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病症单味中药妙治
600900000029

第29章 儿科病症 (2)

第五章 儿科病症 (2)

【芫荽】9克,煎水代茶饮;或芫荽90克,煮水擦身及足心,适于疹前期;芫荽9克,水煎服或外用新鲜芫荽30~50克,捣烂揉搓前胸及背部;或用干芫荽煎水去渣,加白酒少许熏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薤白】鲜苗适量,洗净,揉软,擦拭胸、背、四肢(操作时避风)。用于麻疹不透。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其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肿大疼痛,有时亦可累及涎腺。本病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免疫力。病毒可侵犯其他腺体、神经系统、肝、肾、心及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产生轻重不同的各种合并症,如脑膜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一般表现为体温中度升高,头痛、肌痛等。中医认为痄腮是发生于颌面两腮部位,与时令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是时毒的一种,为风热、湿痰所致。

【癞蛤蟆】1只,香墨1块。将香墨塞入癞蛤蟆口中,挂在通风处阴干后取出,研极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香墨末少许加凉开水调敷患处,每日1次,连用2~3日。

【车前草】15~30克(鲜品30~60克)。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滤液后再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将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次加白酒5毫升同服,每日1剂,一般连服3~5日,病情重的可酌加药量。

【鱼腥草】鲜鱼腥草适量。将鱼腥草(连根)洗净,切碎,捣烂,平摊于敷料上,敷于患处,外以胶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

【天花粉】天花粉、绿豆各等量。将2味药共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搽患处,每日搽3或4次。

【威灵仙】15克,米醋90~150克。2药煎沸后倒出一半,待冷后外涂患处,其余另加水250毫升,再煮沸后分2次内服。

【黄菫】黄菫根二层皮20克,白糖20克。水煎,每日服3次。

【蒲公英】20克(鲜)。捣碎加鸡蛋清1个,白糖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次。

【蜘蛛】活蜘蛛5~10个(越大越好)。用热水烫死后,放入滚开的花生油中,炸至变黄鼓起,捞出食用。一般每日2剂,2或3次即可痊愈。尤其对儿童效果更佳。

【八角莲】八角莲注射液(20毫升/支,含生药8克)。成人每日40毫升,儿童每日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5日为一个疗程。

【大黄】生大黄3~4克。研细加食醋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涂布范围同肿胀部位大小,敷于患处。外加一层塑料薄膜,以防药液外渗,每日敷1或2次。同时忌酸饮食。有高热者给予退热处理。不使用其他抗病毒类药物。

【积雪草】鲜积雪草适量。内服:取鲜积雪草,按年龄计算,3~5岁,30克;6~10岁,60克;11~14岁用90克;14岁以上用120克。先将鲜积雪草洗净,稍切碎,放入沙罐内,加水适量,煎沸后再煎15~25分钟,将药液倒出,分2次服,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1次,药液倒出,1次服完,即24小时之内共分服药液3次,亦可将2次煎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分3次服完。外用:取鲜积雪草适量,先用清水洗净泥沙3~5遍,再用冷开水连续洗2次,晾干水分,放石臼内捣烂,用纱布包裹绞汁,加少许米醋入汁内,用棉签蘸药液涂抹患处,每日涂5~8次。

【松香】研成粉末,用白酒调成糊状后敷在肿胀的腮部,厚约0.2~0.5厘米,面积一般5厘米×8厘米,呈椭圆形,干后可加适量白酒,一般1夜即消,多则3日告愈。

【七叶一枝花】50克。将其研末醋调,摊在一块5平方厘米消毒棉纱布上,将冰片末3克掺入药面,贴敷腮部患处。每日更换1次,连敷3日以上。

【苎麻根】30克。研粉,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或4次。

【荆芥】9克,醋适量。将其加水1 000毫升,煎后滤出药渣,药液装入保温瓶内。为1日量,多次服用。外用醋浸纱布敷患处,每日换3或4次。

【赤小豆】50~70粒。将其捣为碎末,加适量温水或鸡蛋清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摊在布上,敷于患处即可。

【蚯蚓】新鲜白头蚯蚓5~6条。弃去脏泥(均用水冲洗),置碗中,加等量白糖搅拌,约半小时后即成糊状备用。将蚯蚓浸出液蘸于纱布上贴敷患处,约3~4小时换药1次,每日换3或4次。换药前用淡盐水洗净患处。

【蟾蜍】1只。用清水洗净,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直接贴敷于患处。8小时左右可自然干燥而脱落,脱落后可水浸重贴或更换新鲜蟾蜍皮贴敷,待消肿为止。一般3日可愈。

【野菊花】15克。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周。

【仙人掌】鲜仙人掌2~3块,95%酒精50毫升,去刺捣烂,加酒精,外敷患处,每日2次,连用2~3日。

【酸浆草】鲜酸浆草30克,水煎服。另取鲜酸浆草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后敷患处。每日换1或2次。

【板蓝根】鲜板蓝根适量,捣烂外敷局部,每日换药1次。

【绿豆】生绿豆60克。将绿豆煮熟,加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或2次。

【蛇蜕】6克,洗净切碎,加2只鸡蛋搅拌,用油炒熟(可加盐),1次服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加倍)

【泽泻】30克(干品15克),加水300毫升,煎浓汁150毫升。每次50毫升,每日服3次。

【天南星】块茎适量,粉碎,浸于食醋中5日即可,用时外涂患处。

【萹蓄】鲜萹蓄30克,生石灰适量,鸭蛋1只。将萹蓄切碎,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再加入蛋清,搅拌均匀,涂敷患处,每日2或3次,连用2~3日。

六、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轻症可见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步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无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性症状;重症者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细辛】3克。研细末置肚脐内,以平肚脐为度,然后用胶布覆盖固定,2日后去掉。

【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陈醋调为糊状。涂敷于患儿两足心涌泉穴,外敷一层塑料布,再以绷带包裹,以不松不紧为宜,每日换1次药,连续敷1或2次即可。

【凤尾草】新鲜凤尾草如鸡蛋大一团,捣绒,纱布包裹,挤水缓缓滴入口腔,约半小时后,小儿啼哭止。后再换药包,如枣子大小,放入口腔内缓缓转动摩擦1~2分钟。

【枯矾】25克,加凉开水10克,配成约25%的枯矾液。用消毒纱布缠紧右手示指,于小儿饭后2~3小时,将包好的示指蘸枯矾液涂擦患儿口腔黏膜、舌等有白屑处,每次擦3~4下,一般3次即可痊愈。

七、小 儿 口 疮

小儿口疮称口疳又称口糜。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患。发于3~5岁小儿,好发于体质较弱的儿童,发病后缠绵不愈,反复发作,临床表现精神倦怠,口唇干燥,口腔黏膜溃疡糜烂,舌面及咽峡部有类似小米饭样疮疡,呈白色或灰白色,疮面揩之可除,留有红色底面,伴有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溏泻。其发生的原因主要与火、热有关,心脾素蕴积热,郁久化火,循经上行,熏蒸口舌,或体虚阴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熏灼口舌,均可腐蚀肌膜,形成口内生疮。由于患儿不能吮乳或进食,烦躁哭闹不安,难于服药,治疗较为棘手。

【甘草】生甘草5克。水煎,频服。

【细辛】2.5克。研末,加适量的小麦粉用温水调成黏稠饼状,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直接敷于肚脐上,外用塑料薄膜及纱布贴膏固定,早晚各换1次,3日为一疗程。

八、新生儿喉鸣

正常小儿呼吸应是平稳无声的。喉鸣是指吸气时喉头发出的哨音声响,属于喉或全身某些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先天性喉软骨软症又称为先天性喉喘鸣,是临床上引起喉鸣最常见的疾病。该病虽冠以先天性,但发生喉鸣多在出生后10余日,病儿就诊大多在出生后半月至半岁之内,1岁时症状减轻,2岁左右自愈。先天性喉软骨软症的喉鸣为吸气型,音调高,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哭闹哺乳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变换体位喉鸣可暂时消失或减轻),常伴有轻度三凹症,但严重时可有发绀。如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时,除喉鸣加重外,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吴茱萸】吴茱萸末,水调成糊状,涂于足心,入夜上糊,次晨取下,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九、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主要临床特点为腹泻、呕吐及水电解质紊乱。2岁以下小儿多见。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轻度腹泻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至10余次,大便稀薄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每次量不多,有酸味,常见白色或淡黄色奶瓣和泡沫。中等型腹泻除消化道症状比轻型重以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腹泻除消化道症状外,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或体温不升、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识矇眬,甚至昏迷。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绿茶】云南绿茶细粉1克。单纯性婴幼儿腹泻:每日用药1克,分3次温开水或乳汁调服。连服1~4日为一疗程,无效者改它法治疗;中毒性婴幼儿腹泻:患儿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除口服本品外,还住院配合补液。

【太白蓼】药用根状茎,除去须根,洗净烘干,粉碎,过筛,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1.5克,每日服3次,每次0.5~2粒。

【刺梨子】鲜刺梨子3 000克。加水3 000毫升,文火煎至1500毫升,并按0.2‰比例加尼泊金防腐。1岁以内用量为10毫升,1~2岁15毫升,2岁以上20毫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本方亦适用于婴幼儿轻、中度腹泻与细菌性肠炎。

【银杏叶】干品100克(或鲜品15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鲜品煎煮时间稍短),待水温降至35℃(患儿能耐受)时,浸泡搓洗患儿双足20分钟。每日2次。一般1~3日即可治愈,超过4日临床症状未改善者,即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