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11

第11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6)

第3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6)

【现代研究】 五灵脂醋酸乙酯提取物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给小鼠、大鼠腹腔注射可分别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跖肿;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出也有抑制作用。该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炎症组织的PGE含量,但对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无显著影响。

【使用注意】 血虚无瘀及孕妇慎服。《本草经疏》:“血虚腹痛,血虚经闭,产后去血过多发晕,心虚有火作痛,病属血虚无瘀滞者,皆所当忌。”

肉桂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热。归肾、心、脾、肝经。香辣气厚,降而兼升,能走能守。

(1)《别录》:“味甘、辛,大热。有小毒。”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肺、肾四经。”

(3)《本草从新》:“气厚纯阳,入肝、肾血分。”

【功效主治】 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宫冷不孕,小便不利或尿频、遗尿,短气喘促,水肿尿少;脾肾阳虚,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命门火衰,火不归元,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烂;虚寒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本品辛温通散,能守能走,可温阳补火以散寒止痛,故常用于脘腹、腰膝、关节寒痛之证。凡久寒积冷,寒凝气滞,而致脘腹冷痛,胁肋胀痛,肠鸣泄泻者,可单味研末服,如《集验方》桂心汤;或与高良姜、草豆蔻、荜茇等配伍,如《圣惠方》桂心散、《局方》大己寒丸。若寒湿伤中,腹中绞痛,吐泻不止者,可与干姜、白术、木香等配用,以温中除湿止痛。凡寒疝腹痛,或奔豚上下攻冲,心腹疼痛不止者,可与乌药、小茴香、沉香等并施,如《景岳全书》暖肝煎。凡虚寒腰痛,舌青囊缩,战栗脉紧者,可与附子、杜仲并用,如《会约医镜》桂附杜仲汤。凡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者,可与独活、威灵仙、川乌、当归等相合,以祛风寒散通络止痛;若痹痛日久而肝肾亏虚者,宜与桑寄生、杜仲、牛膝等相配,如《千金方》独活桑寄生汤。

(1)《纲目》:“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痢,惊痫。”“治风僻失音喉痹,阳虚失血;内托痈疽,解蛇蝮毒。”

(2)《本草经疏》:“治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阴寒、寒邪客里之证。”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2~5g,不宜久煎;研末,0.5~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搽。

【现代研究】 肉桂油、肉桂酸钠、桂皮醛等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等作用。桂皮醛有中枢解热作用,系由抑制中枢引起。桂皮醛对兔的脑电图有一定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脑干网状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兴奋作用产生中枢性的脑电图激活。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及孕妇禁服。

羌活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肝、肾经。气雄升散。

(1)《医学启源》:“气微温,味甘、苦。手、足太阳经风药也。《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2)《本草求真》:“专入膀胱,兼入肝、肾。”

【功效主治】 散寒解表,祛风胜湿,除痹止痛。主治外感风寒、风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目昏鼻塞,肢体酸痛,风寒湿痹,水肿脚气,疮疡肿毒,破伤风。

本品辛散温通,功能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为除痹要药,故常用于多种痹证。又因其具有“直上顶巅,横行支臂”的特点,故上半身痹痛者用之尤多,可随邪之偏胜配以相关药物。凡风邪偏胜者,可与桂枝、麻黄、乌梢蛇等配伍,如《圣惠方》羌活丸;凡寒邪偏胜者,可与附子、细辛、肉桂等同用,如《证治准绳》附子散;凡湿邪偏胜者,可与苍术、独活、茯苓、白术等相合,如《卫生宝鉴》大羌活汤;凡痹证兼有气血虚者,可与黄芪、当归等并用,如《杨氏家藏方》蠲痹汤;凡病限于上肢肩背者,可与桂枝、姜黄等相配,如《嵩崖尊生》蠲痹汤。凡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者,则可相兼应用,如《医学心悟》蠲痹汤。

(1)《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2)《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羌活挥发油对致热性大鼠有明显解热作用。羌活水溶液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提高痛阈;挥发油能使醋酸液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并能延长热痛刺激的潜伏期。羌活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抑制角叉菜胶性小鼠足跖肿胀,对二甲苯性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耳水肿及右旋糖酐足肿胀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也有明显抗炎作用。

【使用注意】 阴虚血亏、气虚多汗者慎服。《本草约言》:“若血虚不能荣筋,肢节筋骨酸痛者宜慎用。”“汗多过膝者,不宜多服。”

麻黄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体轻宣散,可升可降。

(1)《汤液本草》:“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

(2)《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甘、辛。”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温经通腠。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本品辛温走散,功能发阳气而通腠理,散寒湿而温经脉,故又常用于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证。凡外感寒湿,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烦痛者,可在麻黄汤基础上加用白术,如《金匮》麻黄加术汤;若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加剧,有风湿化热之势者,可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金匮》麻杏薏甘汤;若寒伤经络,血滞不和,肢体疼痛者,宜与桂枝、细辛、白芷等相伍,如《外科补要》麻桂温经汤。凡阳虚寒凝之阴疽流注、痰核鹤膝等证,可与熟地黄、肉桂、鹿角胶等并施,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1)《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2)《医林纂要·药性》:“补肝行水液,泻肺降逆气,行彻肌表。”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调敷。发汗、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用。

【现代研究】 麻黄挥发油能降低实验性发热动物的体温。麻黄挥发油及松油醇对正常小鼠有降温作用,以后者作用更明显。麻黄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对多种动物实验性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对抗作用,伪麻黄碱抗炎作用最强。麻黄水或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

【使用注意】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过量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痛、不安、失眠、心悸、胸闷、发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早搏等症。李东垣:“饮食劳倦及杂病自汗表虚之证用之,则脱人元气,不可不禁。”

桂枝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温。归膀胱、心、肺经。香辣行散,体轻升浮。

(1)《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

(2)《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

【功效主治】 散寒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蓄血癥瘕,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本品辛温行散,能横走四肢,温通经脉寒滞,而具除痹痛、疗麻木、愈肢冷之功,为治寒邪入络,痹痛、肢冷等证之佳品。凡寒湿痹痛者,可与附子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附子汤;若血痹肌肤麻木者,可与黄芪、芍药等配伍,如《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凡血虚寒凝,手足厥冷者,可与当归、细辛等相合,如《伤寒论》当归四逆汤。本品能入营血,温通血脉而通经消癥,故又常用于寒凝血瘀,经闭,癥瘕等证。凡寒凝血瘀,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者,可与吴茱萸、当归、川芎、牡丹皮等配伍,如《金匮》温经汤;若血瘀经闭,经行腹痛以及癥瘕结块者,可与桃仁、牡丹皮等同用,如《金匮》桂枝茯苓丸;若热与血结于下焦之蓄血,少腹急结,或瘀滞经闭痛经者,可与桃仁、大黄等并用,如《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1)《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

(2)《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

(3)《药性通考》:“调荣血,和肌表,止躁出汗,疏邪散风,乃治伤寒之要药。”

(4)《医林纂要·药性》:“行阳气于四表,燮调荣卫,化汗液,去邪闭,外彻腠理,祛四肢及胁下风湿。”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6g(大剂量15~3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桂枝对角叉菜胶性大鼠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且对佐剂性关节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道排泄,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

【使用注意】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药性集要便读》:“舌绛、神昏、发斑、鼻衄、血热症皆忌用。”

防风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膀胱经。气香升散。

(1)《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二经之行经药。”

(2)《本草经疏》:“入手阳明,足少阳、厥阴。”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疏肝解痉,杀虫止痒。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目眩昏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中风,麻疹难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本品既可除肌表风湿,又可祛筋骨风湿,故能治疗风湿引起的多种疼痛。凡风湿在表头痛烦闷,肢节酸痛,四肢少力者,常与独活、秦艽、川芎、藿香等配伍,如《圣济总录》防风丸。凡风湿侵及经络筋骨而成痹证者,无论兼寒、兼热,均可应用。如痹痛以风邪偏胜,症见遍身骨节游走疼痛者,可与秦艽、麻黄、当归等相伍,如《宣明论方》防风汤;若痹痛以寒邪偏胜,症见疼痛剧烈者,可与附子、肉桂、细辛等同用,如《圣济总录》附子独活汤;若痹痛以湿邪偏胜,症见疼痛重着麻木者,可与羌活、独活、苍术等合用,如《医方集解》羌活除湿汤;若痹痛以湿热偏盛,关节红肿热痛者,可与赤芍、防己、秦艽、木瓜等并施,如《医略六书》防风赤芍汤;若痹痛日久,肝肾不足,症见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又可与独活、桑寄生、细辛、牛膝等合方,如《千金方》独活桑寄生汤。

(1)《医学启源》:“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主治秘要》云:“身去上风,梢去下风。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

(2)《本草求原》:“治破伤风,偏正头风,为补脾胃之引药。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祛风宜生用,止泻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现代研究】 防风煎剂和乙醇浸液灌胃给药具有抗炎作用。防风水煎剂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防风水浸液能对抗氢化可的松对小鼠腹腔巨噬功能的影响,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加小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

【使用注意】 体虚风动发痉者慎服,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禁服。《本草经疏》:“南方中风,产后血虚发痉,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木瓜

【性味归经】 味酸、涩,性温。归肝、脾、胃经。可升可降,敛中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