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19

第19章 缓解期内服方 (14)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14)

痛风肿痛宁

【药物组成】黄柏10g,栀子6g,土茯苓10g,萆薢10g,地龙10g,秦艽10g,车前子15g,防己10g,薏苡仁15g,赤芍10g,生大黄6g(后下),黄芪15g,生地黄15g,川牛膝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凉血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显效4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经验心得】本病属“痹证”、“历节”等范畴,由于风热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入夜尤甚。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凉血消肿。方中黄柏、栀子清热解毒,土茯苓、萆薢、秦艽、防己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止痛,车前子、薏苡仁渗湿利水,赤芍凉血消肿,牛膝、地龙活血通络,生大黄清热、活血,黄芪健脾运湿,生地黄滋阴清热。后两者既可扶正,又可防苦燥之品耗气伤阴。药理研究认为黄柏、栀子、秦艽、车前子等对尿酸钠所导致的关节炎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黄芪、防己、薏苡仁等能抑制胶原酶活性、维持结缔组织结构与功能,地龙能抑制尿酸生成,土茯苓、萆薢能降低血尿酸,车前子、薏苡仁能促进尿酸从小便中排出,牛膝、赤芍、大黄等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诸药合用,能改善关节红肿热痛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

【方剂出处】谭晴心痛风肿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60例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05

痛风蠲痹汤

【药物组成】苍术15g,黄柏15g,乌梢蛇15g,鹿角霜15g,薏苡仁20g,萆薢20g,防己20g,土茯苓25g,鸡血藤25g,忍冬藤25g,白芥子10g,牛膝10g,生甘草10g。

【随症加减】若关节红肿发热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关节疼痛剧烈加全蝎、地龙;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久病入络加红花、土鳖虫。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温服。同时以药渣煎水熏洗患处。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祛湿,散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2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实验室检查正常)42例,占67.7%;好转(关节肿胀减轻,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16例,占25.8%;未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4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6%。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发病多由于先天禀赋缺陷,又素嗜肥甘厚味及醇浆之品致脾胃湿热内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湿热痰浊内生,瘀滞日久化热,下趋于关节致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其病机多由湿热所致。治宜清热祛湿,散瘀止痛。痛风蠲痹汤方中黄柏、萆薢、防己、忍冬藤清热排浊;薏苡仁、苍术、土茯苓利湿泄浊;乌梢蛇、鹿角霜、鸡血藤活血通络止痛;白芥子利气散结;牛膝补肝肾,壮筋骨,引药下行。诸药合用,使湿热痰浊得去,经络通畅,气血得行,通则不痛。由于同时配合药渣熏洗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了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功效,使疗程缩短,疗效提高,疾病向愈。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同时应嘱其多饮水,少食或禁食动物内脏及骨髓、黄豆粉等含高嘌呤的食物,以利于尿酸排泄及内生尿酸减少,防止病情复发。

【方剂出处】王冬娜,等痛风蠲痹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2例河北中医,2002,24(1):23

痛风定痛汤1

【药物组成】金钱草30g,泽泻10g,车前子10g,防己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黄柏10g,地龙10g,赤芍10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寒热清退后去石膏、知母,加苍术、白术、生薏苡仁各10g。病程长者加海藻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定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0例。经治疗1~3周,平均疗程2周。30例中痊愈24例,占80%;好转6例,占20%,总有效率为100%。

治验:陈某,男,52岁。患者夜间突发右足趾跖趾关节部位疼痛,伴低热、心烦,夜间痛不能寐。今晨患者趾跖趾关节部位胀痛剧烈,发热未退就诊。自述1年前有类似发作病史2次。刻诊:发热面容,痛苦貌,右足趾局部红肿,皮肤干燥发亮,舌红苔黄,脉数。查血尿酸580μmol/L。诊断为痛风(湿热型),给予痛风定痛汤清热利湿,活血定痛。药用:金钱草30g,泽泻10g,车前子10g,防己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黄柏10g,地龙10g,赤芍10g,甘草5g。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连服3d,同时局部外敷“痛血康”,每日2次(敷药2次)。并嘱患者切忌食荤腥鱼虾、辛辣、酒等,多饮水,卧床休息,抬高患足。3d后复诊:药后寒热已清,胀痛明显减轻,观局部红肿消退,舌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减去石膏,加苍术、薏苡仁以助祛湿之力。连服7剂,同时外敷“痛血康”,10d后诸症消失,活动自如,血尿酸测定389μmol/L,则恢复正常。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多饮水。1年后随访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急性期主要由于过食膏粱厚味,使脾胃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湿热下注,络脉瘀滞,故见关节部位红、肿、热、痛。治疗宜清热利湿活血定痛,以痛风定痛汤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方中以金钱草为君,配车前子、泽泻、防己以清热利湿,促进排泄尿酸作用;生石膏、知母、黄柏、赤芍、地龙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局部外用“痛血康”。内外合治,能及时控制症状,缩短疗程,2周左右可恢复正常。对于痛风的慢性期及后期,则疗程较长,一般要长期服用药物。慢性期以寒湿积聚为主,临床一般无明显寒热,表现为局部疼痛,用本方减去石膏、知母,加苍术、白术、薏苡仁健脾燥湿,加海藻软坚化石。后期以关节变形僵直为主,所以治疗上以祛风止痛益气活血为主。

【方剂出处】周天礼痛风定痛汤治疗痛风30例江苏中医,2000,21(10):36

痛风定痛汤2

【药物组成】金钱草30g,泽泻10g,车前子10g,防己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黄柏10g,地龙10g,生地黄15g,赤芍15g,生甘草5g。

【随症加减】急性期后减石膏、知母,加苍、白术,薏苡仁;病程长者加海藻。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急性期局部外用金黄散加蜜调敷。

【功效主治】清热消肿,活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疗程7~35d,平均疗程14d。治愈51例,占85%;好转9例,占15%;总有效率100%。

治验:徐某,男,45岁。突发右足趾关节剧痛,局部红肿,表皮干燥发亮1d。伴夜不能寐,低热,心烦。去年有类似发作1次。舌红、苔黄,脉数。查血尿酸686μmol/L。诊断为痛风,属湿热型,予痛风定痛汤7剂,局部用金黄散外敷。服2剂后疼痛明显减轻,7剂疼痛完全消失,局部红肿明显好转。服2周后,关节恢复正常,查血尿酸309μmol/L。嘱注意饮食控制,多饮水,定期复查血尿酸,血尿酸高时继续服药,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属痹证范畴,急性期主要由于过食高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湿热下注,络脉瘀滞,故见关节红、肿、热、痛等症。治疗当清热利湿,活血定痛。本方以金钱草为主,配伍车前子、泽泻、防己以清热利湿(中药药理研究证实,金钱草、车前子等具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生石膏、知母、黄柏、赤芍、地龙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局部外敷金黄散能清热除湿、散瘀止痛,内外合治,可尽快控制患者疼痛症状。慢性期则热象不明显,以寒湿积结为主,故治疗上减石膏、知母,加苍术、白术、薏苡仁等健脾燥湿,加海藻等以软坚化石,亦可酌加祛风止痛、益气活血之品以治疗关节变形、僵直。中药治疗痛风与西药比较,具有不良反应少而易于长期坚持服用等长处。

【方剂出处】陈青松,等痛风定痛汤治疗痛风60例山西中医,1997,13(2):19

痛风定痛清源汤

【药物组成】金钱草30g,青风藤30g,山慈菇5~10g,干地龙10g,秦艽5~10g,臭梧桐5~10g,生石膏30~50g,知母8~15g,黑栀子10g,牡丹皮5~10g,生地黄15~30g,茯苓10~15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利水消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6例。治愈32例,有效2例,无效2例。

治验:男性,70岁。右足趾关节处红、肿、热、痛2d,这是第2次急性发作,去年同期发作过1次。病变局部灼热潮红,表皮光亮,着地疼痛甚剧,脉弦数,苔黄腻,体温达39℃,伴头痛、乏力,血尿酸484.6μmol/L。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给予痛风定痛清源汤每日1剂,每日服3次,药渣冷敷。1剂后疼痛减轻、红肿减退,体温下降至38℃。2剂后红肿热痛大减,已能行走活动,体温降至37.2℃。5剂后红肿热痛消失,体温正常,继续服用,局部药渣热敷泡洗。1997年11月30日复查血尿酸236μmol/L,继服痛风定痛汤15d,12月17日复查血尿酸为210.5μmol/L,3个月后复查为196μmol/L。追踪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金钱草利尿排石化石,且有清热利湿消肿之功;青风藤清热利湿、通络镇痛、消炎消肿;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干地龙、秦艽、臭梧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生石膏、知母、黑栀子清解泻火;牡丹皮、生地黄清热散瘀消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中。以上12味药物共用,起到了清热泻火、利水消肿、通络止痛、排石散结的作用。

【方剂出处】金许洪痛风定痛清源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体会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2):380

通腑泄浊方

【药物组成】黄柏10g,生大黄(后下)10g,知母15g,石膏(先煎)30g,土茯苓10g,川牛膝15g,干地龙10g,金钱草30g。

【随症加减】痛甚加山慈菇、全蝎;红肿热甚加金银花、连翘、牡丹皮;便干加芒硝、厚朴;尿酸高加萆薢、车前子、天葵子。

【治疗方法】上方先浸泡15~20min,急火猛煎10min,顿服,同时注意多饮水。

【功效主治】通腑降浊,化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7例。治疗后单纯疼痛缓解35例,单纯尿酸下降19例,疼痛缓解合并血尿酸下降者18例,尿路结石消失1例,肾功能改善7例,无效2例,加用西药解热镇痛药缓解。

治验:李某,男,36岁。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发作左膝关节红、肿、热、痛,曾在外院误诊为“急性感染性关节炎”,经抗菌治疗2d无效。来诊时查血常规正常,血尿酸543μmol/L。拟诊痛风,收住入院。入院时左膝关节局部红热肿甚,剧痛,活动困难,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糙,脉数。予基本方加芒硝、厚朴煎服1剂,外用金黄膏外敷。药后大便次数增多,疼痛明显缓解,于1d内疼痛基本缓解。即改投清热利湿剂巩固,并加服本院自制胆黄润肠丸。复查血尿酸降至191.6μmpl/L,后好转出院。

【经验心得】痛风之病机为体内浊邪积聚过多,兼热毒炽盛。故单纯投以清热解毒药疗效往往欠佳。而通腑泄浊法既可通过通腑来泻火,又可通过泄浊来荡除胃肠积滞,事半而功倍。方中大黄为君药,苦寒泻热毒,行瘀血,荡积滞,实为治疗痛风之良药;知母咸寒坚阴,以防泻下伤阴;石膏淡渗利湿,且偏碱性,能影响血中酸碱度;牛膝引药下行;黄柏、土茯苓清热利湿;地龙活血通络;金钱草利尿通淋,可排出尿路结石。诸药合用,共奏通腑降浊,化瘀通络之功,因而可明显减轻因浊毒瘀滞引起的疾病。

【方剂出处】魏文军通腑泄浊法治疗痛风急性发作37例江苏中医,1998,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