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36

第36章 内外合治方 (7)

第四章 内外合治方 (7)

中药内外合治3

【药物组成】薏苡仁30g,山药30g,忍冬藤30g,泽泻30g,地龙20g,威灵仙20g,苍术15g,独活15g,黄柏15g,防风12g,甘草6g。

【随症加减】脾虚湿盛者,关节肿痛,食少纳呆,乏力,形体肥胖,倦怠,舌淡胖苔白,脉沉缓,加党参20g,茯苓15g,鸡内金10g。湿热阻滞者,关节疼痛,局部灼热感,红肿拒按,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加竹茹、连翘、车前子各10g。痰瘀阻络者,关节红肿,刺痛,入夜尤甚,食少脘闷,舌质紫黯,苔腻,脉滑,加半夏10g,丹参30g,红花10g。红肿较重者加金银花30g,生石膏60g;痛甚者加延胡索20g,制川乌(先煎)15g;夹瘀者加赤芍15g,丹参30g,三棱10g;尿路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各30g,石韦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治疗期间禁饮酒及食高嘌呤食物。外敷金玉膏,生大黄、五倍子等量,研细末,加凡士林膏调和,涂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周换药2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4例。治愈20例,有效3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

【经验心得】本病的发病与正虚脾弱,湿、痰、瘀阻滞有密切关系,风寒湿热侵袭为其主要诱因。患者素体正虚脾弱,卫外不固,运化失司,复多食肥甘厚味酒醴,风寒湿热侵袭,使湿浊内生,聚而成痰,阻碍血行,血滞成瘀,湿、痰、瘀相结,滞留骨节筋膜,蕴久化热而发为本病。虽病邪各有偏盛,其病机关键则为正虚脾弱,湿浊内生。临床常见脾虚湿盛、湿热阻滞、痰瘀阻络。方中诸药相配以清热利湿为本。重用其剂量、助以泄浊,祛风通络;健脾扶正,祛痰化瘀。共奏清热利湿,健脾泄浊,祛痰通络之效。再依湿、痰、瘀之偏胜,辨证施治,标本兼顾,配合金玉膏外用以清热消肿,化瘀散结,内外兼治,疗效甚佳。

【方剂出处】马力中药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54例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61

中药内外合治4

【药物组成】急性期以白虎桂枝汤加减:石膏45g,忍冬藤、知母各15g,粳米、桑枝、地龙、桂枝各10g,川萆薢18g,黄柏12g,薏苡仁30g。缓解期正虚邪恋,脾失健运为本、湿浊痹阻为标,治以健脾渗湿兼活血通络为法,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川瓜、车前子各15g,白术、茯苓、地龙、怀山药各10g,薏苡仁30g,黄芪20g,丝瓜络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10d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外敷,采用活血舒筋、通络止痛之中药煎水外敷或外洗。药用:桂枝、当归尾、半枫荷、鸡血藤各30g,七叶莲100g,宽筋藤50g,红花20g等加水适量煎煮药液,用毛巾浸药液热敷于患处或外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患处敷后30min内不能接触凉水。每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瘀泄浊。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8例。治疗1~3个疗程,显效(症状、体征全消)34例,好转(症状体征减轻)26例,无效2例。

治验:庞某,男,70岁。反复四肢关节肿痛3年。诊见右膝、双踝关节红肿热痛,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热,双足背高度凹陷性水肿,双下肢活动受限。血尿酸560μmol/L。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经脉关节致病。内服中药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法,方以白虎桂枝汤加味:石膏45g,川萆薢18g,知母、忍冬藤、车前子、粳米、黄柏、牛膝、桑枝各15g,桂枝、地龙各10g。每日1付,水煎服。同时取桂枝、半枫荷、鸡血藤、当归尾各30g,七叶莲100g,宽筋藤50g,红花20g等活血通络之中药煎煮药液,热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6d,发热消退,自觉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皮肤红热消退,水肿减轻,但见局部皮肤褐色,关节微肿,自觉乏力、思睡、口淡纳呆,大便稀、尿长,舌淡苔白润,脉细。此时辨证为脾胃气虚,湿浊内阻。内服中药改补气健脾渗湿为法,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麦芽各20g,佩兰、茯苓各10g,薏苡仁25g,炒扁豆、白术、白蔻仁各15g。每日1付,煎服,连服4付。同时继续原中药热敷治疗。共治10d,患者关节肿痛消除。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痛风证”、“痹证”、“历节风”范畴。《永类铃方》曰:“体虚之人,受风寒湿毒之气,使血气筋脉凝滞,传于骨节四肢间,肉色不变,骨如虚噬之痛,昼静夜剧。”可见本病发作与体质有关。中医研究认为: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内湿稽留,积而成痹。湿浊留于营血可为高尿酸血症;湿邪注于关节、皮下组织便成痛风之症;湿邪郁久化热则见发热,关节红肿热疼痛。本病急性发作期投以中药白虎加桂枝汤,有清热利湿通络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川萆薢有降低尿酸作用,车前子、薏苡仁促进尿酸排泄,地龙有抑制尿酸生成的作用。缓解期健运脾胃,扶正祛邪为主,配合活血化瘀之中药热敷,把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热透和药透共同作用,达到活血通络之目的。

【方剂出处】梁月俭中药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58例新疆中医药,2002,20(1):17

中药内外合治5

【药物组成】山慈菇、泽泻、桃仁、当归各10g,萆薢20g,土茯苓、威灵仙各30g,车前子12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外用慈星液组成:山慈菇、生天南星等量,加75%乙醇泡2d后用。外擦疼痛部位。每个疗程为7d,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祛风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显效62例,有效20例,无效4例。

治验:唐某,男,54岁。患者第1跖趾关节间歇性疼痛1年余。3d前突发右足第1跖趾关节并踝关节剧烈疼痛,局部红肿,行走困难,伴有头痛发热。应用双氯芬酸治疗效果不显。检查:体温37.9℃,右第1跖趾关节及右踝关节红肿明显,皮温升高,疼痛拒按,活动严重受限。血尿酸652μmol/L。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痛风。治予祛痛消风汤内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外用慈星液搽患处。治疗3d后,症状减轻,7d后全身症状消失,体温36.8℃,关节红肿疼痛消失,局部压痛轻微,关节活动自如。复查血尿酸415μmol/L。嘱其继用慈星液外擦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发。

【经验心得】本病治宜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祛痛消风汤方中,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其主要成分为秋水仙碱,对痛风有选择性的消炎作用,并可干扰尿酸盐微晶体炎症反应;土茯苓既能解毒,又可祛湿通络,《本草纲目》谓之“祛风湿,利关节,治挛骨痛,恶疮痈肿”;威灵仙祛风除湿;萆薢、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桃仁、红花祛瘀通络止痛。辅以生天南星外用解毒散结止痛。诸药合用,切合病机。

【方剂出处】沈晓燕,等中药内外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86例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32

中药内外合治6

【药物组成】秦艽20g,鸡血藤30g,忍冬藤20g,独活9g,白芍12g,白术15g,薏苡仁15g,茯苓12g,细辛2g。

【随症加减】血压偏高者去细辛加桑寄生12g;伴发热者去茯苓加土茯苓15g,蒲公英15g;病程较长者去细辛加桃仁9g,红花6g。

【治疗方法】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外敷自制消痛膏:取适量仙人掌,去刺捣碎成糊状,敷于患处1~2mm厚,每日更换一次。

【功效主治】清热,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2例。治愈19例,占36%,显效30例,占57.7%,有效2例,占4%,无效1例,占1.9%。

治验:樊某,男,31岁。因双足第1跖趾关节交替红、肿、热、痛2年,已确诊为痛风,以往服用秋水仙碱疗效佳,但仍反复发作,近1年发作频繁。3d前,因受寒湿诱发。每次发作均与抽烟、饮酒、食肉及受凉有关,无家族史。UA 873μmol/L,经治疗7d后,肿痛明显减轻,半月后腕、踝关节肿痛消失,左足第1跖趾关节轻度肿胀,活动仍痛,其间痛甚则嘱晚饭后口服吲哚美辛25mg,遂出院继续用药,1个月后症状全部消失,复查UA 370μmol/L则停药,随访2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主要原因为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或过食膏粱厚味,湿浊内生,运化失调,致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聚于体内经络,复因饮食劳倦、房事不节、感受外邪,则风邪外壅,里气不宣,郁而生热,流注肢体,筋脉、关节而发。《内经》记载:“过食膏粱厚味,足生大疔。”《金匮要略》认为:“盛人脉虽小,经所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丹溪心法》上对该病亦认为因于疾风、热风、湿邪、血虚而致。李东垣则认为痛风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所致。在祖国医学各医籍中记载,称该病为“痛风”“走注风”“痛痹”、“风热痹”等,本着祛风清热,调理气血为治则,根据临床经验,自组方药,方中以秦艽为君,祛风而通行经络,重用鸡血藤、忍冬藤活血、补血、祛风清热,再加白芍、细辛缓急通络止痛,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外敷药直接作用于患处,可清热、消肿止痛,收到很好的效果。

【方剂出处】陈爱林,等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2例临床观察现代中医药,2004,(5):28

中药内外合治7

【药物组成】瞿麦、萹蓄、蚕沙、萆薢、徐长卿各12g,薏苡仁、土茯苓、威灵仙各30g,生地黄、地龙干各20g,五加皮15g。

【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各12g活血定痛;红肿灼热明显加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清热解毒;疼痛日久关节僵硬变形加土鳖虫12g,蜈蚣2条通络止痛。

【治疗方法】水500ml煎至200ml,每日1剂,分2次服。另由厦门中药厂生产的新癀片碾成粉末,温水调成糊状,涂敷在肿痛的关节。治疗14d为1个疗程,可治疗2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0例。治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治验:洪某,男,58岁。右踝趾关节局部红肿热痛3d。患者素有冠心病、高脂血症,近3年形体渐肥胖,经常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间断服追风透骨丸、布洛芬等以控制疼痛。今因饮烈性酒后突发右踝、足趾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入夜加剧,疼痛日益明显,不能行走。诊时右踝、趾红肿疼痛,皮肤灼热,行走困难,胸闷气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滑。查血尿酸487μmol/L,血沉45mm/h。辨证为湿热郁结,络脉瘀阻。拟方:瞿麦、萹蓄、蚕沙、萆薢、徐长卿各12g,薏苡仁、土茯苓、威灵仙、草决明各30g,生地黄、地龙干各20g,五加皮15g。每日1剂,水煎服,另用新癀片5片碾粉温水调成糊状,外敷在右踝、趾肿胀的关节及周围,每日2次换药。药后3d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口干好转,舌红苔黄,脉弦滑。原方去草决明加赤小豆30g,车前草15g以清热利尿。治疗7d后,复查血尿酸402μmol/L,血沉20mm/h,关节肿痛消失,行走正常。嘱咐多饮水,食低嘌呤饮食,避免饮酒,随访1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本病用西药秋水仙碱或吲哚美辛,泼尼松消炎止痛虽能收效,但胃肠道反应明显,常使患者不能忍受。采用中医药内外兼治,即可避免此不良反应,也能取得良好效果。痛风患者多嗜膏粱厚味,形体肥胖,湿热郁结,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而关节红肿热痛,日久气滞血瘀痰凝,呈现坚硬结节。故用瞿麦、薏苡仁、萹蓄清热利尿,使湿热之邪随尿排出;蚕沙、土茯苓、生地黄加强清热利尿,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解;地龙干、威灵仙、五加皮、徐长卿清热通络止痛,使气血畅行,疼痛自止。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肿节风、三七、牛黄,外用消肿止痛疗效明显,内外合治,更易取效。

【方剂出处】张作伟中药治疗痛风5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