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病症单味中药妙治
600900000030

第30章 儿科病症 (3)

第五章 儿科病症 (3)

【刺蒺藜】患儿凡有脱水表现者均采用输液治疗,以调整水电解质平衡。2岁以内患儿取本品30~40克,2岁以上取40~60克。加水煎至500毫升左右,温水洗双下肢膝以下部位并不断搓揉足底、足背及腓肠肌,烫洗时间每次15~20分钟,水温以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

【榭实粉】小儿6个月以下每次服0.5克,每日口服3次;6个月~3岁,每次服1克,每日口服3次。

【五倍子】5克。研末,加温水调成糊状后敷脐部,外用8厘米×8厘米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5日。治疗秋季肠炎。

【柞树皮】老干柞树皮内皮适量。研成粉剂,用铁锅温火炒成褐色可使用。用量6个月以下小儿每次口服0.5克;6个月至2岁每次口服1克,每日3次。治疗小儿秋季肠炎。

【旱芹】鲜旱芹100克。洗净,加生小米和炒小米各50克,以清水2 000毫升浓煎。过滤取上清液约1000毫升,加入食盐3.5克、白糖10克调味后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败酱草】适量(新鲜者佳)。绞汁,口服。小于1岁者每次口服2毫升,1~2岁者每次服3毫升,每日2次。治疗期间患儿应用米汤或米汤加母乳喂养。脱水重者,可根据程度口服DRS液和山莨菪碱,个别对症处理。

【白胡椒】2克。研细粉,将患者神阙及长强穴局部洗净后,每穴每次用1克,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每日换药1次,连用3次为一疗程。该处婴幼儿指2岁以下的小儿。

【胡椒】1粒。研细末,置于神阙穴固定,每日一换。治疗小儿腹泻。

【吴茱萸】12克。研粉,用未熟的(生心饭)热饭调成饼敷于脐部。治疗小儿腹泻。

【黄丹】5克,与一段长7厘米的大葱白一起捣烂如泥,外敷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适用于7岁以下小儿因寒所致的泄泻,症见泄泻不止,粪质清稀,带有绿色或淡绿色、脓绿色的泡沫,大便每日数次至数10次不等。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沉细者。

【明矾】与适量面粉、陈醋调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用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1剂见效,3剂即愈,无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小儿吐泻。

【白术】焦白术30克,研末,加水300毫升,煎取100毫升,纱布过滤,取4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地锦草】每日5~10克,口服。治疗新生儿腹泻。

【糠草】鲜糠草500克,切碎,加水1 500毫升,煎煮30分钟,滤去药渣,先熏两脚心,温度适宜时浸泡两脚,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3或4次。治小儿腹泻。

【肉豆蔻】肉豆蔻6克。煨熟,水煎分2次服,连服2日,腹泻止。治疗小儿虚寒泄泻。

【薯蓣】500克。先将其研成细末,过细筛。取药粉50克左右,置搪瓷缸内加适量凉水调匀,火上加热,时时搅拌,煮沸后即成稀糊状,加少许白糖,每日服4或5次,每次4~6羹匙。婴儿可适当调稀,频频饮。

【糯米】100克。用水淘一下,捞出即放置铁锅内,慢火炒至焦黄,捣碎,最好过筛。每次用糯米粉2汤匙,放入铁勺内,加水适量,调成稠浆糊。味香,婴儿多喜食,不食者可加入少许红糖,每次喂几口即可,每日2或3次,大便多于1~2日内转干。

【伏龙肝】约鸡蛋大一块伏龙肝。加水500毫升煎5分钟后离火,澄清后,取清液倒入奶瓶,温后使婴儿吸吮,隔1~2小时温之再令吮,每日3~5次。治疗幼儿久泻。

【巴豆】1粒。巴豆(去壳)研末,白蜡烛少许熔化,将巴豆末掺入,趁热放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约6小时后去掉,如1次不愈,可续用1或2次。

【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煎成400毫升左右,稍加白糖频频饮服,为1日剂量。

【山药】生淮山药。研粉备用。每人每次5~10克,加水适量调和后加温熬成粥状,于奶前或饭前口服,每日

3次。也可以山药粥代替乳食。服用3日,治疗期间停止其他治疗措施。

十、小 儿 痢 疾

小儿痢疾,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最为多见。轻症临床上以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重症临床上以突然高热、昏迷、抽搐,或急剧出现“内闭外脱”为特征,临床上多见于2~6岁的小儿。小儿脏腑娇嫩,或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脾胃受损,升降运化失职而发本病。如失治、误治,其病死率极高,故应及早及时确诊,积极治疗。

【苦瓜】鲜苦瓜100克,苦瓜花10朵。诸药一并捣烂绞汁。1~2岁者每次口服5毫升,3~5岁者每次服10~15毫升。赤痢者加蜜,白痢者加姜汁2或3滴。每日服2次。

【地锦草】鲜地锦草50克。白痢用红糖,红痢用白糖炒后水煎2次服,每日1剂,5岁以下儿童用量酌减。

十一、便秘

便秘指大便次数减少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2日以上无排便,提示存在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可明显不同。大多数每日排便1次,部分1日几次,少数几日1次。因此,对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做出判断。便秘的分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或功能性便秘;按粪块积累的部位可为结肠和直肠便秘。习惯性便秘是由于长期便秘而滥用泻药,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泻药的依赖性,属于功能性便秘。

【甘草】生甘草2~3克。将其放入15~20毫升开水冲泡饮服。每日1剂。治疗婴幼儿便秘。

【胖大海】3枚。放在茶杯或碗里,沸水约150毫升冲泡15分钟,待其膨胀后,少量分次频频饮服,一般饮服1日即可大便通畅。治婴幼儿大便不通。

【大黄】烘干研成粉末备用。每次取大黄粉10克,用适量的酒调成糊状,涂于脐部,纱布覆盖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每日1次。治疗小儿便秘。

【蒲公英】鲜蒲公英(或干品)全草60~90克。加水煎至50~100毫升,鲜品煮20分钟,干品30分钟。每日1剂顿服,年龄小,服药困难者,可分次服,可加适量白糖或蜂蜜调味。治疗小儿热性便秘。

【决明子】炒决明子10~15克,蜂蜜20~30克,先将决明子研碎,水煎10分钟,冲入蜂蜜中搅拌,每晚1剂,或早晚分服。

【芦荟】6克,分装在6枚空心胶囊内。成人每次用温开水吞服2~3枚,每日2或3次,小孩每次服1枚,每日2次。如无胶囊,可用白糖温开水吞服,量如前。

【鱼腥草】5~10克,开水浸泡10~12分钟代茶饮,治疗习惯性便秘。

【甘薯叶】500克,花生油15克,将甘薯叶炒熟当菜吃,可加盐适量,每日服2次。

【首乌】30克,每日1次,水煎服。

十二、小儿营养紊乱症(疳积)

小儿营养紊乱症(疳积)是儿科四大要症之一,现代医学称之为小儿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病因一般有小儿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久病、病后脾胃虚弱,食物停滞中焦;以及食物不洁、虫积等,使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宜,久之积滞,迁延成疳积。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精神萎靡,腹胀满,纳呆,或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低热潮热,烦渴引饮,嗜食异物,大便时干时稀,或干稀夹杂不化等。小儿疳积属祖国医学脾泄及奶痨之范畴,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

【木贼】500克。研为末。每次服2.5克,每日3次。

【油桐虫】取山中蛀枯油桐粗枝及干,用刀劈开取出中心藏虫(即油桐虫),大小皆可入药,黄白者良,红黑者次之。置瓦片文火焙成焦黄色(忌焦黑)备用,1~2岁者,每次1~2条,一般按年龄加量,用时研为末,早晚空腹时姜枣汤下。忌食香燥辛辣食物和晚膳。

【苦楝子】9克。焙黄存性,研成细末,每次1.5~3克,糖调服。

十三、慢性消化不良(积滞)

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不化,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类慢性胃肠疾患。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消化不良。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恶心、呕吐或干呕、腹满、腹胀、厌食等。一般预后良好,但积滞日久,迁延失治,可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日渐羸弱,可转化成疳症。

【鸡内金】焙焦研细末备用。每日3次,每次1克。治疗小儿积滞。

(杨西晓)

十四、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中医分为积滞伤脾型、胃阴不足型和脾虚气弱型。多因饮食失调,湿热积滞,诸虫感染,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所致。临床表现为形体干枯羸弱,精神疲惫,面色萎黄,严重者头发稀疏,肌肤甲错,脉细无力,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皂荚】

1.皂荚粉皂荚研末过100目筛,1~2岁每次服用0.3克,3~4岁0.5克,5~6岁0.8克,每日2次,糖水冲服。当今小儿厌食多由恣食肥甘,化湿酿痰而致,皂荚祛痰燥湿,开窍利气,颇有效果,一般用药1~2日即可治愈。但皂荚辛燥烈,久服伤人正气,故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

2.皂荚散取质优之皂荚适量,刷尽泥灰后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炒至内无生心为度,研细末备用。每次1克,每日2次,加糖拌匀吞服。

十五、流涎

小儿流涎,俗称小儿流口水。见于呆小病、痴呆患儿,亦见于患口咽黏膜炎症、口角炎,包括感染性口角炎和营养缺乏(主要为维生素B族缺乏)性口角炎者。本病常常迁延不愈。小儿流涎中医称为“滞颐’‘,是指小儿涎液过多,常从口角流出,浸渍两颐之间。1~3岁小儿为多见,本症的原因很多,婴儿期往往属于生理性,不视为病态。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方面发育不好,或口腔内有炎症、消化不良等,必须进行诊治。中医认为小儿流涎主要系脾气虚弱和脾气虚寒所致。一般可分为寒、热两种证型调治。热证口水黏稠,口角潮湿糜烂,多兼有口气臭秽、小便短赤等症状。

流涎是出牙前的生理现象。将要萌出的牙齿对牙龈感觉神经有机械性的刺激,加上口腔浅,孩子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唾液,唾液常积储于口腔内自然流出。随着月龄的增大,牙齿的萌出,此种流涎会自己中止,勿需治疗。流涎是小儿口内炎症的主要症状。口腔内各种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是常见的流涎原因。患儿常同时有发热、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因其长期流口水,浸渍口角,致使两侧口角下巴潮红、糜烂,影响健康美观与卫生,应积极治疗。

【肉桂】10克。研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每晚于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2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然后用胶布固定,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即可告愈。本法用于脾冷多涎者,热邪壅滞者则不宜,脾虚所致而缠绵日久的重症,最好加服健脾益气之剂。治疗小儿口角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