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37

第37章 内外合治方 (8)

第四章 内外合治方 (8)

中药内外合治8

【药物组成】①急性发作期证属湿热蕴结,浊毒淤滞,治以清利湿热,解毒消肿为法。药用黄柏30g,泽泻、苍术、土茯苓、萆薢、赤芍、车前子各15g,白花蛇舌草、连翘、牡丹皮、白芷、莪术、知母各10g,甘草6g。②疼痛缓解期证属瘀热阻滞,治以健脾利湿,前方去知母、萆薢、连翘、加地龙、络石藤、川牛膝各15g。此病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多见脾虚肾亏表现,治以健脾益肾,活血通络。药用苍术、薏苡仁、云苓、山药各15g,生地黄20g,泽泻、牡丹皮、桃仁、海桐皮、透骨草、川牛膝、桑枝、络石藤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中药外敷:急性发作局部外敷金黄膏(天南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各2份,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5份,天花粉10份,蜂蜜调)。每日换药1次。

【功效主治】通络止痛,清热除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34例。治愈152例,显效57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2%。

【经验心得】本症发病机制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多食膏粱厚味,肥甘滋腻,久毒浊气,致使脾胃受困,运化失司,湿浊毒邪郁积化热,痹阻于关节部,故见红肿热痛。《外台秘要》谓其:“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攻于手足也。”湿浊淤滞,缠绵难除,感而复发,病久则脾肾两亏,加之局部经脉淤滞不畅而导致关节肿痛不消,变形肿大。故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痛为法,配合金黄膏外敷,具有显著的消肿止痛作用。缓则标本兼治,以健脾利湿,消肿益肾,活血通络为法。不但能显著缩短病程,而且间断应用可有效减少复发频率。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不但疗效显著,而且避免了西药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方剂出处】宋鹤龄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34例陕西中医,2006,27(5):521

自拟痛风消汤合中药外洗方

【药物组成】土茯苓30g,萆薢30g,补骨脂15g,桂枝20g,生白术20g,生姜30g,茯苓20g,半夏15g,陈皮12g,泽泻15g,络石藤15g,三七10g,红花10g,木瓜20g,威灵仙15g。

【随症加减】寒盛加制附子、乌药;热象明显去补骨脂,加黄柏、苍术;肿盛加薏苡仁、防己;上肢痛加桑枝、姜黄;下肢痛加牛膝;有痛风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

【治疗方法】每日1剂,煎2次,每次煎20min,混合2次煎液,分2次内服。配合外洗:透骨草50g,乳香20g,没药20g,忍冬藤30g。每日1剂,水煎外洗,每剂泡洗2次,每次20min。肿痛明显消除后停用。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5例。治愈2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

【经验心得】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足,标实为痰浊水湿血瘀,兼夹郁热。痛风急性发作时,以痰浊水湿血瘀痹阻关节为主,故发作时治疗以泄浊利湿、化痰活血为主,温补脾肾为辅,兼清郁热。缓解期以温补脾肾为主,泄浊利湿、化痰活血为辅。在痛风发作过程中,关节局部有时出现红肿热痛,此为郁热,而非热毒;因为关节皮肤颜色为暗红或正常,疼痛以夜间为甚。有时虽表现为热象,但此热象非常短暂,热退后很快就表现为痰湿痹阻之证,患者舌质常表现为淡紫、淡暗,舌苔为白滑、白腻或黄罩白腻苔;故用药不能过于寒凉,否则会导致痰阻湿痹更甚,非但不能化湿消肿,反而使脾肾受伤,阳气受伐,脾失健运,肾不化气,痰湿痹阻更甚,肿痛加剧。

内服自拟痛风消汤方中重用土茯苓、萆薢泄浊利湿,通利关节;半夏、茯苓、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泽泻淡渗利水消肿,络石藤既能祛风通络,又能凉血消肿、清郁热;木瓜缓急止痛,又能化湿健脾;三七、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威灵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用补骨脂、桂枝、生白术、生姜温补脾肾,温阳化气以固本,消痰浊水湿之源,且痰浊水湿为阴邪,非温不得化,桂枝、生姜既能配威灵仙祛风散寒、通络止痹痛;又能助补骨脂、白术温阳补脾肾,温阳化气,还可防止土茯苓、萆薢、络石藤过于寒凉。诸药相配,既能温补脾肾,又能泄浊化湿消肿,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通痹。外洗药中用大剂量透骨草,辛温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忍冬藤清郁热以消肿止痛治标,且外用中药泡洗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效果更直接,可加强内服药消肿止痛之功。

【方剂出处】欧文自拟痛风消汤合中药外洗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5例广西中医药,2007,30(4):14

自拟消痹方配合金黄散外敷

【药物组成】黄柏10g,忍冬藤15g,滑石(先煎)15g,泽泻12g,苍术12g,薏苡仁15g,茯苓15g,川萆薢15g,秦艽10g,黄芪12g,地骨皮10g,防己10g,桑枝15g,泽兰10g,怀牛膝10g,甘草10g。

【治疗方法】水煎内服,每日1剂,连服3剂。配合外敷金黄散:姜黄、大黄、天花粉、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芷、生天南星,上药为末,用凡士林适量调敷患处,每日1次,连用3d。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32例,占40.00%;好转46例,占57.50%;无效2例,占2.50%。总有效率为97.50%。

治验:孙某,男,45岁。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1年,曾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本次急性发作1周,右足关节肿大、剧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查:右足跖关节红肿、压痛、活动受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数。血尿酸490μmol/L。给予上法治疗,第2天红肿疼痛明显减轻,连续治疗5d后所有症状消失,行走如常,半个月后查血尿酸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痛风属“痹证”范畴,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先天肾气不足,久病及肾,年老肾衰,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致湿浊内阻,久之化热生痰;或素体肥胖,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湿浊内聚,久而生痰,痰凝瘀滞经脉、骨节。外因主要为劳倦过度,或七情内伤,或嗜酒,或嗜食膏粱厚味,或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而引发本病。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慢性期以治本为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突发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临床症状为特征,发病急而重,以夜间痛为甚,常伴有恶寒、发热、身倦、纳差等全身症状。

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祛邪为主,治则以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瘀通络为主。内服方用“自拟消痹方”,方中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忍冬藤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止痛;滑石、泽泻清热利湿;苍术、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水胜湿;川萆薢利湿化浊;秦艽祛风祛湿,清伏热,通经络;黄芪益气健脾,行水消肿;地骨皮清内热,解骨蒸肌热;防己、桑枝祛风通络,利水;泽兰活血祛瘀,通经脉,行水消肿;怀牛膝祛风湿,补肝肾,引药下行;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金黄散外敷患处,内外合治,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故收到满意的疗效。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应配合补肾健脾方法善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方剂出处】周就荣自拟消痹方配合金黄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8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6(2):28

自拟消炎止痛汤

【药物组成】制川乌10g,防己20g,生黄芪20g,薏苡仁20g,独活10g,秦艽10g,延胡索10g,赤芍15g,三七3g。

【治疗方法】每日1剂,10d为1个疗程。外敷活血止痛方:生草乌、生川乌、生栀子、乳香、没药、羌活、石膏、蒲公英、苏木、细辛、生蒲黄;当归、红花、樟脑、黄柏、独活、丁香、血竭3组药以4∶2∶1的比例组成,诸药碾成细末拌匀,然后加适量蜂蜜,再加温开水调匀,根据肿痛部位的大小,均匀涂摊于大小适中的纱布上,敷贴于患处,再用绷带包扎即可,2~3d换药1次。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利湿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显效者32例,有效3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7.22%。

【经验心得】本病临床应辨证为寒湿瘀热夹杂,采用温经散寒镇痛、利湿消肿为主。佐以凉血祛瘀清热的方法,用消痛汤内服,配合活血止痛方外敷。消痛汤方中制川乌温经散寒镇痛为主药;辅以防己、生黄芪、生薏苡仁健脾利湿退肿;独活增祛下肢风湿之力,秦艽清利湿热助防己退肿又兼顾化热之象,赤芍凉血祛瘀,三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现代研究证实:三七有利尿作用,可促使尿酸的排泄,共为佐使药。外用活血止痛方中生草乌、生川乌、细辛、丁香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之功;血竭、当归、乳香、没药、红花、蒲黄、苏木活血祛瘀止痛;石膏、栀子、黄柏、蒲公英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作用;加羌活、独活增其祛风胜湿之力;配以樟脑以通关窍,利滞气。本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外敷之使药力直达病所,或提而外泄之,或消而散之,消肿止痛疗效倍增。

【方剂出处】朱强等自拟消炎止痛汤治疗急性痛风3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