虚者,可加旱莲草、女贞子;疼痛剧烈者加蜈蚣、全蝎;血量过多者加三七粉、醋炒五灵脂;带下色黄者,加败酱草、薏苡仁。对于瘀血较重的可用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的琥珀散加减,选用琥珀粉(冲服)3g,当归10g,赤芍10g,生蒲黄6g(包煎)、延胡索10g,肉桂3g(后下)、三棱9g,莪术9g,制乳香、制没药各6g,广陈皮6g。

2.气虚血瘀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月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头晕失眠,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20g,当归12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桃仁12g,红花10g。

加减:腹痛剧烈者,加小茴香、艾叶;经后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等滋肾养阴之品;经前可酌加巴戟天、菟丝子等温肾助阳之品;包块较大者,将上药渣调醋外敷腹部。

3.气滞血瘀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提前或错后,经色黯,经行不畅有血块,量少,胸胁乳房胀痛。舌质黯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消癥。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10g,牛膝10g,桃仁12g,红花10g,柴胡10g,生地黄10g,枳壳10g,川芎12g,桔梗9g,甘草6g。

加减:若腹痛重者可加莪术、三棱、延胡索、五灵脂;经量多者可加茜草炭、三七粉;胸胁乳房胀痛甚者,可加川楝子、蒲黄;小腹冷痛者可加小茴香、艾叶。

若出现经行剧烈腹痛且肥胖,带下量多,质黏稠,月经量少色黯,质黏腻,头晕胸闷,苔白腻,脉滑等痰瘀互结者可采用蠲化痰浊,活血消瘀的苍附导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用制苍术、制白术各15g,枳壳、全瓜蒌各12g,桃仁、浙贝母、香附各10g,丹参、焦山楂、夏枯草各15g,生牡蛎、鳖甲各30g,薏苡仁24g。

4.寒凝血瘀

主症:经行小腹剧痛或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肢冷畏寒、经色紫黯有块,质稀。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逐瘀止痛。

方药:温经汤。

吴茱萸9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10g,党参12g,桂枝3g,牡丹皮9g,半夏6g,麦门冬12g。

加减:小腹冷痛重者可加炮附子,艾叶;四肢不温者加仙灵脾、仙茅;腹痛重者加青皮、香附、莪术、全蝎。

5.湿热互结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行量多,经色紫红,质黏稠,有血块,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经汤。

当归10g,白芍12g,川芎10g,生地黄10g,黄连6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2g,牡丹皮12g,莪术12g。

加减:湿热重者可加败酱草、红藤、薏苡仁;带下多者,加黄柏;经期延长者,加槐花、地榆、马齿苋。

属于热郁血瘀见经前或经行腹痛,月经先期,经血量多,经色红赤夹有血块,可有发热,口苦口渴,溲黄便秘,或带下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者可选红藤失笑散加减。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各12g,延胡索、莪术各10g,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各30g,银柴胡、黄柏各10g。

对于单纯由本病引起的不孕症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经期服药,每月经周期服5~7剂,每天1剂。以痛经为主症不孕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生蒲黄、炒五灵脂、黄柏、香附、乌药、川芎、丹参、木香、延胡索、当归、路路通各10g,大黄6g。以盆腔结节包块为主症不孕者,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石见穿、赤芍、白芍各20g,茯苓、丹参、皂角刺、虫、穿山甲、海藻、川芎、桃仁、路路通各10g,制没药、桂枝各6g。以月经失调为主症不孕者,治以活血化瘀,调经促孕。方用:蒲黄20g,丹参、牡丹皮、制香附、当归、白芍、栀子各15g,田三七3g。

(二)古方今用

1.当归芍药散加减 当归、白芍各15g,香附、丹参、延胡索各 12g,川芎 10g,鹿角、巴戟天、乳香、没药各 6g,甘草、牛膝各 9g。功能:温肾疏肝,活血祛瘀。3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过程中每 15d作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 1次。

2.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芍药、三棱、莪术、川楝子各10g,延胡索、丹参各12g,夏枯草15g,山慈菇6g。水煎服,每天1剂。适用于血瘀症。

3.补阳还五汤 全当归40g,川芎、桃仁各30g,生黄芪、地龙、红花各20g,赤芍45g。每天1剂,水煎服。

4.桃仁四物汤加减 当归 12g,川芎 9g,赤芍 9g,茯苓9g,桃仁12g,红花 12g,水煎服,1/d。还可以中药灌肠。方剂:红藤 15g,银花 15g,延胡索15g,鳖甲 9g,桂枝 9g,丹参 12g,制香附 9g,1/d,浓煎成 150毫升后保留灌肠,连用 30~60次,用药期间可同时行腹部热疗,其效果明显。

5.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3~5g,干姜3~5g,延胡索12g,没药6g,当归12g,川芎6g,肉桂5g,赤芍10g,蒲黄8g,五灵脂10g,僵蚕10g。适用于血瘀症。服法:每月14剂。于月经前7d开始服用,连续服14剂,共6个月。

6.圣愈汤加减 人参9g,川芎6g,熟地黄15g,白芍9g,制香附9g,延胡索9g。适用于气血虚弱型患者。

(三)老中医经验

1.蔡小荪治疗痛经经验 强调“求因为主,止痛为辅”。痛经多数是经血排除困难,瘀血疼痛,治法以通为主。常用基本方为:当归9g,川芎4.5g,牛膝9g,香附9g,延胡索9g,丹参9g,红花4.5g,白芍9g,若膜样月经,腹痛较剧,上方用川牛膝或土牛膝,加花蕊石15g,没药6g,失笑散15g,桂心2.5g,桃仁9g,使其所下整块内膜粉碎,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呈进行性剧痛,甚至难以忍受者,在膜样痛经方中去花蕊石,加血竭3g,苏木9g,以化瘀止痛。

2.蔡小荪自拟“内异”1号方 其基本方为:当归9g,丹参9g,牛膝12g,赤芍12g,香附9g,川芎6g,桂枝4.5g,没药6g,失笑散12g,血竭3g。其旨在理气活血诸药中,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瘀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服药当于经前或痛前3~7d之内,过晚则瘀血形成,日渐增加,难收预期功效。

蔡小荪自拟“内异”2号方。其基本方为:当归9g,牛膝12g,赤芍12g,香附9g,熟军炭12g,生蒲黄20g,丹参12g,花蕊石15g,血竭3g,震灵丹(包)15g。于经前3~5d开始服。其中蒲黄一味,常需据崩漏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g。治疗为三期:月经净后至排卵期为第1期,治以育肾通络法,拟用“孕”1号方合“内异”2、3号方。“孕”1号方组成为:茯苓12g,石楠叶10g,熟地黄15g,桂枝2.4g,排卵后至经前3~7d为第2期,治以育肾温煦法,拟用“孕”2号方合“内异”3号方。其“孕”2号方组成为:熟地黄15g,茯苓12g,石楠叶10g,鹿角霜10g,仙灵脾12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旱莲草12g,女贞子10g,怀牛膝12g。经前数天至经净或痛止为第3期,治以化瘀调经止痛法,拟用“内异”1号或2号方。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慎防堕胎。

(四)常用中成药

1.桂枝茯苓胶囊 适用于瘀血内停患者。2~3/d,每次2粒。

2.右归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适用于肾虚血瘀型患者,2~3/d,每次各3g。

3.大黄虫丸 适用于瘀血内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每次1丸,1~2/d。

4.七味新消丸 适用于瘀热互结、伴经行发热者。2/d,每次2g。

5.四物益母丸 适用于月经不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3/d,每次3g。

6.嫦娥加丽丸 适用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冲任失调不孕者。2~3/d,每次3g。

(五)单方验方

1.内服异位粉 地龙、虻虫、蜈蚣、水蛭各等份,研粉末,装入胶囊内备用。每次服2~3g,2~3/d。

2.克痛散结汤 丹参、赤芍、乳香、没药、桃仁、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于经净后连服20d,共3个周期为1个疗程。

3.益肾活血方 生蒲黄、丹参各12g,赤芍、川芎各9g,三棱、莪术各6g,石见穿、益母草、仙茅、淫羊藿、熟地黄、枸杞子、紫石英各15g,鸡血藤10g。随症加减,1/d,3个月为1个疗程。

4.育肾化瘀汤 三棱、莪术、桃仁、生蒲黄、茜草、赤芍、香附各10g,制乳香、制没药各9g,红花6g,巴戟天、仙灵脾、续断、菟丝子、党参、黄芪各12g。水煎服,1/d,月经期间可酌情减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用量。3个月为1个疗程。

5.益气化瘀汤 柴胡、陈皮、路路通、延胡索各12g,党参、黄芪、三棱、莪术各20g,升麻6g,生蒲黄、熟蒲黄、赤芍、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益气化瘀,调理冲任。适用于正虚血瘀者,连服3个月经周期。

6.慎言祛瘀汤 丹参30g,生蒲黄、赤芍、川芎各12g,三棱、莪术各6g,仙茅、柞木枝、石见穿、益母草、熟地黄、生地黄、枸杞子、紫石英各15g,鸡血藤20g。盆腔包块加皂角刺、鳖甲;痛甚加乳香、没药、三七粉;气虚加党参、北黄芪;阴虚加地骨皮、女贞子。1/d,水煎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7.分期活血汤 非经期(月经前后)方: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赤芍、川楝子、桂枝、茯苓各10g,延胡索、丹参、皂角刺各12g,仙灵脾、巴戟天、夏枯草各15g。月经期方:茜草、五灵脂、蒲黄炭、川楝子、延胡索、白芷、没药各10g,刘寄奴、黄芪、当归各15g,小茴香、大黄炭、三七粉各6g。水煎服,1/d。其中非经期方于月经前后服用,活血之时兼顾益肾;经期方于月经期间服用,重在活血益气、理气止痛。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