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养护
600000000012

第12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7)

第3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7)

(1)《千金·食治》:“味酸、咸,温,涩。”

(2)《本草经疏》:“气薄味厚,降多于升,阳中阴也。入足太阴、阳明,兼入足厥阴经。”

【功效主治】 疏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止渴。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肿满,津亏口渴。

本品味酸性温,入肝而能疏筋活络,气香而能化湿祛风,风湿祛,筋脉疏,则痹痛、拘挛可除,故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等证。凡风寒湿痹,症见腰膝筋骨酸痛,关节不利者,可与羌活、独活、附子等相配,以祛风除湿散寒,如《传信适用方》木瓜丹。若痹久肾虚,症见腰膝缓弱,步履艰难者,可与续断、补骨脂、牛膝、杜仲等相伍,以补肾强腰,如《扶寿精方》续断丸。凡筋急项强,不可转侧者,可与乳香、没药相合,以行气活血通络,如《本事方》木瓜煎。

(1)《本草再新》:“敛肝和脾胃,活血通经。”

(2)《随息居饮食谱》:“调气,和胃,养肝,消胀,疏筋,熄风,去湿。”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 木瓜混悬液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防止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并促进肝细胞修复。

【使用注意】 湿热偏盛,小便淋闭者慎服。不可多服。《本草经疏》:“下部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不宜用。”

葛根

【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轻缓气和,升散微降。

(1)《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味甘性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

(2)《纲目》:“甘、辛,平,无毒。”

【功效主治】 解肌退热,发表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项痛强,麻疹透发不畅,温病口渴,消渴,泄泻,痢疾,酒毒,胸痹心痛。

(1)《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2)《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6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解表透疹、生津止渴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 葛根煎剂或乙醇浸剂给人工发热兔口服后,可使体温降低,浸剂作用比煎剂明显。葛根水溶性及脂溶性提取物PA4,PA5,PM2和PW3有使正常小鼠体温降低的作用,PA4和PW3的作用较持久而明显,其他的提取物则为暂时性体温降低。腹腔注射不同品种葛根及其成分葛根素均能不同程度抑制2,4二硝基苯酚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葛根素对致热剂引起的体温升高有着明显的影响,可能是葛根解热的重要成分。

【使用注意】 《药义明辨》:“凡中气虚而热郁于胃者,不可轻投。”

忍冬藤

【性味归经】 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肺经。清凉解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疏筋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

本品清凉行散,能清热透达、疏筋通络,故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可单味煎服,亦可与秦艽、苍术、黄柏、牛膝等同用,以除风湿热邪,通络止痛。

(1)《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

(2)《药性切用》:“清经活络良药,痹症夹热者宜之。”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熬膏贴;或研末调敷;或用鲜品捣敷。

【现代研究】 木犀草素肌内注射对二甲苯诱发的小鼠耳部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强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对角叉菜胶与酵母分别诱发的大鼠踝关节肿胀和巴豆油诱发的大鼠肉芽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急性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抗渗出作用,而对渗出液中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影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要药分剂》引吴普:“虚寒作泻者忌用。”

黄柏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味厚沉降。

(1)《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

(2)《汤液本草》:“足太阳经引经药,足少阴经之剂。”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坚阴固肾,退虚热,泻火解毒。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淋浊,带下,肠风痔漏,骨蒸劳热,遗精,盗汗,足痿无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湿疹,烫火伤。

本品气味俱厚,苦寒沉降,长于清泻下焦湿热,故湿热内蕴之泄痢、黄疸及湿热下注之淋浊带下、阴肿阴痒、足膝痛热、痹痿等证皆为要药。凡湿热下注,足膝痛热者,宜与苍术并用,如《丹溪心法》二妙散;若下肢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者,可再加入牛膝,如《医学正传》三妙丸。

(1)《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

(2)《脾胃论》:“除湿热为痿,救足膝无力,亦除阴汗、阴痿。”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洗。泻实火宜生用,退虚热宜盐水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现代研究】 黄柏煎剂灌胃,能增加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数。木兰碱和黄柏碱能抑制小鼠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对细胞免疫应答的诱导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期无影响。黄柏还能明显促进小鼠抗体生成。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服。

独活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肾、膀胱经。芳香走窜,可升可降。《药品化义》:“属阴中有微阳,气香而浊。味苦微辛,性微温。能沉能浮,性气与味俱重。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功效主治】 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治风湿表证,风寒湿痹,腰膝疼痛,中风惊痫,脚气肿满,头风齿痛,痈疮痒疹。

本品辛苦微温,芳香走窜。辛能祛风,苦能燥湿,温能散寒,芳香走窜则可升可降,通经络,止疼痛,故本品为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之要药,既可用于风湿表证、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脚气肿满,又可用于中风惊痫,头风齿痛,痈疽痒疹等。其治风寒湿痹,无问新久均可应用,尤宜于下半身者。凡一切风痹疼痛者,可与防风、附子、乌头等配伍,如《千金方》独活酒;凡少阴寒湿腰痛,难以转侧俯仰者,可与苍术、细辛、防风等同用,如《症因脉治》独活苍术汤;凡痹证日久,肝肾气血不足,腰膝酸痛寒冷,关节屈伸不利,两足重痛顽麻者,可与桑寄生、干地黄、人参、当归等补益之品及防风、细辛、桂心等祛风湿之药相合,如《千金方》独活桑寄生汤。凡脚气肿满疼痛,时发寒热者,可与附子、牵牛为伍,如《圣济总录》独活散。凡中风语謇,半身不遂者,可与防风、葛根、桂心、半夏、芍药等并施,如《古今录验方》独活汤。

(1)《补遗药性赋》:“其用有二:诸风掉眩,颈项难伸;风寒湿痹,两足不用。”

(2)《本草正》:“善行滞气。专理下焦风湿,两足痛痹,湿痒拘挛。”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现代研究】 独活所含香柑内酯、花椒毒素等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独活的有效成分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香柑内酯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中等强度的保护作用,花椒毒素作用较弱。独活静脉注射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花椒毒素、香柑内酯等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杀灭作用。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服。《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草乌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经。毒烈窜散。《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瘀血痞块,跌打损伤,阴疽肿毒,顽癣。

本品辛热气锐,善搜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痹止痛,故常用于风寒湿痹、头风头痛、中风不遂、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证。凡风寒湿痹,肢体酸痛麻木者,可与羌活、独活、防风等合用,如《青囊秘传》十三太保丸;若寒盛痛甚者,可与附子、肉桂、细辛等配伍,如《千金方》乌头汤;若风邪偏盛,疼痛游走不定者,可与川乌、蕲蛇、千年健等同用,以加强祛风通络止痛之力;若寒湿偏重,肢体疼痛重着者,可与川乌、苍术、吴茱萸等相佐,以增强散寒除湿之效;若风湿久羁,损及肝肾,症见筋骨疼痛,腰膝无力,行步艰难者,当与杜仲、牛膝等相配,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若治风湿日久,瘀血阻络者,则可与当归、乳香、没药等配用,共奏活血通络,逐湿止痛之功。

(1)《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2)《本草折衷》:“治宿患风癣,遍身黑色,肌体如木,皮肤粗涩,四肢麻痹,紫癜如墨,风疹疮疡。”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用醋、酒抹涂。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h,以减低毒性。

【现代研究】 乌头(野生品)子根灌服或北乌头注射液腹腔注射,均可抑制小鼠疼痛反应,使痛阈值提高。乌头碱类生物碱是其镇痛的主要有效成分。

【使用注意】 老弱及婴儿慎服;阴虚火旺、各种热证及孕妇禁服。反半夏、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酒剂、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内服过量可致中毒。《本草经集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威灵仙

【性味归经】 味辛、咸、微苦,性温。有小毒。归膀胱、肝经。质坚行散。

(1)《本经逢原》:“苦、辛,温。小毒。”

(2)《本草求原》:“入心、肝。”

【功效主治】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散积。主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脚气肿痛,胸膈痰饮,腹内冷积,诸骨鲠咽。

本品味辛性温,疏利善行,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故常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等证。凡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其由寒湿所致者,可与苍术、桂枝等配伍,以温经散寒燥湿;由湿热所致者,可与黄柏、防己、木瓜等相配,以清热祛湿止痛;若风邪偏胜,肢节疼痛游走不定者,可与防风、天麻等同用,以增逐风蠲痹之功;若其上半身痹痛者,加羌活、姜黄;下半身痹痛者,可加独活、牛膝;若痹痛日久,瘀血阻络,肢体麻木者,可配川芎、五灵脂,以活血通脉;若气血不足者,可配当归、黄芪,以扶正祛邪;若肝肾亏虚,腰膝酸痛痿软者,又当与桑寄生、狗脊、杜仲、续断等同施,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其除湿通络之功,亦治脚气肿痛,可与牛膝或木瓜同用,如《普济方》仙灵丸、《海上名方》威灵仙丸。

(1)《生草药性备要》:“去风毒,除痰,通五脏、膀胱,消水肿,治足肿腰膝冷痛,治折伤,诸般骨鲠。”

(2)《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通经药,有镇痛之效。治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痛风等。”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作发泡剂。

【现代研究】 威灵仙还能抑制大鼠蛋清液引起的足跖肿胀,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具有镇痛作用。

【使用注意】 气血亏虚及孕妇慎服。《本草汇言》:“凡病血虚生风,或气虚生痰,脾虚不运,气留生湿、生痰、生饮者,咸宜禁。”

秦艽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胃、肝、胆经。清香透散,可升可降。

(1)《别录》:“辛,微温,无毒。”

(2)《汤液本草》:“阴中微阳,手阳明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