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10

第10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5)

第3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5)

【现代研究】 ①抗炎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不同的附子制剂抗炎作用略有不同。附子煎剂、熟附子片煎剂,对急慢性炎症模型均呈抑制作用。附子水提取物能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对骨变性有抑制作用。附子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腹腔及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乌头碱类化合物是附子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小剂量即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中乌头碱的作用与乌头碱相似,对血管渗出有抑制作用。次乌头碱的抗炎作用较差。

有关附子抗炎的机制研究表明,用附子后,肾上腺内维生素C和胆甾醇含量减少,尿17-羟类固醇排泄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肝糖元和ALP增加,故具有类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作用。但在切除肾上腺后,其抗炎作用仍存在,表明不完全与肾上腺皮质有关。②镇痛、镇静作用: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附子水煎醇沉液小鼠腹腔注射,能显著提高小鼠疼痛阈值;3-乙酰乌头碱对多种致痛方法引起的疼痛都能提高痛阈。附子的镇痛作用属中枢性,可能通过DA或NA系统而起作用。生附子、次乌头碱和乌头碱还有中枢镇静作用,可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延长环己巴比妥钠所致麻醉时间。

【使用注意】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反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本品用之不当,可引起中毒。

《本草经集注》:“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

川乌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肾经。毒烈升散。

(1)《本经》:“味辛,温。”

(2)《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大毒。”

(3)《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也。”

(4)《要药分剂》:“入脾、命门二经。”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

(1)《别录》:“乌头,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乌喙,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又堕胎。”

(2)《药性论》:“乌头,能治恶风憎寒,湿痹,逆气,冷痰包心,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乌喙,能治男子肾气衰弱,阴汗,主疗风寒湿邪痛,治寒热痈肿,岁月不消者。”

(3)《医学启源》:“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积聚滞气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4)《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h,以减低其毒性。

【现代研究】 ①抗炎作用:川乌总碱灌服可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蛋清、组胺和5-HT所致大鼠足肿胀及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能明显抑制组胺、5-HT所致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巴豆油所致肉芽囊的渗出和增生,还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胸腔渗液及白细胞向炎症灶内的聚集,明显减少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对于免疫性炎症,可显著抑制大鼠可逆性被动Ⅲ型变态反应及结核菌素所致大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对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一定抑制作用。②配伍研究:中药十八反有“半蒌贝蔹及攻乌”的记载。研究表明,川乌头与半夏、川贝母、白及配伍,未见增毒,亦未见对镇痛有影响;与瓜蒌配伍,可加重毒性反应,但却可提高多数小鼠的痛阈;与白蔹配伍,未见增毒,但镇痛作用增强。③毒性:生川乌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18.0±0.034g/kg。乌头碱人口服致死量为2~5mg,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0.32mg/kg,中乌头碱小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0.3~0.5mg/kg。

【使用注意】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禁服。反半夏、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乌头服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中毒严重者,可死于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紊乱。

(1)《本草经集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2)《药性论》:“忌豉汁。”

(3)《本草蒙筌》:“孕妇切忌。”

治疗腰肢痛(包括关节痛、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乌头100g,加水2 000ml,煎至1 000ml,装瓶备用。用已浸药汁的布垫置于阳极板下,将阳极板放在痛区,阴极选放适宜部位,固定极板后通电,一般将电流量调在10~20mA之间,每次导入时间10~20min,每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延长疗程。治疗腰肢痛225例,总有效率为87.4%。无毒副反应。据观察,对寒湿型腰肢痛疗效更好,外伤引起的急性腰肢痛,止痛效果尤快。

伸筋草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肾经。善行散降。

(1)《本草拾遗》:“味苦、辛,温,无毒。”

(2)《滇南本草》:“其性走而不守,其用沉而不浮。”

(3)《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和。”

(4)《本草求原》:“甘、涩,平。”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疏筋活络,消肿解毒。主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不仁,四肢痿弱,黄疸,咳嗽,水肿,跌打损伤,疮疡,疱疹,风疹,烫伤。

祛风除湿,疏筋活络:本品辛苦温散,走而不守,功能祛风湿,疏筋络,活血脉,消肿痛,故常用于风寒湿痹、皮肤不仁、四肢痿弱等证。凡风寒湿痹,肌肉酸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可与羌活、独活、桂枝、白芍等配伍,以增除痹通络之功。若痹证日久,肝肾两亏,筋骨失养,四肢痿弱挛急者,可与当归、白芍、木瓜等同用,以增养血疏筋之力。

(1)《滇南本草》:“下气,消胸中痞满横膈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去年久腹中之坚积,消水肿。”

(2)《生草药性备要》:“消肿,除风湿。浸酒饮,疏筋活络。其根治气结疼痛,损伤,金疮内伤,去痰止咳,治疮疽。”

(3)《植物名实图考》:“调和筋骨。小儿煎水作浴汤,不生疮毒。”

(4)《江西中药》:“疏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适用于风湿骨节痛,风疹块,黄疸,大便下血等症。外用治汤火伤疮。”

(5)《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疏筋活血,祛风散寒,止痛。治腰腿酸痛,风湿性关节肿痛,月经不调。”

(6)《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疏筋,消炎。治关节酸痛,带状疱疹。”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 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伸筋草能显著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和增强可卡因的毒性反应,而对士的宁等中枢兴奋药无抑制作用。伸筋草醇提取物口服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②毒性:石松生物碱注入蛙淋巴囊内可引起其肌肉运动不协调、麻痹等。临床见有伸筋草致接触性皮炎的病例报道。

【使用注意】 孕妇及出血过多者慎服。

五加皮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微香散降。

(1)《别录》:“苦,微寒,无毒。”

(2)《品汇精要》:“味辛、苦,性温,微寒散,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香。”

(3)《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4)《本草经疏》:“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补肾益肝,活血利水。主治风寒湿痹,寒湿腰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阳萎虚羸,血劳经闭,跌打损伤,脚气,水肿,小便不利,阴囊湿痒。

本品辛苦而温,辛则散风,苦则燥湿,温则通经活络,加之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故常用于风寒湿痹、寒湿腰痛等证,若兼有肝肾不足者,尤为相宜。凡风痹不仁,四肢挛急疼痛者,可用本品一味酒渍温服,如《圣惠方》五加皮酒;若风寒湿痹,邪气偏盛者,则可与羌活、独活、防风、附子等配伍,以加强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如《圣济总录》五加皮汤。凡肾虚感受寒湿而致腰腿疼痛者,可与杜仲、续断、独活、萆薢等同用,以增补肾除湿之力,如《证治准绳》五加皮丸;若鹤膝风痛者,可与当归、牛膝配合,以增养血通经之效,如《外科大成》五加皮酒;若为足胫挛痛者,可与木瓜同施,以增除湿疏筋之能,如《增补内经拾遗》五加皮酒。

(1)《别录》:“主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

(2)《本经逢原》:“温补下元,壮筋除湿。”

(3)《医林纂要·药性》:“坚肾补肝,燥湿行水,活骨疏筋,为治风痹、湿痹良药。”

(4)《陕西中草药》:“活血消肿。治风湿关节痛,阴囊湿疹,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为末敷。

【现代研究】 辽宁产无梗五加的根皮,用乙醇提取的未脱脂及脱脂制剂,对大鼠的蛋清及甲醛性关节炎均表现抑制作用,但分别由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于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对蛋清性肿胀则无抑制作用。短梗五加的醇提取物、南五加皮水煎醇沉液腹腔注射对多种动物急慢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柱五加水煎醇沉针剂,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及棉球肉芽肿。短梗五加皮的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及Ⅰ型、Ⅲ型、Ⅳ型变态反应性炎症。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服。

(1)《本草经疏》:“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用,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

(2)《得配本草》:“肺气虚,水不足,二者禁用。”

五灵脂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温。归肝、脾经。腥臭窜散。

(1)《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

(2)《绍兴本草》:“味甘、苦,温,有毒。”

(3)《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4)《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主治】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杀虫。主治胸胁脘腹刺痛,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崩漏下血,小儿疳积,噎嗝,蛇虫咬伤。

本品苦泄温通,腥臭窜散,能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故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各种痛证。凡风寒湿痹阻滞经络,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者,可与当归、乳香、没药、牛膝等同用,如《丹溪心法》趁痛散。凡损伤骨折肿痛者,《乾坤秘韫》则与白及、乳香、没药配伍研末调敷。

(1)《本草元命苞》:“行经血最有奇效,主心腹冷气攻冲疼痛,辟温疫,风湿关节烦疼;破月闭,兼止血崩,治产妇血晕,昏迷不省;止丈夫吐逆,粥饮难停。”

(2)《纲目》:“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夹血成窠,血贯瞳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

(3)《医林纂要·药性》:“补心平肝,活血散瘀,通利百脉,和中止痛,杀虫解毒。”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5~10g,宜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