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599900000020

第20章 缓解期内服方 (15)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15)

土苓降浊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30g,萆薢30g,泽泻30g,泽兰20g,薏苡仁24g,当归20g,桃仁12g,红花12g。

【随症加减】红肿较重者加黄柏、苍术、金银花、防己、蚕沙、车前子;痹甚痛剧者加全蝎、蜈蚣、炒延胡索;关节漫肿、结节质软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南星;关节僵直畸形、结节质硬者加炮穿山甲(代)、蜣螂、僵蚕、露蜂房;病程较久、反复发作者加祛风通络之品,如豨莶草、威灵仙、乌梢蛇、地龙等;属热者加寒水石、生地黄、虎杖;属寒者加制川乌头、制草乌头、细辛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泄浊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8例。经1~4个疗程治疗,治愈39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

【经验心得】痛风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衰弱,或饮食不节,沉湎醇酒,恣啖膏粱厚味等因素有关。长此以往,则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降浊失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浊毒随之而生,入于血中,滞于经脉,久则瘀结为患。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痛,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适逢外邪相合,发为痛风;或痹阻经络突发骨节疼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结节,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而致僵肿畸形。浊毒久稽,损伤脾肾,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之证。综观痛风,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本非风,而以浊毒瘀血为重。故自拟土苓降浊汤以降泄浊毒。方中土茯苓、萆薢为君,一以降泄浊毒,一以通利关节,甚为合拍,并以泽兰、当归等为佐使,泄脏腑之浊毒,化经脉之瘀滞,不但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可解除骨节肿痛。

【方剂出处】张瑞彬土苓降浊汤治疗痛风58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02,24(11):869

五苓散加味

【药物组成】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薏苡仁20g,红花6g,杜仲15g,续断15g,怀牛膝10g,丹参15g,川芎10g,枸杞子15g,当归10g,厚朴10g,牡丹皮10g,延胡索10g,伸筋草10g,蜈蚣2条,全蝎9g,甘草6g。

【治疗方法】诸药混匀,煎汁,将蜈蚣焙干磨成粉混入药汁中一同服下,每日1剂,每日2次,饭后服用。

【功效主治】活血止痛,利水渗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治愈24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

【经验心得】本病治疗以活血止痛、利水渗湿为主,方中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薏苡仁以利水渗湿;红花、丹参、川芎、当归、牡丹皮、延胡索以活血养血;杜仲、续断、牛膝、枸杞以补益肝肾;桂枝以温经通络;伸筋草以祛风舒筋;蜈蚣、全蝎以通经定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止痛、利水渗湿之功效。

【方剂出处】包晋,等五苓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8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4):4

五藤五皮饮

【药物组成】青风藤、海风藤、双钩藤、夜交藤、天仙藤、海桐皮、白鲜皮、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各20g。

【随症加减】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加用生石膏、蒲公英、虎杖;肿甚加川萆薢、防己;痛甚去青风藤加白芍、生甘草;伴肾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有痛风石者加穿山甲(代)、地龙、当归尾。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分2次服,7d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2个疗程。

【功效主治】化湿行气,清热解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9例。治愈3例,占10.3%,显效10例,占34.5%,有效14例,占48.3%,无效2例,占6.9%,总有效率93.1%。

治验:陈某,男,44岁,素嗜烟酒肥甘之品,体形偏胖。因双足趾关节和双膝关节肿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2d。2年前患者于夜间突发左足第1趾关节剧痛,后反复发作,渐及双足趾及双膝关节,每发则关节红、肿、热、痛。2d前饮啤酒后患者再次发病,症见左足第1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行不任地,双膝关节皮色较红,轻度肿胀,活动有僵硬感。面色稍红,口干烦渴,寐欠安,大便稍干,小便黄。舌暗,舌体胖,边无齿痕,苔黄白厚。血尿酸846μmol/L。中医诊断:痹证,湿毒内伏。西医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予五藤五皮饮加芒硝10g(冲),生白芍20g,虎杖20g,川萆薢20g。3剂后,关节红、肿、热、痛均大为减轻,再予五藤五皮饮原方去牡丹皮、地骨皮、青风藤,加白芍30g,生甘草5g,生白术20g,牛膝10g。服10剂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血尿酸265μmol/L、血压降至正常。更于原方去地骨皮、桑白皮、青风藤,加生白术、云苓皮、广陈皮等,继服2个疗程,戒烟酒,禁食高嘌呤饮食。随访1年未发作,血尿酸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经验心得】五藤五皮饮10味药皆入于脾、肝、肾、肺之经,取以藤通络,以皮达皮之义。全方有化湿行气、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从现代药理分析,有抗炎作用的有青风藤、海桐皮等,有利尿作用的有桑白皮、天仙藤等,有止痛作用的有海风藤、天仙藤等,有退热作用的有牡丹皮、地骨皮,有降压作用的有牡丹皮、双钩藤等,有降血脂作用的有夜交藤、天仙藤。痛风性关节炎有别于其他痹证的一个表现是关节疼痛剧烈难忍,另一个表现是反复发作,因此在急性期止痛最为主要。本方多味药物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因此能较好地缓解疼痛。此外,方中尚有多味药物具有利尿作用,可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起到治标又治本的作用,从而减少复发。总之,五藤五皮饮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止痛、利尿、抗炎、退热作用,通过化湿行气,清热解毒,驱除经络关节中湿浊之气,力专效验。在缓解期亦可随症加减,辨证施治,强健脾肾,运化水饮湿浊,利尿以促进尿酸排泄,保持血尿酸正常水平,减少复发,必能善后而收全功。

【方剂出处】谢幼红五藤五皮饮治疗痛风29例临床分析北京中医,1998,(2):32

消瘀止痛方

【药物组成】半夏10g,穿山甲(代)10g,豨莶草15g,薏苡仁20g,黄柏15g,赤芍10g,白术15g,骨碎补10g,当归10g,甘草10g。

【随症加减】湿热甚者加土茯苓、车前子、木瓜;热毒甚者加石膏、天花粉、连翘;寒湿甚者加细辛、制川乌;疼痛甚者加全蝎、三七、乳香、没药;随病情变化临症加减。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2~3次,外用消炎止痛膏。

【功效主治】活血消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8例。治愈6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

【经验心得】本病主要原因在于先天性脾肾功能失调,脾运化功能失调则痰湿内生,肾功能失调则排泄湿浊受阻,湿久为痰浊、阳虚内寒、阴虚生热、血虚生风、气虚生瘀,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从内而生,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阻闭经络、留滞关节,加之外邪袭击而发病,痰浊、瘀血为病理产物。此病本虚标实,伤及关节、筋骨、累及脏腑。所以在治疗时遵守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原则,灵活运用消瘀散结、通络止痛、化湿降浊、健脾益肾,达到消瘀止痛作用,同时要调理脏腑功能,使机体功能平衡,减少复发率。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穿山甲(代)祛瘀散结、消肿止痛,为君;豨莶草、薏苡仁祛湿除痹、化湿降浊为臣;黄柏清热燥湿;赤芍清热活血止痛;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骨碎补补肾活血续伤;当归补血活血止痛;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诸药合用达到有效消瘀止痛作用。

【方剂出处】王育东消瘀止痛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78例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4):50

泄浊化瘀汤

【药物组成】苍术12g,黄柏10g,薏苡仁30g,川牛膝10g,防己15g,萆薢12g,土茯苓、忍冬藤、泽泻各30g,秦艽、地龙各15g。

【随症加减】红肿疼痛甚加刘寄奴30g,延胡索20g;气滞血瘀加黄芪3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药渣水煎温洗患部,每日2次。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泄浊,活血化瘀除痹。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6例。经15d至1个月治疗,显效2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

【经验心得】方中以四妙散燥湿除热,且擅于除湿热下注引起的脚气病。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萆薢祛风湿,利关节,分清浊,二药伍用祛风除湿,分清泌浊,通络之力更佳,用至30~50g,可增强泄浊利湿之功,且能降低血尿酸;威灵仙、忍冬藤、秦艽、透骨草、鸡血藤、地龙配伍具有祛风湿,退湿热,通经络,止痹痛之功;腰膝疼痛者,伍以焦杜仲、续断强筋骨,补肝肾,腰为肾之府,肝肾同源,肝主一身之筋;桃仁、延胡索伍用活血行气,《本草纲目》云:“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刘寄奴活血利水;张仲景云:“足胫肿痛不消者,防己饮加减治之”,故加黄芪、防己、泽泻利水消肿、除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方剂出处】宁建武,等泄浊化瘀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6例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2):108

泄浊豁痰散瘀汤

【药物组成】黄柏、胆天南星、白芥子、露蜂房各10g,苍术12g,薏苡仁、虎杖各30g,忍冬藤、萆薢各20g,土茯苓、川牛膝各15g,穿山甲(代)珠粉(吞服)、三七粉(吞服)各5g。

【随症加减】病程3年以上或肝肾功能较差、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g,杜仲、枸杞子各2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药渣外包关节红、肿、热、痛处,每日1次,至红、肿、热、痛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后停用。1个月为1个疗程,每月复查1次血尿酸。一般服药1~3个疗程。

【功效主治】泄浊、豁痰、散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6例。痊愈49例,好转3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9%。其中病程较短者(1年以内)48例,服药20余剂即告痊愈。

治验:东某,男,60岁。间歇性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继而左足第1跖趾关节肿痛,交替发作已10年。开始每年夏季发作1次,继而每年发作2~5次,近2个月双膝关节亦肿痛,以右膝为甚,双侧第1跖趾关节出现结节。曾在本城某大医院病理检查确定为痛风石,查血尿酸450μmol/L,诊断为痛风,服用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痛风利仙胶囊有所缓解,此次因吃海鲜而致疼痛再次发作。诊其形体微胖,面色白,表情痛苦,步履维艰。血尿酸690μmol/L。辨证为痰浊瘀阻。治以化痰泄浊,通痹止痛。方用泄浊豁痰散瘀汤化裁,以基本方加威灵仙30g,水煎服,每2d 1剂。连服6剂后足趾肿痛及双膝肿全消,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守前方加杜仲15g,补骨脂、首乌各20g。服药30剂后复查血尿酸150μmol/L。嘱其守方每周服药2剂,连服3个月。后复查血尿酸112μmol/L,双耳轮廓痛风石完全消失,停药至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当属中医“痹证”范畴。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器日衰,加之饮食不节,恣啖膏粱厚味,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泌浊失司,于是水谷不归正化,痰浊随之而生。痰浊留滞血中不得泄利,初时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或偶遇外邪相合,痰浊凝结,闭阻经络,而发骨节剧痛,化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肢肿畸形。由于痰浊郁闭,蕴而化热,痰热下流,可见石淋尿血;痰热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皆为热毒、湿浊、痰凝、血瘀所患。

因此,痛风诊断一经明确,治疗便应以泄浊、豁痰、散瘀为治。泄浊豁痰散瘀汤方中黄柏、苍术、薏苡仁、虎杖、忍冬藤、土茯苓、萆薢清热解毒,除湿泄浊;胆天南星、白芥子、露蜂房利气豁痰,消肿散结,破结开瘀;穿山甲珠(代)、三七、牛膝通络化瘀活血行血止痛。诸药合用,清热解毒、除湿泄浊、豁痰开结、散瘀通络、消肿止痛。肿痛重者加蜈蚣、制乳香、制没药,关节僵硬变形者加僵蚕、乌梢蛇、威灵仙、豨莶草,痰热重加川贝、浙贝母,偏寒湿加川乌、草乌、附片,伴泌尿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痛风缓解期加枸杞子、杜仲、首乌或用知柏地黄丸内服等。

【方剂出处】游绍勤泄浊豁痰散瘀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8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44